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塑造人物方式
李洛站在阳台上,捧着咖啡杯,望着远处的城市灯火。手机屏幕亮起,是她在写作群里抛出的问题:
你们觉得,塑造人物是通过性格塑造,还是故事情节来塑造?
群里沉默了几分钟,没人立刻回答。她抿了一口咖啡,苦涩的味道在舌尖蔓延。这个问题困扰她很久了——她写的小说总是被编辑评价"人物太单薄",可她明明花了很多笔墨描写主角的性格、习惯、喜好,为什么还是不够立体?
夜风吹乱她的头发,她低头看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角色设定:
应夏:高冷学霸,喜欢用法律手段拯救弱势群体。
孟轲:温柔总裁,爱给妻子买古籍
童欣:甜宠作家,孕期还在改稿
这些设定很清晰,可为什么读者还是说"没代入感"?
手机震动,群聊终于有了回复。
孟轲坐在会议室里,手指轻轻敲击桌面。
"孟先生,您的《商战》很适合改编成商战剧。"对面的导演翻着企划书,"但主角的性格需要更鲜明一点。"
孟轲微微皱眉。这本书是他根据自己的职场经历写的,主角本就是个内敛的人,难道非要改成"霸道总裁"才有人看?
他低头看了眼手机,群里李洛的问题跳出来。
塑造人物是通过性格塑造,还是故事情节来塑造?
他思考片刻,回复:
性格和故事都是。
发完消息,他抬头对导演说:"主角的性格不是靠台词堆砌的,而是靠他的选择。比如,他明明可以吞并对手公司,却选择了合作——这才是他的性格。"
导演眼睛一亮:"有意思!那我们可以加一场戏,让他在关键时刻放弃利益,展现人物弧光。"
孟轲微笑。也许,人物就是在故事里慢慢活过来的。
童欣盯着电脑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迟迟按不下去。
"怎么了?"霍廷端着热牛奶走进书房,轻轻放在她手边。
"我卡文了。"童欣叹气,"以前写自己的故事很容易,现在要完全虚构,反而不知道怎么写了。"
霍廷看了看她的文档——新书《虚构恋人》刚写到第三章,主角的性格还没完全立起来。
"要不要停更一段时间?"他揉揉她的肩膀,"先看书,再写。"
童欣摇头:"不行,编辑催得紧。"
她拿起手机,看到群里李洛的问题,突然一愣。
塑造人物是通过性格塑造,还是故事情节来塑造?
她想起自己过去的写作方式——她总是先想好角色的性格,再让他们去经历故事。可这次,她试着先构思情节,再让人物在故事里成长。
"也许……我应该换个方式。"她喃喃自语。
霍廷笑了,对着童欣:"不管你怎么写,我都会是你的第一个读者。"
王莱看着月考成绩单,第一名赫然是他的名字。
"保送名额是你的了。"班主任拍拍他的肩膀,"清北的面试在下个月。"
王莱咧嘴一笑,立刻掏出手机,在群里回复李洛的问题:
我决定让故事塑造人物。
发完消息,他给应夏发了条微信:学姐,我考了第一,保送稳了。
应夏秒回:条款升级,现在每天要吻三次。
王莱的耳朵瞬间红了。
李洛看着群里的回复,若有所思。
孟轲说性格和故事都要,童欣在尝试新方法,王莱直接让故事决定人物。而她呢?她一直纠结于"设定",却忘了让人物真正活起来。
手机突然震动,是平台编辑的消息:你的新章节写得很好,签约流程已经走完了。
李洛笑了。也许,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写作方式——不是先设定性格,而是让人物在故事里自然生长。
李洛站在阳台上,咖啡杯里的热气在夜风中迅速消散。她低头看着手机屏幕,写作群里依然没有人回复她的问题。
你们觉得,塑造人物是通过性格塑造,还是故事情节来塑造?
这个问题像一根刺,扎在她心里很久了。上周编辑退回她的新书大纲时,批注写得很直接:"人物动机不清晰,行为逻辑断裂。"
可她明明给主角设定了完整的背景故事——单亲家庭、职场受挫、爱情失意,为什么还是不够"真实"?
她翻开笔记本,里面记录着她为《都市迷途》女主角设计的细节:
喜欢喝加双份糖浆的焦糖玛奇朵
左肩有一道小时候摔伤的疤痕
手机相册里存着前男友的照片但从不看
这些设定很具体,可写出来却像在填表格。李洛叹了口气,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杯沿。楼下传来汽车的鸣笛声,她突然想起大学时文学教授说过的话:"人物不是在设定集里诞生的,是在冲突中显形的。"
手机突然震动,是母亲发来的语音:"洛洛,刘阿姨给你介绍了个对象,在税务局工作。"
李洛按灭了屏幕。远处写字楼的灯光像无数个悬浮的牢笼,她忽然意识到,自己笔下的人物之所以单薄,或许是因为她从来不敢让自己的人物真正失控——就像她的人生,永远在父母画好的轨道上运行。
咖啡已经凉了。她回房,重新打开文档,删掉了女主角所有的"设定描述",直接写下一段新情节:
林小满在地铁站撞翻了咖啡,陌生人递来的纸巾上印着前公司的logo。她抬头,发现对方是当年面试时淘汰她的HR。
写到这里,李洛的手指停住了。这个HR该是什么反应?幸灾乐祸?假装不认识?还是......她闭上眼睛,让场景在脑海中自然展开。
手机又震了一下,这次是写作群的消息提醒。
孟轲松了松领带,会议室的空调吹得他后颈发凉。长桌对面,制片人正在滔滔不绝地讲着"市场喜好"。
"现在观众就爱看爽剧,主角必须够狠!"戴着金丝眼镜的男人用力敲着企划书,"比如这场收购戏,原著里主角选择合作太软了,改成强行吞并才带感!"
孟轲的指尖无意识地在手机边缘敲击。他的《商战》取材于真实经历,主角默的原型是他曾经的 mentor——一个信奉"共赢哲学"的老派商人。
"王总,"他打断道,"默选择合作不是软弱,是因为他......"
"观众才不管这些!"制片人挥手,"数据表明,去年爆款剧的男主平均每集要打脸两个反派。"
助理悄悄推过来一份修改版剧本。孟轲翻开第一页就看到新增情节:默把竞争对手逼到跳楼。他想起现实中那位 mentor 在金融危机时抵押房产帮供应商渡难关的往事。
手机屏幕亮起,是李洛在群里提的问题。他盯着看了几秒,突然有了主意。
"不如我们做个测试。"孟轲打开笔记本电脑,"我这里有两个版本的第三集剧情。"
他播放了第一段:默在董事会上咆哮,用阴谋手段夺取控股权。会议室里有人点头。
接着是第二段:默发现对手公司资金链断裂,私下约见对方老板,提出用自家专利授权换取股份合作。会议结束后,他在车库呕吐——这是他第一次违背老师教的"正道"。
"这版......"制片人皱眉,"不够刺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