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研究方法
(一)理性与悟性并入的研究法
周振甫先生曾在《谈谈以禅喻诗》一文中提到:“禅宗又认为佛法的‘真如’(真理),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不能用理性思维、逻辑思维来表达,只能用比喻隐语来使人参悟。”[97]因此,对唐代文人禅诗的分析我们只能将理性思维与悟性思维结合起来,既入乎其中,进行直觉感悟,以心印心;又出乎其外,进行理性反思,冷静审察,以揭示文人禅诗所蕴含的禅韵诗情。
(二)哲学分析法
探讨禅诗,自然离不开禅学的相关理论,所以运用此方法从禅宗哲学的角度去探讨文人禅诗的创作,揭示禅宗对唐代文人禅诗内容、艺术特点等的影响。
(三)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法
唐代文人禅诗是诗人禅悟思维后的结晶,具有多重含义,所以借助此方法,对文人禅诗进行多层次解读,挖掘其内在旨归。
(四)文学接受批评法
文人禅诗魅力的形成,离不开诗人的创作和读者的再阅读,借助此方法分析读者对文人禅诗的接受和诗人对佛禅主要典籍的吸收和借鉴。
(五)统计与归纳法
唐代文人禅诗大都夹杂在唐代文人所有的诗歌中,所以必须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在对唐代文人禅诗定义的基础上,对目前可见文献资料中的唐代文人禅诗数量、诗人数目尽可能做出全面确实的统计,最大限度地还原出唐代文人禅诗创作的真实面貌。
(六)文化学视野下的文学研究法
唐代文人禅诗产生于唐代这片文化沃土之上,深受唐代文化的影响。利用此方法去分析文人禅诗的内容以及艺术特色,探讨其在文化史上和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
[1] 袁行霈、罗宗强主编:《中国文学史》(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
[2] 隽秀、陈继东:《中国禅学研究入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3]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32页。
[4] [丹麦]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1分册《流亡文学·引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页。
[5] (南唐)静筠二禅师编撰,孙昌武、[日]衣川贤次、[日]西口芳南点校:《祖堂集》,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36页。
[6] (宋)赜藏主编集,萧箑父、吕有祥、蔡兆华点校:《古尊宿语录》,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1页。
[7] 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之发展演变》,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1页。
[8] 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9] 章炳麟:《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9页。
[10]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前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 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3页。
[12] 陈允吉:《王维与南北禅宗关系考略》,《文献》1981年第2期。
[13] 姜光斗:《论王维的禅宗思想》,《唐都学刊》1994年第5期。
[14] 邱慧、朝仪:《试析王维诗歌与禅宗的联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15] 孙昌武:《柳宗元与佛教》,《文学遗产》2015年第3期。
[16] 姜光斗:《论孟浩然与佛教》,《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17] 吕澂:《杜甫的佛教信仰》,《哲学研究》1978年第6期。
[18] 谢思炜:《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年的禅宗信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5期。
[19] 孙昌武:《杜甫与佛教》,《东方论坛》2005年第4期。
[20] 章继光:《李白与佛教思想》,《人文杂志》1990年第1期。
[21] 朱学东:《青莲居士谪仙人 金粟如来是后身——论诗仙李白的佛缘及其禅思禅趣》,《云梦学刊》2004年第6期。
[22] 段景莲:《柳宗元与佛教关系浅议》,《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2期。
[23] 赵继红、严寅春:《柳宗元与佛教关系的再思考》,《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24] 李传明:《柳宗元与佛教》,《文史哲》1984年第6期。
[25] 赖永海:《柳宗元与佛教》,《哲学研究》1984年第3期。
[26] 叶青:《大历诗人与禅宗》,《赣南师院学报》1995年第2期。
[27] 刘铁峰:《元稹与禅宗论略》,《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28] 尚永亮:《论白居易所受佛老影响及其超越途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29] 马现诚:《佛教与韦应物及其诗》,《东岳论丛》1999年第4期。
[30] 张海沙:《岑参的写景诗与佛经的影响》,《文学遗产》1998年第1期。
[31] 罗时进:《许浑千首湿与他的佛家思想》,《学术月刊》1983年第5期。
[32] 孙昌武:《禅思与诗情》,中华书局2006年版。
[33] 陈引驰:《隋唐佛学与中国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34] 郭绍林:《唐代士大夫与佛教》,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5] 姚南强:《禅与唐宋作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6] 罗香林:《白居易与佛道关系重探》,见罗联添《唐代文学论集》(下),学生书局1989年版。
[37] 刘明华:《杜甫与佛教的关系及晚年心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38] 孙昌武:《王维的佛教信仰与诗歌创作》,《文学遗产》1981年第2期。
[39] 王辉斌:《论王维的佛教诗》,《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0] 姜光斗:《谈李白诗歌中的佛教意识》,《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
[41] 葛景春:《超越现世的天国梦——李白与唐代文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42] [日]须藤健太郎:《李白诗文中的佛教描写》,见郁贤皓主编《中国李白研究》(2001—2002年),黄山书社2002年版。
[43] 郭建伟:《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佛缘》,《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4] 王树海:《佛禅与刘禹锡的人情诗性》,《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6期。
