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丹史
  • 都兴智
  • 4054字
  • 2025-04-24 18:36:13

二 渤海灭亡及东丹国建立

辽天赞五年(925)十二月,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出兵辽东,于天显元年(926)正月一举灭掉了渤海国。立国229年的“海东盛国”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顷刻瓦解?这要从契丹与渤海的关系说起。

从地缘角度说,渤海的西南部与契丹政权相邻,两个政权之间开始还比较友好。渤海国的创建者大祚荣于唐睿宗先天二年(713)接受了唐朝的册封,契丹也于唐玄宗开元三年(715)举部内附。唐朝以契丹地为松漠都督府,封其首领李失活为松漠都督、松漠郡王。[5]时渤海和契丹同为唐朝的藩属,二者基本和平相处。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发生奚人和契丹(时称两藩)联合叛唐的事件,唐朝诏令渤海国出兵助朝廷以讨之。时大祚荣已死,其子大武艺为渤海国王,竟不遵皇命,没有出兵,说明当时的渤海和契丹关系非同一般。不久就发生了契丹大将可突于生擒唐营州都督薛泰的严重历史事件。开元十八年(730)契丹可突于杀其主李邵固,率契丹部及奚人背唐附突厥,并挫败唐朝的军队。紧接着,在开元二十年(732)又发生了大武艺以武力对抗大唐的重大事件。唐人樊衡在《为幽州长史薛楚玉破契丹露布》中曾直言指责契丹人在反叛朝廷过程中“东搆渤海”[6],这说明在共同利害关系的前提下,二者曾结成政治上的盟友。

大武艺反唐事件很快被平息,渤海与唐朝又恢复了领属关系。在新的形势下,渤海与契丹的盟友关系也随之结束。“安史之乱”时,契丹和奚人都被卷入其中,但渤海国却没有参与其乱。契丹“逐猎往来,居无常处”的游猎经济特点,决定着他们经常组织军队到邻近农业部落进行掳掠活动。契丹与渤海相邻,越境骚扰渤海及双方边界冲突的事件经常发生,导致双边关系的逆转。特别是到唐末,双方为了争夺辽东南部之地而不惜兵戎相见。渤海国对付契丹,始终处于守势,在其西南部设有重镇扶余府,“常屯劲兵,捍契丹”[7],这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唐末已处于紧张的敌对状态。在耶律阿保机主政契丹之前的9世纪末,契丹内部发生了一件大事:担任迭剌部夷离堇的于越耶律释鲁(阿保机的二伯父)被宗室耶律痕德(亦记为耶律狼德)一伙所杀。与释鲁“同知国政”的耶律辖底(玄祖兄帖剌之子,阿保机的族叔)“惧人图己,携其二子迭里特、朔刮奔渤海,伪为失明。后因毬马之会,与二子夺良马奔归国。”[8]辖底奔渤海属于政治避难,说明当时两个政权是处于敌对状态。

两个政权之间的关系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恶化,我们在正史中虽然找不到直接证据,但许多间接的史料还是能反映出两个政权之间的真实情况。太祖在讨伐渤海的诏书上说:“所谓两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驻!”[9]既称“世仇”,就说明两家结怨已久,应该是在太祖的先世就已经兵戎相见了。以此推测,在以前双方的争斗中可能有耶律宗室的成员被渤海所杀,不然不会称为仇敌。双方争夺的目标无疑是辽东南部之地。《契丹国志·太祖大圣皇帝纪》:“时东北诸夷皆服属,唯渤海未服。太祖谋南征,恐渤海掎其后,乃举兵击渤海之辽东。”《辽史·天祚帝纪二》:“东京故渤海地,太祖力战二十余年乃得之。”《契丹国志》卷10:“东京乃渤海故地,自阿保机力战二十余年始得之,建为东京。”辽太祖灭渤海在天显元年(926),上溯20多年,正在公元900年前后,这与唐天复元年(901)阿保机任本部夷离堇“专征讨”的时间亦相吻合。

