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秦国崛起
在商鞅的变法中,他唯一确保的就是君主集权。通过君主集权制的制度安排,驱动秦国的国家机器,在战国后期的群雄争霸中迅速崛起。
商鞅也因为这场变法实现了自己年少时的抱负,风光无两。
秦孝公病重之时,有意传位于商鞅,商鞅不敢接受。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后,太子驷继位为秦惠文王,一帮旧贵族告发商鞅意欲造反。
就在对手欲置商鞅于死地的关键时刻,他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没有继续采取铁腕手段镇压反对者,而是软了下来,向秦惠文王请假送老母亲返回故里。他可能希望暂时离开是非之地,来平息各种恶毒的诽谤之言。
说实话在商鞅变法的20年间,他与秦惠文王并无直接的矛盾,相反,他加强君主集权的举措,对任何一个继位的国君都是有利的,他是秦孝公的功臣,也可以成为秦惠文王的功臣。秦惠文王唯一担心的是,商鞅权力太大,怕他会以臣欺主。
于是秦惠文王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连夜逃到秦国边境,准备投宿旅店。
店主不知道眼前这名落魄的逃亡者是何人,只是一再要求他出示身份证明才能住店:“商君有令,容留他人无证住店,店主要连坐判刑。”
商鞅长叹一声:“哎呀!想不到我的新法,贻害到了此等地步!”最终走投无路的商鞅,下场很惨,有的史书说他被杀后遭车裂示众,有的史书说他直接被处车裂之刑而死。
司马迁说,商鞅这是作法自毙,活该。
其实每个朝代的“商鞅”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君子,但他们是做事的人,是解决问题的人,是愿意承认自己有缺点的人。这比起大多数只会抡起道德大棒打人,除此一无所长的“伪君子”,无疑要伟岸许多。正如鲁迅所言:“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竟不过是苍蝇。”
却说秦孝公以后,秦始皇以前,先后有过五个王: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惠文王在位二十七年,武王在位四年,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孝文王在位三天,庄襄王在位三年。
义渠国常年与秦国发生战争,趁机夺取城池.秦惠文王在世时,趁着义渠国发生内乱,派兵前去平叛,迫使义渠国向秦国俯首称臣,但是威胁并没有因此解除,秦昭襄王继位时,义渠王亲自来秦国道贺,当时执政的宣太后以美色勾引义渠王,两个人私通长达30年之久,宣太后还为义渠王生下了两个儿子。
秦武王四年,即公元前307年,秦军攻入洛阳,秦武王大摇大摆地进了“东周”的都城。在周王室的宫殿中,秦王看到了象征天下王权的九鼎,为了显现自己的英武,也为了昭告天下秦将代周的“天意”,秦武王便萌生了举鼎的想法。
秦武王命身边的近臣孟贲首先举鼎,孟贲应声而试,大鼎只是动了几动。秦武王正要亲自出马,身边的大臣任鄙马上规劝,认为此事风险极大,大王贵体不可亲身犯险。秦武王哪能听得进去?随即上前举鼎,可是铜鼎太重,秦武王实在坚持不住,一个趔趄摔倒在地,大鼎落下时直接砸在了他的膑骨上,疼的他当场背过气去,到了深夜时分,不知是失血过多还是细菌感染,秦武王很快气绝身亡。
秦武王意外身亡的消息传到秦国,秦国上下朝野大惊。当时的右丞相为樗里疾,他马上开始筹办丧事,秦公子也开始相互争斗,可最终还是以宣太后的儿子秦昭襄王为君胜出。
稳住内乱后,樗里疾当然要追究武王举鼎而亡的责任,这要从两个人查起,一个是孟贲,另一个是任鄙。
在秦武王举鼎的时候,孟贲曾经跟着秦武王一起举鼎。当时秦武王只是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孟贲不但不劝阻,还跟他一起嬉闹,这无疑是促成秦武王被鼎砸死的根源。樗里疾果断将孟贲“族灭”,换句话说就是灭族。
