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与文学理论

主持人:邹羽

主持人语:

年轻时看段义孚先生的书,觉得他孤单而敏感,是个多情的人。几十年过去,他那些有关“空间”与“地方”的讲述都成了经典。“地方(place)是安全的,空间(space)是自由的,我们都想依赖地方的安全而又追求空间的自由。”这些话琅琅上口,而且也能得到不少研究者的理解和认同,就觉得他不再孤单。本辑栏目题为“区域文化与文学理论”,选取文章较为宽泛,既有理论的,也有文本细读和批评,但都有一个文化的背景和视野。

在本辑文章中,刘静等《鲁迅书信中的日本印象》从鲁迅关于“医学”“新闻出版”和“木刻版画”的书信中分析了其中的日本印象,可以反观鲁迅对其时中国相关问题的思想和态度。费小平《抗战时期的贵阳文通书局》,指出该书局在抗日战争中推出大量西学著述译介成果,给贵州文化带来了“先锋”“媚俗”和“后现代”,为贵州文化现代性做出了卓越贡献。唐樱芝《余德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再认识》,也从特定审美视角诠释和表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魅力。韩冷《美国超级英雄电影产生的文化心理原因补论》认为英雄主义情结深深根植于民族的血液,但平民英雄与超级英雄会产生于不同的文化心理背景之下。

再集中谈谈本辑中的其他几篇,王尚《文字醒来》、赵磊的《从〈时间的墙〉解析非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和陈富瑞《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地理故乡书写》这三篇文章。一篇谈改革开放时代的跨语境写作,一篇讲非洲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一篇议美国华裔文学中的地理故乡书写。虽然侧重不同,却提供了比较有趣的覆盖面。它们所采用的现象处理方法也各有特色。王作显然更重视文本自身,是在细读的平台上对张枣诗歌的深入理解。赵文和陈文的取径较为中和,既有对历史语境的关注,也有对文本细节的贴近观察。当然,这些论文最终都在论述现代社会空间日益标准化和一致化的时代,文化主体如何标记地方性的问题。其中不仅包括物理环境的地方性,也包括身体和心理环境的地方性。

在这个意义上,段先生是这些学者的同代人。只不过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中,他们彼此之间潜在的对话提醒我们,相对于一个给定的空间,人们喜欢在其中标注地方或许已经不是什么特别新奇的发现了。在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不断被分裂的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社会,地方和空间的互换,或者说如何令空间变成如地方一样安全,而地方也像空间那般自由,已经成为每一次文化阅读都必须考虑和参与的工作。具体来说,在中国、德国、坦桑尼亚和美国等地之间,我们需要创造怎样的介质,来使分别彼此的巨大的空间变得如地方一样安全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