被称为“海东盛国”的渤海到末王大諲譔统治时期,国家的实力已今非昔比,逐渐走上了穷途末路,这无疑给契丹人征服吞并其国提供了良好的时机。9世纪和10世纪之交,渤海社会的内部矛盾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

首先,上层统治集团内部人心离散、局势不稳。早在文王执政晚期,因王位继承问题而导致上层内部矛盾尖锐,曾在一年多时间里三易其王,并发生了“国人”杀王的流血政变,此后渤海的国势即走向衰颓。辽天显三年(928),耶律羽之在进呈太宗的上表中曾说:“先帝因彼(指渤海国)离心,乘衅而动,故不战而克。”这就充分反映了渤海国晚期的客观现实。另外,从朝鲜半岛的史料记载来看,也证实了渤海晚期国内形势不稳的迹象。《高丽史·太祖世家一》记,925年九月,“渤海将军申德等五百人来投。”“渤海礼部卿大和均、老司政大元钧、工部卿大福谟、左右卫将军大审理等,率民一百户来附。”身为高官的宗室成员大和钧、大元钧、大福谟、大审理等人,在自己的祖国即将遭到契丹人大举进攻前夕,不是积极投入抗敌救国的行列,却率众出走,投奔高丽,不正说明统治集团上层的内部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吗?早在920年六月,当外交官裴璆率团出使日本返国之时,竟有四名使团成员滞留日本不归,大概也和渤海国内的局势有关。

其次,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异动,出现边疆不稳的局面。渤海国势强大之时,曾吞并了黑水靺鞨的南部地区和周边地区的一些小部族,于铁利故地置铁利府,于挹娄故地置安定府等。边疆地区的一些小部族虽然被纳入了渤海国的版图,但他们并未最后融入渤海族,在这些地区所设的府州县,其长官很可能还是由本地区的部族上层分子担任。到了渤海晚期,他们开始与渤海王朝分庭抗礼,“不复与王会矣”[10]。北部的黑水靺鞨伺机而动,越境与新罗联系,企图摆脱渤海的控制。据朝鲜史书《三国史记·新罗本纪》记载,早在866年春天,“北镇奏,狄国人入镇,以片木挂树而归。遂取以献,其木书十五字书云:‘宝露国与黑水国人共向新罗国和通。'”所谓宝露国,即指勃力(其地在今俄境哈巴罗夫斯克),也就是辽的五国部之一剖阿里。可见当时剖阿里部和黑水部联合,试图与新罗结盟,共同对付渤海。918年,原盘踞在高丽北境鹘岩城的尹瑄与黑水部众二千余人降于高丽。[11]921年二月,“黑水酋长高子罗率百七十人”投奔高丽。[12]同年四月,又有黑水部阿于闭率众二百投奔高丽。[13]924年九月,黑水部通贡于后唐,说明到了渤海晚期,黑水部已经基本独立。毫无疑问,渤海晚期已经到了上下离心、动乱不安、强敌虎视、土崩瓦解的局面。

公元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掌控了契丹部落联盟的军政大权,即开始对外进行军事扩张。阿保机统率军队南征北讨,先后征服了周围的许多部族,并到中原北部地区进行掳掠,扩大了契丹的领地。短短几年时间,其辖境已“尽有奚、霫之地,东际海,南暨白檀,西逾松漠,北抵潢水”[14]。耶律阿保机在建国之前就已经占领了辽东南部之地。908年十月,筑长城于镇东海口。虽然学者们至今对镇东海口的具体位置还存在不同看法,但可以肯定的是,镇东海口就在今辽东半岛上是毋庸置疑的(关于镇东海口,见本书考异部分)。909年春天,阿保机幸辽东地区视察。建国称帝的前一年(915)冬十月,阿保机再次巡视辽东,“钩鱼于鸭绿江”[15]。神册三年(918),阿保机再次驾幸辽阳,并于第二年二月“修辽阳故城,以汉民、渤海户实之”[16]。921年,又下诏徙檀、顺之民以实东平(即今辽阳市)和沈州。辽太祖占领辽东南部之地后,惨淡经营,将其视为进攻渤海的前哨阵地,同时又与鸭绿江以东的新罗、王氏高丽政权结盟,两国先后遣使朝贡,臣附契丹。这样就从战略上孤立了渤海。

