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小学低年级段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书写——感受汉字字形之美

汉字独特的形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化资源,而发掘这种意蕴和资源的方式就是——书写;汉字是审美性的,掌握一个字就如同打开一扇窗,而打开这扇窗最好的方式还是——书写。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汉字书法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让无数国人为之骄傲自豪。教孩子写一手好字,从而充分认识汉字象形表意的特征,充分体会汉字的字形,是语文教师崇高的使命。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笔笔着力,字字异形,行行殊致,极其自然,乃为有法。仍须带逸气,令其萧散;又须骨涵于中,筋不外露。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方是藏锋,方令人有字外之想。”[12]这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小学低年级段首要应该写好的是楷书,这种字体讲究笔画的横平竖直、结构的精致严谨、字形的方正平整,这是对书写的要求,却又何尝不是对儿童人生的期望,孩子们正是在一笔一画的书写练习中学会了人生的真谛,从而不断陶冶自己的人格境界。

(二)诵读——感受汉语音乐之美

诵读自古以来就是语文教习活动的精髓,中国文字的独特韵律特别适合诵读,尤其是古典诗文,虽短小精悍却意蕴深远,词句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朱光潜先生回忆道:“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读成诵,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还拉一点腔调,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当时虽不甚了了,现在回忆起来,不断地有新领悟,其中意味确是深长。”[13]足见诵读对于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中可先由教师声情并茂地带读、教读,接着提出诵读要求请儿童自读,通过自读自学和教师范读,儿童就很容易体悟,找出整篇作品所抒之情、所达之意。诵读后教师可以用生动的语言进行引导,帮助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让眼、耳、心穿越回古代,自觉与古人对话,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在这样的涵咏体味中,儿童心底对经典的积累自然完成,文化的品位也自然逐渐生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与热爱也自然深深扎根。

(三)参与——感受传统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中有不少外显的如民俗节礼等本身就是以活动的形式出现,而传统道德、人文精神等内隐性内容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与感悟。所以教师可以采取主题教学方式,结合教材整合传统文化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亲近传统文化,感受人文精神。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元宵节”时,就可将元宵节的传统文化活动根据教学需要整合引入课堂,不仅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节日场景,还可以带领学生做灯笼、猜灯谜等,不仅活跃并丰富语文课堂,更能让学生在参与中真切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汲取其中的智慧,强化文化自信。

(四)升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与社会道德息息相关,与民族精神紧紧相连。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14]其中的内涵极其丰富,既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怀,又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思想;既有“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道德情操,又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奋斗精神;既有“吾日三省吾身”的崇高操守,又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孝老爱亲传统。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学习和讨论中把渗透在学习材料中的这些美德升华出来,帮助儿童汲取民族精神基因中这些“善”的养分,使之成为每名儿童未来的做人准则与行为方式,从而实现“为聪慧和高尚的人生奠基”的使命。

小学语文教育,特别是低年级段语文教育,不仅能为儿童提高母语应用水平提供标杆,为儿童提高文学素养提供养料,更能为他们了解、认识进而热爱、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其他学科无法提供的帮助,让文化自信在儿童心底深深扎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责无旁贷,我们任重道远。


[1] 俞璐,清华附小。

[2]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3]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转引自新华网,2016年5月。

[4]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5] 庄严:《何谓传统文化》,《兰州学刊》1997年第2期。

[6]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7] 朱竞:《汉语的危机(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

[8] 彭彧:《维斯贝格尔的“母语和母语教育”理论及其对汉语汉字研究与教学的启示》,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2010年。

[9] 王尚文:《语文教育一家言》,漓江出版社2012年版。

[10] 曹明海:《语文陶冶性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 许序修、施仲谋:《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程改革——兼谈香港中华文化承传教育》,《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2期。

[12] 转引自危磊《中国书法艺术的圆通之美》,《广西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13] 朱光潜:《从我怎样学国文说起(节录)》,《语文学习》2003年第6期。

[14] 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