任鄙的做法与孟贲正好相反,他力劝秦武王不可鲁莽,以“尊者不涉险”为由进行劝阻,充分尽到了臣子的责任。
樗里疾认为此人忠心护主,于是在魏冉的推荐下,让他做了汉中郡守,为他的忠心和直谏进行了应有的奖励。
公元前272年,宣太后与昭襄王密谋攻灭义渠国,她先是把义渠王引诱到秦国,然后将他杀死在甘泉宫内。
义渠王的死讯传回,国内顿时大乱,宣太后和昭襄王抓住时机,立刻派军攻打义渠,并且一举将它铲除,随后秦国在义渠的土地上设立上郡、陇西和北地三个郡县。历时千余年,雄踞一方的义渠民族就这样融入到华夏民族中。
宣太后与义渠王私通了很久,还为他生下了两个儿子。宣太后与义渠王难道一点感情都没有吗?我想不见得吧。
不过为了权力,宣太后还是毅然决然地杀死了义渠王。为了斩草除根,义渠王的儿子们也被杀死了。在权力面前没有什么母子亲情,像武则天为了上位,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慈禧太后因为权力,间接逼死自己的儿子,义渠王父子这样的结局,其实太正常了。
宣太后有过很多情夫,其中有位情夫名叫魏丑夫。
魏丑夫不仅不丑,而且年轻英俊。公元前265年,秦昭王四十二年,七十多岁的宣太后病倒了,这离她离开政治舞台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她躺在病床上,自知时日无多,想着心爱的小情郎魏丑夫,于是宣太后传下命令:“为我葬,必以魏子为殉。”
魏丑夫听说宣太后出了这么个主意,他本来是想这个老太太能给自己一点好处,现在倒好,要把小命搭上了,他吓得够呛,于是就去找大臣庸芮想办法。
庸芮便去求见太后,秦宣太后召见了他。面对已经奄奄一息的太后,庸芮说道:“听说您要让魏公子为您殉葬?如果人死后无知,那么您岂不是白白牺牲了心上人的性命?假如人死后有知,那么先王在地底下已经怒不可遏了,太后您去了阴世,补过还来不及,哪里还有机会跟魏丑夫寻欢作乐呢?”秦宣太后应道:“善!”然后就打消了这个想法。
在秦国诸多奇葩的法律之中,有一条让现代男性很难接受,这条法律规定所有的成年男子都不允许哭泣,一旦哭泣要受到重罚。
在现代生活中,由于我们远离战争,享受着富裕的生活,但成年男子也经常会出现一些流泪的现象,久别重逢的流泪,离婚的流泪,更有甚者喜极而泣的流泪。按理来说在现代生活我们已经看惯了眼泪,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是关键时刻有眼泪还是得流。
随着历史的变迁,秦国法律的很多条文都是很残缺的,但是在一些历史记载中,我们能够或多或少的看到一些影子。从最开始出土的秦简,到后来张永死老婆时或多或少的描绘,秦国都明确规定,成年男性流泪必然遭到处罚,处罚的具体内容为,刮去胡子与眉毛。这个法律的效应极为严苛,就连相国张仪在自己的妻子死去以后,他也不能流泪,只能感慨的说一句,秦国有律法男儿不准流泪。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我们穿越到了秦国,或者秦朝,先不说那里的生活条件我们能否适应,就不能流眼泪这条估计我们就得遭殃,因为在那原始的时代里面每个人都要去打仗,天天都会有打架斗殴,而且各种环境都刺激着我们,难免会有一种思乡之情的流泪,或者是受伤的流泪,只要流泪要被刮去胡子和眉毛,甚至有的时候还会遭到周围执行官员的殴打,不得不说这样的穿越感受实在是要多糟有多糟。
那么问题来了,当年的秦国为何要搞这么一个奇葩的法律,不允许别人流泪呢?按照一些历史的推测,很多学者认为秦国是一个绝对崇尚武力的国家,从当年的商鞅变法开始,整个国家从骨子里面改变了那种堕落的气息。秦国是以绝对的法律逼着人们,奋发图强,同时也不允许国内任何的靡靡之音。所以眼泪作为一个极为低迷的东西,自然就被很多秦国人看不起,连法律都不允许。
因为秦国士兵从小就被教育,不怕死勇敢的冲在第一线,为了军功付出一切代价,所以他们不能流泪,不能下跪。因此,控制情感成为了秦国当时军事主义的一大特点,连情感都被控制了,然后再鼓励大家为了国家为了功劳去厮杀,这样的国家怎么不会成为虎狼之国,怎么不会成为战争机器,也难怪会统一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