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自走上我的赤道”:海子“大诗”谫论
- 董迎春
- 4016字
- 2025-04-24 20:01:15
第一节 河流:“个人塑像”的诗意绵延
第一阶段(1984—1985)的《河流》是海子的第一部“大诗”,它是海子“大诗”与文化传统形成的一个思想根基,深入梳理“河流”的抒情话语,可以有效地认识一个纯净浪漫的抒情者的自我形象。“诗歌的话语不再仅仅对立于一般的语言,而且也有别于思想的语言。……语言便显示出它的全部重要性;语言成为本质的东西;语言作为本质的东西在说话,因此,赋予诗人的话语可称为本质的话语。”[2]“诗有两个邻居,一个是吟唱,一个是思想,作诗居于两者之间。”[3]这种抒情话语建构了海子诗学的早期特征。同时,我们发现理解海子独特差异的诗学观念和文化语境,有助于考察其后期形成的“向死而生”的哲学思想的前期基础。
相对于海子其他“大诗”而言,《河流》的结构、思路显得清楚可见。全诗分为《春秋》《长路当歌》《北方》三个部分。
《春秋》包括:“诞生”“让我离开这里”“水哟,你这带着泥沙的飞不起来的蓝色火舌”“母亲的梦”“回声”。该部分写了个人对传统、命运的当下思索,是生命的初始,亦是个人时间维度在历史面前的文化反思。诗人写道:“我遇见历史和你/我是太阳,你就是白天/我是星星,你就是夜晚”[4],“在一片空地之上/诞生了语言”,“让黑夜和白天的大脚/轮流踩上我的额头”,“诗人纷乱的心灵/我,预先替世界做出呼吸”,“其他的迷路人却把我当成了山口”,“我就居住在/冬天和春天之间/那几层黑土里/不必叫醒我”,“岸上/主人信步走去”,“我呼吸,我八面威风,我是回声/开窟为自己塑像”。
《长路当歌》包括:“父亲”“树根之河”“来到南方的海边”“舞”。从“母亲”写到“父亲”,“母亲”在海子诗歌里充当了母体文化的符号,而“父亲”形象则是海子自觉地将文化与生命意识从东方母体投向了西方宗教的文化意识的体现,其参与建构了海子诗歌的神学背景与宗教关怀,“而是因为你是一群缓缓移动的沉重的影子/我游着,那些叶片或迟或早在尖锐中冒出头来/像锐痛中的果实,像被撕裂的晚年”。而在“树根之河”中,海子写道:“那些树根被早晨拎走了头颅,我摘下自己的头颅跟着他们走去”,“我在树根里把一条路当作另一条路来走,我在树根里碰翻了土地,甚至河流”,“树根”显然与“腐土”“哭泣”的生命河流联系在一起。“南方”是屈原的故乡,相对于粗犷、豪情的“北方”,她充满了东方的瑰丽与美学趣味,“母亲捧着水走过黄昏的风圈,爱人越缩越小,只能放进心里/一群牧羊人在羊群山苍凉的掩映下想起了南方和雨”。而“舞”,则是海子在洞穿了母体文化之后的一种精神涅槃、一种生命图腾的舞蹈,“你制造的器皿和梦的线条无一例外地泄露于大地上/你在土地上上抱着一块石头就像抱着你自己,再也离不开/那些离去的渐渐变成仇恨/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足以充实你也不足以破坏你……春天战胜了法则,你踩着村庄走向比树和鸟还高的地方,走向比天还高的地方”。