[45] 陈洪:《柳宗元诗歌佛学渊源探析》,《北方论丛》2011年第2期。
[46] 谢思炜:《禅宗与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47] [日]平野显照:《唐代文学与佛教》,张桐生译,业强出版社1987年版。
[48] 陈允吉:《佛教与中国文学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49] 张轶男:《杜诗佛禅世界》,吉林大学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50] 刘金柱:《唐宋八大家与佛教》,河北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51] 李志强:《刘禹锡与佛教关系原论》,复旦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52] 鲁克兵:《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53] 邹婷:《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中国佛学》,苏州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54] 张晶:《禅与唐代山水诗派》,《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6期。
[55] 傅绍良:《禅宗与盛唐山水审美意识的转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56] 曹颂今:《禅意与诗兴——唐代山水诗创作与禅宗佛理之联系》,《中州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57] 杨恩成、张英:《佛教对唐代山水文学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58] 肖建华:《禅与唐代山水诗》,《江汉论坛》1990年第7期。
[59] 胡遂:《佛教对于晚唐山水诗的综合思考》,《求索》1987年第6期。
[60] 陈敏直:《佛教禅宗与王维山水田园诗》,《唐都学刊》1999年第4期。
[61] 邱瑞祥:《禅宗的“净心”思想与王维的山水诗创作》,《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3期。
[62] 王树海、王凤霞:《佛禅对柳宗元山水诗的影响刍议》,《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
[63] 景凯旋:《柳宗元的山水诗与其儒佛思想》,《学术月刊》1985年第5期。
[64] 马现诚:《佛教心性论与韩孟诗派创作的主体精神》,《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65] 邓新跃:《白居易闲适诗与禅宗人生境界》,《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66] 孙昌武:《唐代文学与佛教》,《天津社会科学》1984年第5期。
[67] 何林天:《唐诗的繁荣与佛学思想对唐代文学的影响》,《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
[68] 姜广斗:《论唐诗与佛教》,《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69] 梁霞:《佛教禅理对唐代文学精神的浸润》,《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70] 周裕锴:《中国禅宗与诗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1] 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72] 王树海:《禅魄诗魂——佛禅与唐宋诗风的变迁》,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73] 此书乃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胡遂:《佛教禅宗与唐代诗风发展之演变》,中华书局2007年版。
[74] 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 陈炎、李春红:《儒释道背景下的唐代诗歌》,昆仑出版社2003年版。
[76] 李壮鹰:《诗与禅》,《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4期。
[77]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78] 胡遂:《佛性·童心·性灵——禅宗与诗话理论关系探讨之一》,《求索》1994年第1期。
[79] 胡遂:《说“遮诠”——禅宗与诗话理论探讨之五》,《中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2期。
[80] 胡遂:《突破与超越——试论禅宗思想对中国诗学的影响》,《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81] 何土林:《诗学“清空”与佛学空宗》,《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82] 周春宇:《禅宗心学对唐宋诗学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83] 张伯伟:《禅与诗学》,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84] 张晶:《禅与唐宋诗学》,新星出版社2010年版。
[85] 张海沙:《曹溪禅学与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86] 张海沙:《佛教五经与唐宋诗学》,中华书局2012年版。
[87] 徐季子:《唐诗的禅趣》,《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
[88] 陈允吉:《王维辋川〈华子冈〉诗与佛家“飞鸟喻”》,《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89] 林邦均:《诗情·画意·禅理——王维〈鸟鸣涧〉试析》,《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4期。
[90] 叶华:《妙悟禅理 一片化机——王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禅意浅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2期。
[91] 傅绍良:《王维“闲”“空”意趣的禅学再确认》,《文史哲》2002年第3期。
[92] 哈嘉莹:《论王维的禅意诗》,《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93] 雷应行:《读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法音》1986年第2期。
[94] 周晓云:《〈江雪〉意高远“飞鸟”寓禅机——论柳宗元〈江雪〉中的“飞鸟”禅喻》,《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第4期。
[95] 桑宝靖:《钟响古寺远 禅定心澹然——王维〈过香积寺〉赏析》,《世界宗教文化研究》2002年第3期。
[96] 张锦辉:《云在青天水在瓶 闲来自听落花声——王维〈鸟鸣涧〉一诗的禅意解析》,《中国宗教》2013年第8期。
[97] 周振甫:《周振甫讲古代诗词》,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