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淮海词》选注·心解·集评
- 秦观原著 陈祖美译解
- 3029字
- 2025-04-25 18:23:16
南乡子①
妙手写徽真②,水剪双眸点绛唇③。疑是昔年窥宋玉,东邻,只露墙头一半身④。往事已酸辛。谁记当年翠黛颦⑤?尽道有些堪恨处,无情,任是无情也动人⑥。
【注释】
① 南乡子:又名《莫思乡》、《仙乡子》、《好离乡》、《蕉叶怨》。“南乡”即南国,陈元龙注《片玉集》云:“晋国高士全隐于南乡,因以为氏也,号南子。”此当为调名所本。有二十七字体与二十八字体,至冯延巳叠作双调,成五十六字体。《词律》卷一以欧阳炯所作为正体。《词谱》卷一以欧阳炯所作(画舸停桡)为正体。双调有五十四字体、五十六字体、五十八字体。
② “妙手”句:意谓名画师绘制的美人图像。妙手:技能高超的人,这里指著名画师。高适《画马篇》: “感兹绝代称妙手,遂令谈者不容口。”苏轼《孙莘老寄墨》诗:“珍材取乐浪,妙手惟潘翁。”潘翁,即潘谷,有名的制墨师。徽真:美好的肖像画。徽,美好。真,指肖像。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将军善画盖有神,偶逢佳士亦写真。”
③ 水剪双眸:形容清澈的眼波。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李贺《唐儿歌》:“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点绛唇:原为词调名,取意于江淹《咏美人春游》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这里指在“徽真”画像上点染出红唇。
④ “疑是”三句:用“东邻、窥宋”的典故描述像主的美貌多情。这一典故出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玉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由此生发出的“窥宋”之典,指年轻女子倾心于男子。“东邻”之典除了包含上述宋玉的“东家之子”语,另有司马相如《美人赋》:“臣之东邻,有一女子,玄发丰艳,蛾眉皓齿。”后因以“东邻”指美女。
⑤ 翠黛:古代女子用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眉,故称眉为“翠黛”。许浑《观章中丞夜按歌舞》诗:“舞衫未换红铅湿,歌扇初移翠黛颦。”颦,皱眉。《晋书·戴逵传》:“是犹美西施,而学其颦眉。”
⑥ “尽道”三句:意谓尽管感到有所遗憾(恨),画像不能表达情意,同样令人为之感动。恨,在这里作“遗憾”解。《荀子·成相》:“不知戒,后必有恨。”“任是”句:系罗隐《牡丹花》诗之成句:“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
【心解】
《淮海词》中,能够找到现成的较合理的编年依据的篇目,少之又少。所幸,这首《南乡子》有着较可信的写作背景,编年也被公认为元丰元年(1078)前后。秦少游三十岁那年初次赴京应试,途经徐州前往拜访苏轼。可巧苏轼曾写过一首题作《章质夫寄惠〈崔徽真〉》的七言古诗。章质夫即章楶,宰相章惇之兄,苏轼朋友,二人多有诗词唱和,人们所熟悉的苏词名篇《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即以《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为题;当苏轼被谪惠州时,时任广州知府的章质夫“月馈酒六壶,吏尝跌而亡之”(陈师道《后山诗话》),苏轼便写了题作《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这一次是因为章质夫将《崔徽真》寄赠苏轼,遂作此诗相谢。崔徽的故事出自元稹《崔徽歌》并序,其梗概为:唐代蒲州著名歌伎崔徽与裴敬中相恋,不得已离别后,崔徽遂托画家丘夏绘制了一幅自己的肖像(真)寄给裴敬中,她不久抱恨病亡。
