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郭昭第

中国独特多样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孕育了诸如燕赵、齐鲁、吴越、荆楚、巴蜀、关中等不同地域的民间文化。民间文艺不仅是不同地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维持和传承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在商品经济和大众传媒并不发达的传统文明时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这一作用在现代文明时代受到商品经济和大众传媒的深刻影响而面临日渐衰弱的趋势,甚至可能在某种意义上导致民族传统记忆的整体遗忘和全面缺失的危险。所以抢救、发掘、整理、保护和传承的任务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更为严峻。

郑振铎指出,“有一个重要的原动力,催促我们的文学向前发展不止的,那便是民间文学的发展”,这种文学“也随了地域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的式样与风格”。[1]陇东南地区处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的结合地带,经过远古时期大地湾、马家窑、师赵村、西山坪人的活动,尤其是经过春秋时期早期周人、秦人的开发,在汉唐时期以其丰富的物质文明和中西交流、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无与伦比的优势,成为众多文明、文化的荟萃之地。自远古迄今,先后有戎、氐、羌、月氏、羯、吐蕃、匈奴、鲜卑、党项、契丹、回、裕固、保安、东乡、土族、汉族等众多民族在这块土地上栖息。东西方文化、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相互融合互渗,既为陇东南地域文化的发展持续输入新的养料,又使陇东南民间文艺在不断接受异质养料的过程中呈现出独特的审美内涵,成为中国文艺不可或缺、不能代替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遗憾的是,除《诗经》收集了部分陇东南民歌之外,后来的《乐府诗集》等典籍很少关注这一地区的民间文艺,使陇东南民间文艺逐渐淡出中国文艺版图。其实,陇东南地区有着丰富、独特的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天水太昊伏羲祭典、庆阳香包绣制、庆阳华亭曲子戏、天水清水道教音乐、天水武山旋鼓、天水秦安小曲、平凉泾川西王母信俗、平凉庄浪霍童铁枝和福鼎沙埕铁枝、庆阳剪纸、天水秦州雕漆技艺、陇南西和乞巧节、天水秦安女娲祭典、天水张家川花儿、陇南文县白马人池哥昼、陇南武都高山戏、天水丝毯织造技艺等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相信这还只是陇东南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极少部分,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待陇东南当地学者进一步发掘和整理。虽然地处陇东南当地的学者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但相当一部分学者对当地民间文艺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认识,以致丧失了进一步发掘、整理和研究的能力。也正因为目前该领域的高质量的田野调查和研究工作尚未全面开展,使陇东南数以千计的民间文艺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尚未得到发掘和表彰。地处陇东南地区地方高校的教师和学者应该承担起抢救、发掘、整理、保护和传承的神圣使命。

鉴于此,天水师范学院依托文艺学省级重点学科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于2013年12月经甘肃省教育厅批准建立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该中心瞄准民间文艺学科前沿,立足陇东南民间文艺,主动适应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需要,经过2008年以来文艺学校级重点学科和近年来省级重点学科建设的长期学术积淀和充分论证,逐渐形成了陇东南民间文艺学与智慧美学、陇东南民间文学与红色文化、陇东南民间艺术与审美文化三个研究方向。秉持创新理念、求实精神和科学严谨的态度,提倡研究者立足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特长,勤奋砥砺、反复研磨、锤炼再三,做到文献资料真实可靠、理论创新圆通自如,努力以学人的良知换取经久不衰的文化效益。经过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学术梯队的共同努力,计划于2015年由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主任郭昭第教授主编出版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丛书(第1辑)和《西北民间文艺研究》(陇东南卷)第1辑。

拟出版的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丛书(第1辑),包括郭昭第《陇东南民间抒情学:陇东南民歌的民间抒情智慧》,霍志军《陇东南民间文艺与社会生活》,邵郁《陇东南民间遗散诗碑辑释》,余永红《陇南白马藏族美术文化研究》,张玉平《陇东南民间美术研究》,杜新平、范琳琳《陇东南民间说唱音乐研究》6部学术专著。主要从文艺学、美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考古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学科角度系统研究陇东南民间文化,涉及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审美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旨在研究和传承陇东南地域特色民间文化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气派、甘肃陇东南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研究精品,进一步促进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各书作者均是从事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的骨干,其中既有多年从事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的知名学者,又有近年来涌现出的青年学者。这些成果,明显更接陇东南地区“地气”,更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无疑是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取得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本丛书出版之际,正值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规划实施的重要时期。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重点建设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其中,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将着重围绕始祖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道教文化、农耕和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民俗农耕文化展示、红色旅游、演艺会展、工艺美术品制造等产业。形成以天水为中心,以始祖文化为重点,以再现农耕和民俗文化为手段,以文化旅游为载体,以文化产业为支撑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体系。打造全球华人祭祖圣地天水、生态陇南、养生平凉、民俗庆阳等特色文化品牌。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为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契机,也为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期待学界的指导、批评和指正,以推动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不断深入,不断产出新的高质量的成果。

我们力图在深入研究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为高校文化艺术类学生文化创意策划和设计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意作品产业化平台;二是进行陇东南民间文化资源普查,民间文化遗产数字化处理及保护研究,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陇东南民间旅游文化产品、民间工艺美术产品、民间日用产品及民间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三是提供演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网络服务、数字媒体、三维动漫、新媒体广告等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进行微小文化企业顶层设计和骨干文化企业培育,支持文化企业与影视、数字出版、互联网,乃至科技、金融、旅游的融合发展;四是提供国家和地方文化产业政策咨询,互联网增值服务、互联网广告、大数据应用、社会服务等相关产业的整合与全产业链大文化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及地域特色文化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师资培训等。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围绕学校区域性、应用型、教学型办学定位,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战略和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战略,本着“立足地方、融入地方、服务地方、回报地方”的原则,加大与陇东南国营和民营文化企业,尤其是重点文化产业的对接,鼓励和支持研究人员深入企业、行业承担并完成重大科研课题、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产业开发项目,提高应用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就一定能够产生一批高水平的、能代表陇东南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成果,就一定能够建成陇东南民间文艺学学术信息资料中心、陇东南民间文艺数据库、陇东南民间审美文化博物馆、陇东南民间文化创意策划实验室,乃至陇东南文化创意产业园,建成学生创业实训基地、原创作品产业化基地,以及地域特色文化产业孵化基地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就一定能够把陇东南民间文艺研究中心建成面向市场需求,区域特色鲜明,能为学生提供实习基地,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学、政府、企业协同创新,传承、创新、创业三位一体一体的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015年6月6日


[1]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第1册,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第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