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政统合下的基层协同治理研究
- 孙莹
- 1677字
- 2025-04-27 17:08:35
序言
基层治理,鲜活而生动,灵变而多元,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石和单元,身处国家与社会的一线界面,有着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这就给欲研究中国社会基层治理的学者,带来极大的学理挑战和困惑,该从何处下手研究呢?面对2800多个县级单位、4万多个乡镇街道、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如何在代表性与典型性之间做出选择?该从哪一级基层单位进场调研?如何调研和深度访谈?如何从个案性的调研访谈中抽象概括一般性的治理逻辑?如何从一村一乡、一县一域的基层治理研究中,提炼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治理体系?以上非静坐斗室、高谈阔论所能参透和明晰。必须下一番苦功夫、笨功夫,走向田野、深入基层、进村入户、深度调研,如此,方可窥基层治理之点滴,方可探基层治理之微妙。
孙莹博士自2016年进入政治学研究所以来,勤奋努力,加入“政治发展与国家治理”等创新研究团队,一点一滴地跟随研究团队开展基层治理的国情调研。孙莹博士先后赴安徽涡阳县、湖南花垣县、浙江嘉善县、四川成都市、四川大邑县实地调研,并于2019年至2020年在四川江油市挂职一年,期间开展了更加深入的基层调研。五年多的基层实践一线调研,几千万字的第一手调研材料,为孙莹博士的研究和写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这也是孙莹博士得以提炼概括基层治理逻辑的实践依据。
本书尝试性地概括出基层治理的基本逻辑,也即“党政统合下的基层协同治理”,并对这一治理逻辑的深层结构和运行机制做出系统的梳理和解析。按照我的初步理解,这一基层治理逻辑有以下制度要点。
第一,党政统合。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及中国基层治理的鲜明特征。离开了党委决策、政府负责,中国基层治理就很难高效运转。在基层治理实践运行中,基层的县—乡镇—村社党政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权力中心、组织中心和决策中心,在基层治理实践中发挥着组织、协同、指导、监督等一系列“强组织功能”,是整合党政职能、协同市场力量、动员社会民众的组织化中心。“党政统合”,是中国基层治理的核心动力机制,也是保障上下贯通、协同治理的权力运作和多元合作的组织保证。
第二,纵向统合。基层的县、乡镇和村社党政组织,特别是县、乡镇两级党政组织,既是中央、省、地市党政组织的下级组织,也是基层治理的领导组织,起着上传下达、上下联通的统合作用。这就是说,基层党政组织,既是上级组织决策和政策任务的执行者和落实者,也是县级组织和基层社会民意社情的汇集者和上传者。在整个国家治理结构中,基层党政组织起着权力运行的中介统合作用,是纵向权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横向统合。基层党政组织,既是基层治理的权力中心、组织中心和决策中心,也在横向的基层治理主体之间起着组织和协调作用。不但基层党政组织的各个职能部门的横向协作,而且基层党政组织及其职能部门与企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公民个体等的协同和沟通,都需要在基层党政组织的领导和协调之下有效运行。
第四,协同治理。中国社会的基层治理,虽然多元多变,但其深层逻辑趋同,那就是“党政统合下的基层协同治理”。通过纵向统合和横向统合,在基层党政组织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基层民众等,均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协同合作,共同参与基层社会的治理实践。
孙莹博士正是在以上的治理逻辑和分析架构之下,比较性地运用五年来在各地调研中取得的一手材料,特别是运用了四川省N县的大量实践材料和可靠数据,在分析逻辑与经验材料之间有效衔接,为本书的学理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社会的基层治理,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变迁,基层治理研究的深度要跟得上实践进程的不断演变,非得长期关注和持续跟踪才可窥得一二。孙莹博士的基层治理研究,还有很大的开掘空间和拓展余地。希望孙莹博士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调研更多的实践样板,收集更丰富的一手资料,分析更深层次的治理机制,提炼更高的学理意义,为基层治理现代化研究贡献更好的智识资源。
以上是我对本书的初步理解和解析,只是一孔之见,或许可为各位读者提供一些阅读线索,期盼各位方家更好更深地解读和批判,共推中国基层治理研究走向更为扎实、更加深入的学理层次和境界。
是为序。
周少来
202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