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欧债危机

一 欧债危机的发展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发生在欧洲诸多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简称欧债危机。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是欧债危机最主要的导火索。美国是欧洲最为重要的贸易对象和投资国之一,美国爆发危机,必然会导致欧洲国家的出口锐减、外汇收入降低,经济增长步伐放缓。此外,欧洲高福利国家的民生政策也导致各自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增加。危机则导致政府的税收收入大幅减少,政府财政赤字因而大幅增加。政府债务的迅速扩大引发世界投资者的担忧,冰岛的三家大型银行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冲击下宣布无力开展业务,并由政府开始接管。冰岛这三大银行的外债竟高达近1400亿美元,冰岛政府债务也上升到占冰岛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2.91%。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冰岛在2010年3月7日举行全民公投,决定宣布冰岛国家信用破产——冰岛成为第一个彻底爆发危机的欧洲国家。在此之后,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开始蔓延到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和爱尔兰等国。

1997年,欧盟阿姆斯特丹首脑会议上通过的《稳定与增长公约》要求欧元区国家政府赤字不可以超过本国本年度GDP的3%,公共预算赤字导致的外债率不可以高于GDP的60%,危机爆发后除去西班牙之外,葡萄牙、希腊、意大利和爱尔兰等欧元区国家的公共预算赤字导致的外债率都达到了《稳定与增长公约》中的上限,其中希腊的公共债务最高:其公共债务占2010年希腊本年度GDP的比重竟高达到134.54%,高出《稳定与增长公约》中要求的两倍有余。欧盟27国公共预算赤字率在2008年是2.4%,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6.8%和6.4%,公共预算赤字导致的外债率在2008年是62.3%,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74.4%和80%。欧洲五个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国家,即“欧猪五国”(PIGs),自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公共预算赤字导致的外债率和赤字率都无可避免地提高,国家财政的抗风险能力也变得越来越弱。爆发债务危机的国家迅速被拉高的赤字率和外债率更是对世界三大投资评级机构对于这些国家的信用评级产生了严重影响。惠誉在2009年12月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从A-调低至BBB+;2010年5月底将西班牙主权信用评级的AAA调低至AA+;2011年1月将希腊主权信贷评级从BBB-级调低至BB+;2011年3月将葡萄牙主权信用评级的A+调低至A-;2011年10月将意大利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调低至A+,并将西班牙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A+调低至AA-;2011年11月将葡萄牙主权信用评级从BBB-调低至BB+;2011年11月将匈牙利本外币债券评级调低至垃圾级Ba1级;2011年1月将匈牙利主权信用评级从BBB-调低至BB+。此后,三大国际评级机构都将匈牙利主权信用评级调低至垃圾级。标普在2009年12月将希腊长期主权信用评级从A-调低至BBB+;2010年4月将葡萄牙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的A+调低至A-;2011年3月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从BB+调低至BB-;2011年7月将希腊的长期评级调低至CCC级;2011年7月将希腊主权评级调低至CC级;2011年4月将爱尔兰主权信用评级从BBB+调低至BBB-;2012年2月将9个欧元区国家长期信用评级进行调低,法国和奥地利的3A主权信用评级调低了一个级别到AA+,葡萄牙、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评级分别被调低了两个级别。穆迪在2009年12月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从A1调低至A2;2010年4月将希腊主权债务评级从A2调低至A3;2010年6月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从A3调低至A4级;2010年7月将葡萄牙信用评级从AA2调低至A1;欧债危机在欧洲大陆持续发酵和恶化。随着欧盟对危机发生国短期援助计划的实施以及欧洲稳定机制的成立,2012年后,欧债危机得到缓解,至2013年、2014年,危机似乎已得到有效控制。但2015年7月希腊债务危机的再次爆发又加剧了人们对欧债危机的关注和担忧。

二 欧债危机爆发的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加之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的“火上浇油”,使欧元区国家在经济持续恶化的重压下,到处大额度举债,一旦政府财政无力偿还债务,债务危机爆发在所难免。在导致危机爆发的众多原因中,哪些是根源性因素,目前这些因素消解了吗?

