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地貌学”由来

——论本雅明“时间哲学”与“空间哲学”的转化关系

庄新[1]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 北京100083)

摘要:本雅明将逝去的时间压缩成空间形式,在对地理状况的描述中,寻求人类救赎的可能。从《德国悲剧的起源》中的“意象式”星丛理论到《巴黎拱廊计划》中的“巴黎地形学”,这种“地貌学”隐含本雅明的历史哲学观、认识论理念及其在超现实主义影响下的方法论实践方式。

关键词:时间;空间;历史;辩证意象

本雅明在《柏林纪事》(1932)中回忆20世纪第二个十年中,他在柏林生活的时光,提到一个他经常光顾的地方:公主咖啡馆。他说要“首先从低处划等,要看其专业和娱乐设施”[2],以此来创造一门“咖啡馆地貌学”。本雅明的咖啡馆地貌研究切入了咖啡馆中活动者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层次分布状况——何时波西米亚分子在这里安顿下来,何时这些“艺术家”们又退居二线,成为室内陈设的组成部分,被资产阶级占据了位置。在本雅明看来,要想在记忆中成功地探索历史,就好比在土壤里恰到好处地挥舞铁锹,“要将铁锹伸向每一个新地方;在旧地方则向纵深层挖掘”[3]。虽然本雅明缺乏方向感,不善于看街道地图,但这反而促使他善于形成关于某个地方的“地貌图”。他自己把这看作是一种游荡的艺术:“对一座城市不熟,说明不了什么。但在一座城市中迷失方向,就像在森林中迷失那样,则与训练有关。……这样的艺术我后来才学会,它实现了我的那种梦想,该梦想的最初印迹是我涂在练习簿吸墨纸上的迷宫。”[4]本雅明在自己发明的地貌学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感——纵深方向。就像将咖啡馆沿纵向时间所做的纵深切割,不同时间段上出现的不同人群的分布状况一目了然。其实,早在1925年本雅明完成的《德国悲剧的起源》一书中,他的这种“地貌学”分析模式即已经逐渐形成了。17世纪的巴洛克戏剧将历史背景作为一种舞台的立体全景:“与悲剧突发式的连续历史进程相对照,悲悼剧发生在空间连续中,我们可以将其描写为舞蹈设计的空间。”[5]对于巴洛克戏剧家而言,“历史运动是以空间形象得以掌握和分析的”[6],这也正是本雅明的“地貌学”的本质:将时间转换为空间进行描述分析。本雅明在《柏林童年》与《柏林纪事》中,将自己的生活历程也作为舞台背景的组成部分。他在《柏林纪事》的开始部分便澄清自己不是在写自传,因为“自传与时间有关,有前后顺序,是生活连续流动的过程。我在这里所谈的是空间、瞬间和非连续性”[7]

本雅明并非想发现过去,而是要使过去作为戏剧场景在幻想中重新上演,把过去的时间压缩成空间形式,能够预兆未来的形态。本雅明有着自己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坐标轴,它上面标明的时间和空间的位置坐标,也就是他关于地貌研究的图表刻度。一切事物都要放在这个坐标轴上才可以被他真正理解和解释,只有画在这幅图表里的事物才能让本雅明学会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