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在菜市场挑活鱼的门道——会挑的看鱼眼清亮,不会的只会戳鱼肚子。家政行业的AI匹配,说到底也是这个理儿。
一、问需求:像老邻居聊天
客户下单时不填表格,直接和AI语音唠嗑。上周有个年轻爸爸说要找育儿嫂,AI顺口问:“您家娃最近爱看小猪佩奇还是汪汪队?”这话听着像闲聊,其实是算孩子性格——爱佩奇的娃文静,得配会讲绘本的阿姨;迷汪汪队的活泼,得找能带着玩体能游戏的。结果推去的张姨,每天带娃扮成汪汪队巡逻小区,客户续费时连夸“比亲小姨还懂孩子”。
二、验技能:看厨房小动作
保姆入职时不考证书,让她们录段切土豆丝的视频。AI不盯刀工多细,专看三个细节:切完是否顺手擦刀放回原位(安全意识)、土豆皮是否集中堆在角落(卫生习惯)、切完洗砧板时擦不擦水槽边(细心程度)。前天来的李姐,视频里切完菜还顺手把垃圾桶盖子扣严实——这动作让AI直接给她标上“隐形洁癖”标签,转手就派给了家有早产儿的客户。
三、配性格:学茶馆听声
给客户和保姆各发段生活录音:炒菜声、收拾玩具声、浇花流水声。AI分析音频里的节奏快慢、动静间隔,比做一百道心理测试题都准。上月给退休教授找住家保姆,AI从他家录音里听出老座钟整点报时声特别响,特意挑了听力稍弱的周姨——既不怕钟声吵,又能因听不清少闲聊,正合了教授怕闹的脾气。
四、防错配:藏生活老黄历
公司后台存着十万条真实服务案例,像本“错题集”。上周给新别墅区派保姆,AI从老数据里扒出条冷门经验:住大平层的客户八成讨厌阿姨穿硬底鞋。结果推去的陈妈主动换上软胶鞋,走路像猫似的没声响——这招是从五年前星城雅苑的投诉案例里学的,如今成了高端服务的标配。
五、养默契:做影子陪练
给新上岗的保姆配个智能手环,不记定位不监控,专震三次提醒:客户快到家时震一下(暗示整理仪表)、冰箱牛奶到期前震两下(提醒检查)、孩子作业时间到震三下(该送水果)。河西的刘姐说:“这玩意比老东家的摄像头仁义,像是背后站着个老师傅悄摸提点。”
窗外飘来樟树花香,屏幕上的匹配成功率跳到了92.7%。这套系统看着玄乎,其实就是把二十年家政经验揉碎了喂给AI。就像我母亲当年教挑鱼:“别信鱼贩子吹嘘,就看鱼鳃是不是粉红。”——真正的精准匹配,从来不是靠星座算法,而是藏在日复一日的油盐酱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