第一,欧盟政治和经济的一体化的不同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隔,是欧元区欧元机制运行的最主要的矛盾。欧债危机的爆发是欧元区自身固有的矛盾因素导致的,也深刻反映出欧元区内部的本质问题:欧元区内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分隔,财政政策过紧而货币政策又不够宽松,这样的内部结构性问题在美国金融危机的诱导下一触即发。因此,美国次贷危机仅是导火索,即便没有美国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也迟早会被其他经济金融危机所诱发。所以,欧债危机的爆发并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第二,欧元区内部一直存在着“北强南弱”的深层次问题。从文化层面来看,北欧信奉新教,南欧信仰天主教,而新教更为崇尚简朴、严谨和有序的生活,欧洲“北南文化”差异较大。从经济层面来看,欧元区建立以来,欧元区内部的贸易往来得到极大便利,但是,在北欧与南欧之间,北欧常处于贸易顺差的境况,南欧诸国开始沦为消费市场。从经济结构层面来看,北欧国家重点发展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南欧国家的经济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相对都比较薄弱。北欧和南欧的经济结构不同,但南欧在发展成为福利国家的进程中并未落后于北欧国家,导致南欧国家的财政赤字不断加剧。

第三,在欧元区国家中,尤其是欧债危机中的“欧猪五国”,与其相对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相对应的是较低的经济增长率。“欧猪五国”的经济竞争力在欧元区内部较弱,其国家内部的高福利政策发展步履艰难,但是,政府为了获得选民手中的选票,坚持国内的高福利政策,这导致政府财政赤字加剧扩大,公共债务不断增加,国家财政持续入不敷出,只能够依靠大幅借债方能度日。当遇到美国次贷危机这一“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之后,发生债务危机不可避免。此外,欧洲老龄化和低出生率一时间难以逆转,使欧洲人力成本持续增加,导致政府收入难以呈现可持续性增加,加剧欧债危机的恶化。

综上所述,欧债危机的根源性因素,一方面是源于国际资本市场的恐慌和借机做空欧元。欧元区整体的公共财政状况好于英美等国家,但是,国际资本市场对于欧债危机的反应过于激烈,这种非理性的激烈反应导致欧债危机加速恶化,市场信心的丧失和过度恐慌的蔓延导致欧债危机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缓解。另一方面是源于欧元区内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一致。在欧元区的成员国之中,北欧国家和南欧国家的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南欧国家的财政状况相对来说更为糟糕。南欧国家搭乘欧元这一顺风车,将国内高福利政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压力转移给了欧元区的其他成员国,而本质问题在于欧元区内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一致,因此,只有在欧元区各国的共同努力下,协调欧元区成员国利益,破除欧元区内的政治阻力,推动欧元区内部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体化进程,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进而提升欧元区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三 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

理论上,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有三种:第一种是取消欧元,欧元区解体,欧元区成员国恢复本国原有货币;第二种是强国版欧元区,淘汰欧元区的弱国,欧元区的强国继续发行欧元;第三种是改革版欧元区,在欧元区推进成员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体化,深化欧洲一体化的整体进程。

第一种方案是取消欧元,欧元区解体,欧元区成员国恢复本国原有货币。在欧债危机爆发的初期,即有人提出了取消欧元,欧元区解体,欧元区成员国恢复本国原有货币的建议。该建议强调,欧元区各成员国退出欧元区以后,可以借助重新发行本国货币而使本国货币贬值,进而刺激外部世界的进口,恢复本国优势产业的优先发展。同时,重新发行本国货币也使欧元区成员国恢复通过本国决策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灵活应对本国经济增长乏力的困局。但是,这一方案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欧元区成员国,无论是债务国,还是债权国,都已经认识到欧元区解体的成本将是无法估量的,是欧元区各国无法承受的。虽然,取消欧元转而发行本国货币可以通过货币贬值来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刺激经济复苏,但成员国本国货币的贬值将破坏现有国际贸易秩序,将会引起全球贸易的失衡。与此同时,成员国本国货币的贬值必然会带来国内市场的通货膨胀,政府超发货币,将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带来又一轮更为严重的危机。

