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本部分观点概述

这一部分宗旨在于对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展开系统研究。“历史诗学研究”是一个非常艰巨的研究课题。维谢洛夫斯基学识十分渊博,精通和掌握十几种语言,他所引证的史料、作品、论著几乎遍及古今东西方各国、涉及各个学科领域,其阅读理解的难度即使在他本国知识界也是出了名的。维谢洛夫斯基的研究范围广泛,他的主要继承人日尔蒙斯基在整理其著作时,认为其研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文艺复兴时代的诗学,主要是意大利的诗学;中世纪文学和民俗学;历史诗学;俄国浪漫主义[7]。我们只选取其历史诗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然而无论从自己的理论素养上,还是从把握材料的能力上来看,要详细、全面地论述出历史诗学的全貌,是极其艰难的。本部分主要围绕其历史诗学研究中的几个基础性问题展开论述,不求面面俱到,但试图较为系统、清晰地梳理历史诗学研究的学渊系谱,勾勒这一诗学概念发生、嬗变轨迹。最初两章主要介绍维谢洛夫斯基的学术背景与诗学思想,探讨历史诗学建构的历史语境,第三章论述历史诗学的内在机制,试图从各个角度对历史诗学进行探讨,包括目前人们对《历史诗学》著作本身认识的不足,从体裁诗学、情节诗学,与文学史的关系、历史诗学民俗学成分以及方法论原则等方面探讨了历史诗学的内在机制。第四章以新的视角观测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在动态发展中的延伸,即通过历史诗学理论与后来出现的其他学派理论的比较,展现维谢洛夫斯基的历史诗学理论在后来的发展状况。本部分的目的试图在19世纪俄罗斯文论的多种流派和理论的对话交流中,探索维氏提出这个理论的必然性和针对性,进而理解和认识艺术形式变换的规律和演变过程,把握维氏诗学体系的核心和动力,辨析其中的矛盾。最后,我们以“互文性视野下‘历史诗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一章为桥梁,连接起历史诗学的系谱梳理和现当代文论的考察,从而沟通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