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问君能有几多愁 一

第242章 问君能有几多愁 一

却说李煜降宋以后,就像一只被禁锢在金丝笼中的鸟儿一样。宅第虽然华丽,行动却毫无自由。他终日蜗居小楼,没有当朝皇帝手谕,他不得私自会客。

在汴梁寄人篱下饱尝炎凉,李煜对人生和未来丧失了追求和信心。他不分昼夜杯不离手,借酒浇愁一醉方休。有一次,他乘醉在窗纸上信笔写下十四个大字:

万古到头归一死,

醉乡葬地有高原。

这年冬天,宋太祖赵匡胤在“烛光斧影”中不明不白地崩驾,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改元“太平兴国”。当年十一月,他废除掉李煜的爵位,由违命侯改封为陇西郡公。“违命侯”改封“陇西郡公”。表面上看似乎李煜的身份提高了,事实上并非如此。太宗常常用言语侮辱李煜,李煜表面上强颜欢笑,内心里却感到无限的伤痛。最让李煜痛心的是,小周后跟他降宋后虽然被封为郑国夫人,但他却无力保护她。

宋人王銍的《默记》中说:“太平兴国三年的元宵佳节,各命妇循例入宫恭贺。小周后也照例到宫内庆贺,不料她自元宵入宫,过了数日还不见回来,李煜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可是又无可奈何。一直至正月将尽,小周后才被放出来回归府邸。”

宋人画《熙陵幸小周后图》,太宗头戴幞头,长得胖,脸还黑,作案工具“甚伟”。周后肢体瘦弱,几个宫人抱着抬着她,小周后皱着眉头不堪忍受的样子……画上有元朝人题诗:

江南剩得李花开,

也被君王强折来。

怪底金风冲地起,

御园红紫满龙堆。

原来赵光义垂涎于小周后的美色,借命妇入宫朝觐的机会,强留小周后。一连半个多月,赵光义一直扣押着小周后不放,行则并肩,寝则叠股。赵光义嫌不够刺激,跟“冠希哥”一样,想“立此存照”。不过当时还没有发明照相机,他就让宫廷画师将自己“行幸”小周后的场景进行“写生”。这样中国绘画史上一幅震惊世人的《熙陵幸小周后图》诞生了。画面中细节十分到位,大腹便便黑不溜秋的赵光义,头戴幞头巾,身体肥胖;而小周后肢体纤弱,蹙着眉尖被宫人托着,好像一条被晾在沙滩上的鱼,气恼羞恨无地自容。宋太宗以李煜的性命相要挟,小周后不得不就范。

赵光义的这种流氓行径对小周后的精神造成了极大的摧残。所以小周后出宫后在李煜面前又哭又闹,大骂赵光义是畜生,声闻于外。李煜更是顿足捶胸,恨自己一介书生不能替妻消辱。李煜无处发怒,独坐阁楼之上,写下《子夜歌》。词曰:

人生愁恨何能免?

销魂独我情何限!

故国梦重归,

觉来双泪垂。

高楼谁与上?

长记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

还如一梦中。

关于《熙陵幸小周后图》的下落,一说已灭失;一说留传至近代,1949年后被带到台湾,保存于台湾历史博物馆。

李煜恨赵匡胤兄弟,一个亡了他的国,一个辱了他的妻。

他恨这个世界,他谁也没有招惹,可是为什么偏偏要他来承受这一切!

可是他更恨自己,为什么这么窝囊,如果国还在,怎么会承受如此的屈辱!

他在心里骂了自己无数遍:作为一个男人,你怎么不去死!

