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而不穷 笃行而不倦——《查慎行与康雍诗坛》序

1

在常态下,读博是快乐的。然受诸多因素牵掣,提交开题报告的过程却不一定那么轻松愉悦。有点紧张,有点忐忑,抑或有点惶恐?

周燕玲,一位来自新疆的广东女生,从学校门到学校门的青年学子,面对“开题答辩”的全过程,竟异乎寻常的静谧,怡然,安详,从容。我不惮浅陋,连用一串近义词语,旨在强调这位一年级博士生的选题范畴,不是相关导师的研究热点,不在导师曾经关注或即将关注的学术视域之中。她的开题报告源于她考博前后独立的个性的勤勉的阅读与思考。

我与周燕玲有过如下对话:

敬:你的硕士论文是周邦彦的诗。为什么舍弃周词只关注周诗?

燕:周词被先辈和时贤们关注太久研治太深细了。作为后学,总企盼在求学过程中有所发现……

敬:博士论文的选题范畴为什么情有独钟,定格在清代诗文疆域?

燕:受到蒋寅、吴承学、曹虹等学者“三人谈”的影响吧。他们远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文学遗产》上发了一篇十分醒目的文章《一个期待关注的学术领域——明清诗文研究三人谈》。读本科爬梳学术动态时就仿佛听到了三位学者的殷切呼唤,深深地铭刻在心底里了。考研以后也没有条件直面这个巨大的存在。眼下,我想勇敢面对。我的选题与开题,算不算对三位前辈热切呼唤的庄重回应呢?

清诗文毕竟太浩瀚了,考博前,她已开始面对汗牛充栋的文本文献,懂得了饭是一口一口吃的,于是,逐渐贴近了清前期。清前期文坛也浑厚悠远目不暇接,于是一步步走向了查慎行。查慎行诗词文苑也不是学术新人在有限时段内可以嚼碎品透评说出不可替代性的,于是专注琢磨查慎行诗。一种坚忍执着务实求是的收敛。清醒的以退为进。“少则得,多则惑”,“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的辩证思维。

2

年轻的燕玲,没有机会直面90年代那场声势浩大铺天盖地的研究方法研讨热潮,不曾受到它的启迪或干扰。燕玲读硕三年间,在导师引领下逐渐亲近着沉稳平实锐意求是的批评理念。读博第一年又鬼差神使般喜欢上“文学文献学”,结结实实接受了许隽超[1]教授的研究惯性。比如,在孟子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两种批评方法中,她笃行知人论世[2];不懈地立体地把研究对象安置到他所依托的那个时代的语境中[3];在一丝不苟的知人论世的重要节点上,不抑制自然流淌的对古人的“理解的同情”。

这着实不易。燕玲是有悟性的。尽管她还不曾深度体尝复杂隐微的人生,但她用多读细读精读反复读,弥补了她的年轻。

3

燕玲论文的文字风格与她温婉笃实的性情惊人的相似。素简,洗练,清切,恒定。妥妥地传递了一位学术新人一位拓荒才女所捧出的严整系统新锐缜密鲜活凿实的学术信息。

一个名实相副的良好开端。

前不久,海德格尔谈论语言的一段话在网上屡屡被转:

语言是精神的家园。一个人的语言折射的是他内在的修养。您强大的同理心,您悲悯的情怀,您开阔的视野,您深厚的专业素养……这才是支撑您语言大厦的坚实大地。

其实我们的先辈,前贤,时贤以及当下的若干青年才俊,已经驾驭着经典语言库,构建起一座座难以数计的璀璨壮美的议论文家园。他们的论辩著述,无不是洋溢着惊人智慧,滚动着瑰丽才情,流播着不朽真知灼见,充盈着仁爱与悲悯的美文。

论说性美文以其特别的魅力迅捷提升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学识和良知,滋养并征服了一代又一代有学识有良知的国人。

难怪越来越多的学者呼吁,把论说文写成美文吧。

我虽耄耋,期盼总是年轻的。燕玲和燕玲们的学位论文特别是当下活泼泼跃动在笔端的长短学术新论的书面语风格,正在沉稳笃实地向美文靠拢着呢。

明天的论说性美文,有望呈现“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喜人景象?

刘敬圻

2020年夏·哈尔滨


[1].许隽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现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古籍整理与研究,清代文学与文献,哈尔滨地方史。代表作有《黄仲则年谱考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刘大观年谱考略》,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黄仲则资料汇编》,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张问陶资料汇编》(合编),中华书局2016年,等。

[2].参见查慎行“非浙派核心成员”考,《查慎行与康雍诗坛》第五章第245页至第256页。

[3].参见“朱彝尊与查慎行等诗学关系”辨,《查慎行与康雍诗坛》第三章第167—1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