第二种方案是强国版欧元区,淘汰欧元区的弱国,欧元区的强国继续发行欧元。这一解决方案将为欧元区成员国的加入和退出提供一种动态的平衡机制。对于强国而言,它们获得了提升欧元在国际储备货币市场中地位和推进欧元区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体化的机会,从而得以有机会建立健全欧元区的体制机制,促使欧元区焕发新的活力。对于弱国而言,退出欧元区转而恢复本国货币将使弱国重新掌握独立自主制定本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权力,弱国可以通过灵活调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刺激本国对外贸易、增加外汇储备、平衡国际收支、偿还政府债务,进行产业升级,提升经济竞争力。但是,弱国也很有可能进入第一种方案的窘况。作为同一区域的国家,弱国一旦再次深陷危机,强国势必无法独善其身。在全球化的催化下,潜在的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链式反应不容小觑。因此,这种维护欧元区短期利益而损害欧元区长期利益以缓解危机压力的方案是不足为取的。

第三种方案是改革版欧元区,在欧元区推进成员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体化,深化欧洲一体化的整体进程。在不强迫欧元区成员国退出欧元区的情况下保留欧元,将会在最小的程度上提升欧盟区域内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交易成本,降低因欧元区解体而产生的一系列负面影响。因此,推进欧元区成员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体化是改革版欧元区的关键。欧元区成员国具有相同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短期内可以实现成员国彼此差异的减小,并通过救助工具平衡成员国财务状况,因此,在经济上让渡一定的国家主权减弱了成员国对于本国经济的控制力,并会引发较大的政治阻力,但最终将换来一个稳健发展的欧元区。

四 欧债危机与世界经济金融格局的未来变化

欧债危机的爆发和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毫无疑问给世界经济金融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和认识欧债危机,研判欧债危机对中国及中国对外政策的影响将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中欧关系及中国—中东欧合作关系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基于对欧债危机的研判,欧债危机将会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体化来得到根本的解决,欧元区国家将会团结起来实施必要的货币和财政改革,提升欧元区的经济免疫力,增加欧元区的经济活力,形成一个更加可持续的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之路。

其一,欧债危机的发展及其走向将对现存国际货币体系提出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国际货币体系,一直以美元作为主导货币。日本经济崛起和欧元区成立以来,日元和欧元等逐渐占据了世界货币体系的另一半空间。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并没有改变世界货币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长期发展趋势必将是长期的理性行为,而不是当前欧债危机下的这种短暂的非理性行为。国际投资者因受到政府债务率、财政赤字率不断上升和货币持续贬值的威胁,对美元世界储备货币的作用产生了极大的质疑。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更让国际投资者深刻感受到以美元为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金融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风险矛盾,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朝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国际社会需要更为稳定、健康的国际货币体系。假使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一体化解决了欧债危机产生的诸多问题,那么,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资本的流动效率必然会随着欧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体化的不断深化而提升,而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之中的重要地位也将不断得到提升并平稳增强。与此同时,美国政府的公共财政情况进一步恶化,而其又缺少坚持稳步推进诸项改革的政治决心与行动意愿,进而导致国际投资者对美国国家货币的可持续性和信用的极大担心,全球大宗流动资本将可能从美国资本市场转移,从而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动荡。

其二,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体化将为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世界资本的流动以及世界金融监管提供实际经验和最佳案例,也将有助于实现世界金融监管体系和世界金融监管的稳步发展。欧元区的建立及其发展表明,货币的统一有助于提高同一区域内的贸易成交量、提升对外经贸合作竞争力,以及世界资本的加速流动,进而促使货币统一区的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金融稳健发展。另外,欧债危机也进一步说明了实施统一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的必要性。货币统一和世界资本自由流动也需要建立在完善的金融财政防火墙、严格的跨境金融货币监管之上。同时,欧元区内部诸多成员国之间协调解决危机的经验也说明,金融财政的一体化和金融货币的合作监管将会遭遇政治阻力,迫切需要国家间的交流沟通和区域内主导国家的全力以赴。危机中既有“危”,也有“机”。“危”的紧迫感常常是“机”的动力,欧元区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一体化方面的努力不仅将深化欧洲一体化,而且也将为世界金融的稳定和世界金融体系的改革与合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其三,欧债危机也将严重影响欧洲乃至世界贸易格局的发展变化。欧元区金融改革和财政改革将依靠欧元区成员国之间的协调努力,降低政府支出,削减财政赤字,增强其减缓债务的能力,降低国债的长期收益率。在财政改革方面,削减的福利支出即降低的工资成本,这将有助于恢复就业和提高劳动的生产率,也将降低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有助于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从而降低经常账户的逆差,甚至产生贸易顺差。深化欧洲一体化也将有助于欧盟成员国经常账户逆差的改善和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提升,提升欧洲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