渤海发现契丹经营辽东,也意识到双方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于是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变被动为主动。天赞三年(924)夏五月,当契丹徙蓟州之民以实辽州(其旧治在今辽宁新民市辽滨塔镇)之地时,渤海发兵,杀契丹辽州刺史张秀实并掠其民,使两国关系恶化,挑起了双方的武装冲突。契丹立即出兵反击,进攻渤海的西境。因为渤海事先准备充分,使契丹“无功而退”[17]。六月,阿保机降诏,称“三年之后,岁在丙戌,时值秋,必有归处。然未终两事,岂负亲诚?日月非遥,戒严是速”[18]。臣僚多不解诏书内容之意,唯皇太子耶律倍知其父皇真正意图:所谓“未终两事”,一指西部尚未征服的吐谷浑、党项和阻卜诸部,一指东北的渤海。于是他开始制订征服渤海的具体战略计划。“天赞三年,将伐渤海,耶律铎臻谏曰:‘陛下先事渤海,则西蹑其后。请先西讨,庶后无顾忧。’太祖从之。”[19]太祖欲彻底解决渤海问题,采纳耶律铎臻的建议,决定先行西征,解除后顾之忧,于是命耶律倍留守京师,自己亲统大军西征党项等部。经过一年多的争战,到天赞四年(925)九月,西征取得决定性胜利,凯旋而归。稍事修整后,辽太祖于十二月亲自统兵征渤海。此次东征,事先做了周密的部署:为防止后唐乘机在背后发动偷袭,太祖特派梅老席里率37 人的外交使团聘于后唐,“诈修和好”[20]。出兵的规模也是空前的,述律皇后及太子耶律倍、大元帅尧骨(即后来的辽太宗耶律德光)皆率所部从征。宗室、外戚当中的许多重要人物都参加了东征渤海的军事行动。如皇弟惕隐安端和南府宰相苏、北院夷离堇斜涅赤、南院夷离堇迭里、国舅宰相阿古只、奚王勃鲁恩,还有汉人当中的韩知古、韩延徽、康默记、赵思温、王郁等达官显宦,皆出征参战,同时又有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皆出兵相助。契丹先以精兵包围渤海的夫余城,汉军团练使赵思温率部激战三昼夜,于天显元年(926)正月庚申日克夫余城,诛其守将。辽太祖原打算陷城后“料其民”,后听取皇太子耶律倍的建议,立即挥师东进,直指渤海国的统治中心忽汗城(即上京龙泉府,旧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县渤海乡古城址)。皇弟安端和萧阿骨只率领锐骑万人为先锋,与前来迎敌的渤海老相(史佚其名)兵遭遇,双方经过激战,渤海军队的三万主力被彻底击溃,耶律倍和尧骨指挥契丹军队进围渤海首都忽汗城。渤海末王大諲譔见契丹军队攻势甚猛,知将不敌,于是缟索牵羊,率城中臣僚三百余人出降。辽太祖对渤海王以礼相待而释之,但很快又出现了反复,大諲譔回去后据城复叛。辽太祖大怒,命各路军队猛攻,陷忽汗城。“大諲譔降,已而复叛,命诸将分地攻之。诘旦,斜涅赤感励士伍,鼓噪登陴,敌震慑,莫敢御,遂破之。”[21]大諲譔再次到太祖马前投降并请罪,辽太祖派兵把大諲譔君臣看守起来,押出城外,自己也带领亲随出城回到军营。前后延续二百多年的渤海政权宣告灭亡。

二月,改渤海首都忽汗城为天福城,建东丹国,年号甘露。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以王东丹。以皇弟迭剌为左大相、渤海老相为右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耶律羽之为右次相,建立了一个以耶律氏宗室贵族为主体、结合渤海旧官僚而形成的新的领导班底,以统治渤海旧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