《北方》包括:“圣地”“过去”“想起你的时候”“种子”“爱”“歌手”。这个结尾的处理,既吻合了海子早期柔和、东方、唯美、诗性的抒情主张与审美趣味,也表现出海子后期诗歌性格的美学倾向。“圣地”开始写道:“太阳痴长/于是更多了背叛和遗忘。”“过去”则是“在我醒来之前/一块巨大的石碑盖住喉咙/鲜血和最后的一口空气/只好在自己的心房里自己烂掉”。“想起你的时候”只有一句“想起你的时候”,既指个人生活的河流,也指生命意识不断绵延的精神长河。“种子”则是让“土地紧张地繁殖土地//让血乎乎的盾/被大把大把盐粒擦亮/挡住北方”。“爱”,让“人类委身于种子”“先知委身于大地”“渔夫委身于海岸”。“歌手”,“编钟”,“仿佛儿子拖回一捆捆粗硕的鱼骨和岸/仿佛女儿含海的螺号/在夜里神秘地发芽”。
在诗歌的艺术技巧与思想深度上,《河流》第三部分《北方》这一章节,似乎更体现了海子后期诗歌创作技艺的综合与思想深度。这一章节,诗人的存在体验似乎变得极为艰辛,如盘古开天、后羿射箭,又如敦煌壁画、龙门石窟,穿越历史与时间,揭示出人类生存的艰辛与诗意,“在作品中发挥作用的东西也几乎不露痕迹地显现出来,那就是在其存在中的存在者的开启,亦即真理之生发”。[5]含混复杂、雄浑瑰丽的河流意象,象征着海子个体体验的生命史的过程。
海子写道:“我爬上岸/黑压压鸟群惊起,无处藏身/飞遍了/我的影子移动着,压住冰川/划过一道深深的水流/微弱的呼吸是音乐/割开溶洞,让我孤单地住在里面/我爬上岸/砸碎第一块石头”,“土陶吞下大鸟/吞下无边弧形的河床/地震把我的骨头唱断/唱断一节又一节”,“树枝哑笑了/日子像残红的果实撒了一地/未来沉下去只有文字痴长/太阳痴长/于是更多了背叛和遗忘/为什么一个人总有一条通往地下再不回头的路/为什么一支旧歌总守望故土落日捆住的地方”,“含泪大雁/背后是埋剑的山岭/山岭背后是三月/畦地的孩子们/要求自自然然地生长/每颗种子都是一座东方建筑/我要砸开他们的门/我要埋出清澈如梦的河流,黑松林和麦垅/山岭,三月五月的燕麦/倚剑而立”。这既是朴实的与河流相关元素的生命生长,亦是对精神背景的客观描述,“一部作品只有通过某种偶然事件将其抛出思想之外,才能离开一个如此具有反射性和富于回响的空间”[6]。它源于东方、生于北方,最终又指向差异的、生长的东方,指向具有独特精神性、建构性的生命反思与命运沉思,是对母体文化的反省与突围。
海子沉浸于汉语思维中的母语性与抒情性,传承诗歌传统中的语言意识、诗意话语,不断表现出通过诗学建构诗人“自己塑像”的雄心壮志:“诗,说到底,就是寻找对实体的接触。这种对实体的意识和感觉,是史诗的最基本特质。当前,有一小批年轻的诗人开始走向我们民族的心灵深处,揭开黄色的皮肤,看一看古老的沉积着流水和暗红色血块的心脏,看一看河流的含沙量和冲击力。他们提出了警告,也提出了希望。虽然他们的诗带有比较文化的痕迹,但我们这个民族毕竟站起来歌唱自身了。我决心用自己的诗的方式加入这支队伍。我希望能找到对土地和河流——这些巨大物质实体的触摸方式。我开始时写过神话诗,《诗经》和《楚辞》像两条大河哺育了我。但神话的把握缺乏一种强烈的穿透性。”[7]