死并不难,而以自身的个体生命来面对生命的苦难、来承担生命的责任才最难。

一朝帝王如今沦落到如此地步,怎不叫人扼腕叹息……

如果他不是生在帝王家,也不至于如此凄惨。可是生命没有如果,只有曾经。

自此以后,赵光义常以要皇后与众命妇磋商女红或赏花为名,强召小周后及众命妇一起入宫。闻名于天下的绝色美人小周后入宫“参拜皇后”之后,赵光义都要将她多“挽留”在宫中好几天。为了李煜的安全,小周后只能无可奈何地满足赵光义的要求。

每次小周后应召人宫,李煜就失魂落魄,坐卧不宁,彻夜难眠,望眼欲穿。小周后巧笑顾盼的可爱形象,总是如梦似幻地萦绕在他的眼前。而当小周后入宫归来,都要向他哭诉赵光义对她的无耻威逼和野蛮摧残;李煜望着她那充满屈辱和痛苦的泪眼,唉声叹气,自惭自责地陪着她悄悄流泪。他深为自己这个堂堂须眉却无力保护爱妻的身心而内疚,更为赵光义的暴虐和下流而愤恨。他对亲人遭受的这种难以启齿的凌辱,除了强忍心灵深处的创伤和剧痛,长时间与小周后抱头饮泣之外,只有强压怒火着力回避。

这天小周后又应召人宫,李煜惆怅无言。倚枕遥望长空,残月西沉,远天传来凄凉的雁唳,更增添了他对小周后的依依情思。想念之中,窗外似乎又响起了他熟悉的小周后夜归的脚步声。于是他赶紧起身,凭窗环顾画堂深院,可是却不见小周后飘飘欲仙的倩影,只有满地落红。待到曙色临窗,他把长夜所思写成一首《喜迁莺》:

晓月坠,宿云微,

无语枕频倚。

梦回芳草思依依,

天远雁声稀。

莺啼散,余花乱,

寂寞画堂深院。

片红休扫尽从伊,

留待舞人归。

无奈之下,只好一首又一首地填写思念故国的词曲,来表达自己丧国之痛又寄托爱妻受侮辱之恨的词曲。这些充满亡国之痛的词赋传遍了江南,广为南唐故国百姓传唱,每唱一遍,对故国的思念和旧主的眷恋便加了一分。其中李煜的《乌夜啼》一词被传唱得最为广泛: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却说徐铉和李煜一起打包归了赵宋,一天赵光义忽然问给事中徐铉:“你最近见过李煜嘛?”徐铉连忙否认;“我哪敢私下去见他。”因为李煜是亡国之君,徐铉曾经是南唐的臣子,为李煜效过力。听罢,宋太宗又说:“你去看看他,就说是朕派你去的。这是工作,是朕对你的信任。”

于是徐铉磨磨蹭蹭来到李煜门前,心中的歌是:多想说声我真的爱你,多想说声对不起你。徐铉对看门老人说想见李煜,老人说上峰有令,除了宫女太监,外人一律不得踏入。

徐铉说是皇上派我来的。看门人料他不敢说慌,于是打开门让他进来,然后穿过院子到内室通报徐铉来了。

说话间李煜穿着道家的便服戴着一顶纱帽走了出来,徐铉连忙下拜,李煜三步两步跨下台阶一把拉住徐铉,并且让徐铉上座,徐铉坚辞。李煜说此一时彼一时,坐下说话吧。

徐铉拉了一下椅子,只坐上半个屁股。昔日的一对君臣默然相对,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李后主终于撑不下去放声大哭:悔不当初,如果不杀那几个能征善战的老臣就好了。

徐铉目瞪口呆地看着李煜,悄悄指着天和地心急火燎地说:这是什么地方?说的什么话?你不想活了吗?徐铉低着头想找个地缝钻进去,他多么希望自己什么也没有听到啊。

徐铉刚到家,就有小黄人进来请他复述刚才的谈话内容,徐铉一字不差地复述一遍,他知道他所说的每一个字都会变成子弹射向李煜,可他不敢有半句隐瞒。

李煜是个性情中人,他不懂得掩饰自己的感情,却任由它流露,他对故国的思念终于让太宗起了杀机,赵光义深知李煜才华过人,随着那些动人心弦的词话四处流转,有李煜在一天,南唐故地的人心就不安稳一天。乌云在峰峦间飘荡,泪水和雨水长流。从君王到囚徒,从人生的巅峰到命运的低谷,一切只在一瞬间,一切恍若隔世。幽囚的岁月,伴随他的是一壶浊酒,两行清泪。也许是上天的特意安排,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始工”。李煜,在北地幽静的小楼中涅槃成了原我——-一个词中之帝。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有了质的飞跃。也正是因为一首《虞美人》,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引来了李煜的杀身之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