这可能是秦少游最早的一首“本事”词,它比此前的一批几乎是清一色的“偎红倚翠”之作有不小的转变。笔者曾因李清照在《词论》中声言“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再三为秦少游鸣不平。现在想想,李清照可能是针对《淮海词》中早期之作而言的。此词不仅毫无香艳、狎昵之嫌,其用事用典已相当纯熟,比如上半阕的“窥宋玉”、“东邻”,虽然同出自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但是“窥宋”为女子爱慕、追求男子之意,而“东邻”仅指美女而言,加之下句的“一半身”,即肖像画,不仅省净扼要地写尽了崔、裴之恋,还使得下半阕所用罗隐《牡丹花》诗之成句分外贴切。
此阕更加值得称道的是词人对于风尘女子的赞美与同情,而这种赞美又不是着眼于其形体、穿着的性感上,而是突出其“水翦双眸点绛唇”的清纯可人,体现了词人对于良家女子流落风尘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从而使《淮海词》逐渐摆脱了“花间”、“尊前”的窠臼,而代之以对各种切身感受的宛转吐露。
【集评】
1.《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陈长明:这是一首题画词。首句为“妙手写徽真”,点出所题者即是高明肖像画师手画的崔徽像。为什么定说徽真不是虚指,而予以坐实呢?因为苏东坡写过一首题为《章质夫寄惠崔徽真》的诗……东坡诗中,写画中崔徽形象是“玉钗半脱云(发)垂耳,亭亭芙蓉在秋水”,十四个字只作大略形容。少游用了七个字——“水剪双眸点绛唇”,写她的眼睛和嘴唇,给人的印象便自不同,如工笔画之于剪影,精细得多了。并不是少游比东坡来得高明,这是诗、词性质的不同。东坡写的是七言古诗,宜用大笔勾勒,故粗;少游写的是小词,容许加意点染,故细……全词以“妙手写徽真”破题,以下都是从画上真容著笔。为崔徽写真的画师丘夏的姓名赖元微之之歌而传,画像的概貌因少游此词而见,可以收入画史。
2.周义敢、程自信、周雷《秦观集编年校注》(下):此首写于元丰元年四月,上一年,秦观谒苏轼于徐州。是年正月苏轼为章楶作《思堂记》,章赠以唐代蒲州名妓崔徽之画像,画像是当时著名画师丘夏之作。元稹《崔徽歌》题下注云:“崔徽,河中府娼也。裴敬中以兴元幕使蒲州,与徽相从累月。敬中使还,崔以不得从为恨,因而成疾。有丘夏善写人形,徽托写真寄敬中曰:‘崔徽一旦不及画中人,且为郎死。’发狂卒。”苏轼得画像甚喜,作《章质夫寄惠崔徽真》诗为谢。
3.刘乃昌、朱德才《宋词选》:……此词题其(指崔徽)画像。出句点题后,描摹眼、唇,状其肖像美,再融化宋玉赋,拟其美而多情,留给读者想象空间。“往事”、“辛酸”、“翠黛颦”,由形貌描写进入惜其身世,涵盖一段佳人薄命悲剧,收结到画像动人。人物美,画艺高,一笔兼到。
4.徐培均、罗立刚《秦观词新释辑评》:全词语言自然天成却十分准确,词情深幽却又有极大的艺术张力。表面上看,词中都是寻常语言,并没有锤炼之迹,但仔细寻绎,就可以发现其字字皆不易得,“疑是”、“只露”、“已”、“尽道”、“任是”等虚字的运用,使整首词气韵生动,充满灵动之气。对于词中虚字的好处,南宋词人兼词论家张炎在《词源》中曾有精到的论述。从这首词中,我们不难发现,巧用虚字,已是秦观娴熟的技巧了。
5.姚蓉、王兆鹏《秦观词选》:这是一首题画之作。开篇指出吟咏对象是唐代歌伎崔徽的画像,乃名画家丘夏妙手绘制。接下来描绘画中人物的特点,着重突出她的“水剪双眸”和“绛唇”。水灵的双眼和鲜红的唇吻,既凸显了画中人美丽而充满灵气的容貌,又附带赞扬了画师高超的技艺。然后词作运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中东邻之女的典故,不需任何细致描摹,就写尽崔徽的美丽,并且点出此像为半身像的特点。词的下阕抒写对画中人命运的同情。首先词人由这幅画像的来历,引出对画中人身世的感叹。崔徽当年与恋人分离之后,相思成疾,请画师绘成此像寄赠恋人,最终还是为情而死,这段往事何等心酸。可是谁又记得她的苦楚、怜惜她的真情呢?遗憾的是画像并非真人,不能表达情意,否则面对这么美丽痴情的女子,怎能忍心让她难过?结句移用罗隐咏牡丹的诗句描写画像,贴切自然。一幅无情的画像,竟能扣动词人的心弦,更可见画像的生动传神,可见词人的“痴情”并不亚于画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