- 华彩莫高窟
- 敦煌研究院编 王慧慧著
- 1642字
- 2025-04-16 18:05:31
莫高人的莫高情

常书鸿
我不是佛教徒,不相信转世,不过,如果真的再有一次托生为人,我将还是常书鸿,我还要去完成那些尚未做完的工作。到目前为止,我的人生选择没有错,我没有一件让我后悔的事。

段文杰
当我身临其境,面壁观赏敦煌壁画和彩塑之后,感到原来打算搞个一年半载的想法是太短了,对于这样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面对如此众多的艺术精品,不花个几年十几年的时间来临摹和研究,是理解不透的。我下定决心,要在敦煌住一个较长的时间,没想到,这一住,是一辈子。

樊锦诗
与千年洞窟相比,人的一生非常短暂,我们能在短暂的一生中与敦煌为伴,为保护莫高窟尽一份绵薄之力,就是极大的幸福。当更多的朋友能走近敦煌,了解它的历史与现实,珍视这片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可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也是我们每一个“敦煌人”最大的心愿。

窦占彪
高尔泰曾记录石窟保护部的老工人窦占彪是个奇人……脸狭长而脑门特大,下巴向前抄出,个子瘦小佝偻,走路有点瘸。读书无多,木讷寡言。但技艺高超,而且绝顶聪明。十多年来,在石窟保护和加固工程中出过许多好点子,也解决了不少专家们束手无策的难题。说到他,全所上下,没有人不敬佩。

霍熙亮
在洞窟里的时候,感觉就像是在和古人对话,内心非常的平静,有一种置身于当年开凿洞窟现场的感觉。

欧阳琳
这里是一方净土,进入洞窟绘画时,会洗去人世间的烦躁情绪,得到心灵的安静。

孙儒僩
这次去敦煌,我放弃重庆不错的工作,远离母亲、家人和朋友以及熟悉的城市、熟悉的环境。母亲为我收拾行李,我对妈妈说我去那里工作两年就回来,想不到这一去竟成永诀。

史苇湘
回想起来一生中,还没有一次可以与初见莫高窟时,心灵上受到的震撼与冲击可以与之比拟。是的,我是在衰老,而伟大的敦煌艺术却青春永在,魅力长存,将会一代又一代激励着后来的献身者,他们会在你伟大怀抱里继续发掘我们民族无穷的智慧。

李其琼
敦煌成了我生命的全部,也许光荣来源于苦难,最高的爱来自深渊。

关友惠
一个人在洞窟临画非常安静,除了偶尔可以听到窟外树叶经风吹动,轻轻的沙沙声,就只有画笔运行时发出的气息与心音。临画思想高度集中时,有时会忘掉自己,据说禅僧入定时就是这样。

万庚育
自1954年我和(李)贞伯决定从北京到敦煌莫高窟那天起,我们就没为当初的选择后悔过,因为我们热爱敦煌艺术,能在世界瞩目的莫高窟工作,学习传承研究弘扬敦煌艺术,是多么荣幸!

李云鹤
我今年八十五岁了,已有些力不从心,无法抢救修复更多的文物了,但我毕生作为一名匠人的信念没有丝毫动摇。我会干到我干不动为止,我也会把自己用了几十年的工具传承给我的儿子,让他继续把优秀的敦煌壁画修复技术和匠人品质继承下去。

施萍婷
在“文革”那些特殊的年代,许多老先生们都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没有一个人要求离开敦煌。千真万确是“打不走的莫高窟人”,敦煌像一块磁铁,吸引着钢铁般的人们。他们与敦煌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对敦煌如痴如醉,忠贞不贰。要问为什么,那就是因为莫高窟是值得为之献身的地方!

李最雄
段先生给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建立一支保护的队伍。我们就像是一群给文物看病的大夫,得时时关心、牵挂着它们。

赵声良
莫高窟虽然黄沙漫漫,但我觉得就是我的家,每次回到家我就感觉很亲切,一进入洞窟,就有一种温暖的感觉,莫高窟伴随了我一辈子。

王旭东
我从莫高窟这份文化遗产,从莫高窟的先辈们,从敦煌研究院这个集体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那种在不断探索、不断坚守、不断创新、不断开拓中积淀的力量。不管我走到哪个地方去,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挫折,只要想一想莫高窟的前辈,就觉得没有什么大不了。敦煌给我的那种力量,一定会支撑我,去解决我遇到的各种困难。

苏伯民
别人看到的是静止的物,我看到的是活的生命和无穷奥秘。壁画中的一抹绿,不仅是有机颜料、无机颜料的叠加,更蕴含着匠心巧思。在外人看来,在这样一个四面都是荒漠戈壁的环境当中,好像有点与世隔绝的味道。实际上每天来到洞窟,对壁画细节逐个进行考证、研究,查询资料,这就是我们的兴趣点所在。好像我们这些人跟这个环境已经融为一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