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本逻辑视野中的唯物史观: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哲学探掘
- 孙要良
- 1860字
- 2025-04-24 20:08:25
序
近些年来,对马克思《资本论》及其相关经济学手稿进行哲学解读已经成为我国哲学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甚至成为某些大学哲学系研究的主要方向和重点。“资本逻辑”不是作为单纯的经济学概念而是首先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突现在人们的视域中。这种术语的学科上的跨界转换当然是有其充分的理由和重大的内在根据的。在马克思的经济学著述中无疑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但是马克思经济学与马克思哲学两者显然不仅存有这种间接同一性,而且还存有直接同一性: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本身就是关于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理论的具体体现和有机组成部分,并且还是后者赖以创立的直接理论和逻辑前提(即在某种意义上体现所谓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的意义);对资本及其逻辑的考察本身就是对商品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的一种实证性的存在论分析;如此等等。
孙要良同志的学术专著《资本逻辑视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对迄今人们关注较少但却十分重要、体量十分庞大的马克思《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哲学研究。本书在关注对象、历史梳理、具体观点和研究方法上都是一部颇富特色的学术著作。
首先,作者并没有囿于体系性和完整性而去面面俱到地揭示和阐述手稿中所蕴含的诸方面的唯物史观思想,而是聚焦于自然力、科学技术、生命生产以及自由时间这样四个重要的概念,由此进行开掘、深化和拓展,展现其与资本逻辑的内在关联。自然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本质联系和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以自身的自然力与外在自然界的自然力相互作用,进行物质交换。由此从根基上表明,人类史归根到底是自然史的一部分,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科学技术因通过机器大工业并入生产过程进而成为直接生产力、重要致富手段和一种异己统治力量而受到马克思的瞩目。在当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无疑又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跃升。笔者甚至认为,由于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使人类开始拥有重塑自身生命、改变生命样态的能力,人类自身的历史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真正的转折点。人的生命作为现实的个体的生命存在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现实出发点和归宿。正是基于此,马克思关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生存状况和人的生命生产,批判资本逻辑所导致的人的本质和能力的异化,诉诸普遍的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从而昭示出马克思哲学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或“彻底的人道主义”。自由时间与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紧密联系,是人的生命发展的真正的空间。因此,当然也是唯物史观及其研究中的题中应有之义。可见,作者着力对马克思手稿中有关自然力、科学技术、生命生产以及自由时间的思想进行研究,并非单纯出于个人的研究兴趣,而是捕捉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逻辑之网上的重要纽结。
其次,本书对马克思有关这些重要概念的论述的梳理和阐释相当细致和缜密,并且注意将其放到马克思的整体思想中去考察以及置于当代社会现实和社会实践中来观照,从而赋予其深厚的历史感和很强的现实感,使马克思相关思想的丰富内容和内在价值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展现。这无疑有助于破除对唯物史观的简单化、公式化和教条化的理解,推动和促进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深度研究。
再次,本书对马克思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方法、伦理给予了特殊关注。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特别是“剩余价值学说史”部分中阐发了其丰富而又独特的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的方法和伦理。迄今学术界对此关注和研究尚少。作者下大气力对此进行了深入挖掘和系统梳理,概括了《手稿》中所蕴含的九个方面的科研和学术创新方法、四个方面的学术伦理原则。这对于科学研究工作者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显然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作者对《手稿》的哲学研究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客观性的要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特别表现在,作者没有囿于马克思在19世纪60年代做出的个别具体结论,而是根据新的科学技术创新和时代发展做出了新的结论。例如,马克思曾预言,资本主义生产不能像掌握机械方法或无机化学过程那样掌握植物的有机生产过程。作者指出,这是受制于当时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局限。实际上,当基因克隆和基因编辑技术产生以后,人类对动植物有机过程的掌握和利用已经达到非常高级的程度。
由于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体量十分庞大、涉及问题十分宽泛,对其进行哲学探掘不仅需要一定的经济学、经济学说史、哲学史、科学史知识,而且更需要一定的定力、静心和耐力,需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彻底的科学精神。我认为,这些东西在孙要良的这部著作中均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这在当今浮躁的社会和学术氛围下无疑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侯才
乙亥年立秋日于大有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