“语言不仅被体验为共享的东西,而且是受历史的重负压迫和腐化的东西。因此,对于每一个清醒的艺术家来说,艺术创作意味着需要处理两个可能相互冲突的意义领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8]这种“大诗”的理念与抱负,体现了写作者自我身份的责任担当与诗歌精神追求中的文化认同。“诗人的责任、工作和职能就是将它们展示出来并使它们运作起来。诗人于是致力于和献身于在语言中定义和创立一种语言;这个工作是长期、艰巨和棘手的,它要求思想具有最全面的素质,它永远不会完成,因为严格说来它永远不可能发生,这个工作试图建立一个人的话语,这个人要比任何真实的人在思想上更纯粹、更有力和更深刻,在生活中更激烈,在言语上更高雅和巧妙。”[9]《长流》是海子“大诗”的第一部作品,也是一个传统生发及思想渊源勘探与转化的过程,这个起点与自觉点燃了诗人的“大诗”火把——在燃烧自我中不断地冲击命运真相与艺术真谛。
“河流”提供了一种孕育与诞生的可能。“让我就在这时醒来/一手握着刀子/一手握着玉米”,这“河流”灌注万物,让诗意与生存发生关联,沉淀成人生的隐喻与象征,推促自我存在的形而上学的体验与沉思。海子写道:“颅骨里总有沉重的东西/在流动/流动/人和水/相逢在尘土中/吸引着太阳和盐”,在“颅骨”深处牵引我们行动的仍旧是大脑,是理智,是诗歌能量,引导我们对“沉重的东西”的沉思,它们又如河水般涌现,闪烁和显示生命的光焰与质地,“人”因此在“河流”的凝视中获得了生命的启示,“人和水/相逢在尘土中//吸引着太阳和盐”,而“太阳和盐”则补充精神的钙质与能量,从而滋补着灵魂,生命由此显现出庄严与肃穆,“我突然被自己的声音激动”,“春天战胜了法则,你踩着村庄走向比树和鸟还高的地方,走向比天还高的地方”,河流,悠远流淌,永无疲倦,亘古不息,以真相与真理见证着生命哲学。同时,河流也包裹着疼痛、隐患,意味着苦难与困境,“你制造的器皿和梦的线条件无一例外地泄露于大地上/你在土地上抱着一块石头就像抱着你自己,再也离不开”,“在我醒来之前/一块巨大的石碑盖住喉咙/鲜血和最后一口空气/只好在心房里自己烂掉”,河流的宽广与涓涓不息消释了这种苦难与疼痛,并不断将其转化为内心的智慧与洞察,兑换成精神的资源与生命的呼吸。
“诗歌——在其之中,是诗人——就是这种向外部世界敞开的内在深处,向有生命之物无限保留地展开着,它就是世界”[10],海子要索寻的便是一片如梦般迷幻、如水般净透的空灵之境:“我是一条紫色的土地的鞭策/在日子深处隐现/我的眉心拧结着许多紫色的梦/世界像成群的水禽/踩上我的弓箭/大地在倾斜……就像越来越多的声音充满平原和山地/躲也躲不开/正在成熟的婴儿掉进我的血管/河岸的刀尖逼向一切”,“我”,充满了使命与责任感(“鞭策”),“在日子深处隐现/我的眉心拧结着许多紫色的梦/世界像成群的水禽”,身背“弓箭”,探索的是一条智慧与苦难的河流,至少不会轻松,“大地在倾斜……就像越来越多的声音充满平原和山地/躲也躲不开/正在成熟的婴儿掉进我的血管/河岸的刀尖逼向一切”,“我凝视/凝视每个人的眼睛/直到看清/彼此的深浊和苦痛/我知道我是河流/我知道我身上一半是血浆一半是沉沙”。海子经常通过抒情与质询直逼困境与苦难的真实人生,错落有致地形成层次与格局鲜明的歌唱风格,以艺术化的语言展示现实中无法容纳的生命体验与审美空间,“诗人纷乱的心灵/我,预先替世界做出呼吸”,“我呼吸,我八面威风,我是回声/开窟为自己塑像”,从而形成语言的刺点与疼痛,以此打开生命的智力空间与智慧之门,彰显出诗意生存的普世价值,不断抵达“大诗”的真相性、真理性。“真理生成的又一种方式是思想者的追问,这种作为存在之思的追问命名着大可追问的存在。”[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