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艾艾艾

三国历史本身就犬牙交错,诡谲变幻,又有陈寿、裴松之这样的史学家做出了这卓有成效、引人入胜的历史书写,所以到了隋唐时期,三国故事、人物就不仅为知识精英文化层所熟悉,而且逐步下移到了大众通俗文化层,在市井农村蔓延开来。

隋朝史书记载,当时的大型娱乐活动有个名目叫作“水上百戏”。我们猜测,“百戏”应该包含了多种表演形式——杂技、魔术、戏剧小品,等等,其中就演出了三国故事。虽然什么情节、什么面貌我们并不知道,但已经可以说明“三国”进入了大众娱乐视野。到了唐代,我们看到晚唐大诗人李商隐有一首《骄儿诗》。这个“骄”不是“娇”的误字,是“淘气”的意思。在这首诗里,李商隐写了自己四岁的儿子衮师,非常聪明,“门有长者来,造次请先出。客前问所须,含意不吐实。归来学客面,败秉爷笏。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客人来了,他匆匆忙忙跑出来,送客后,衮师冲进门来,拿起父亲的笏板,模仿客人的面相,或者嘲笑客人像张飞那样粗鲁,或者打趣客人像邓艾一样口吃。

张飞大家比较熟悉,性格莽撞,所以说他“胡”。邓艾在“九伐中原”的桥段中也很重要。他和姜维对峙,屡占上风,最后率领数千士兵,用原始的空降兵作战方式直抵成都,导致蜀国灭亡。邓艾这个人很有才华,但有个生理缺陷:口吃。见了司马昭,连自己名字都报不清楚,常说“臣……邓……艾……艾……艾……”。有一次司马昭跟他开玩笑:“你老说自己邓艾艾艾,到底是几个艾呀?”邓艾嘴不利索,但脑瓜反应很快,他说:“《论语》提到,《楚狂接舆歌》有‘凤兮凤兮’之句,指的是一只凤,我说自己邓艾艾艾,就是一个艾呀!”不仅化解了口吃的尴尬,还把自己比成凤凰。司马昭大笑,很欣赏他的才思敏捷。

我们看到,尽管李商隐的儿子衮师属于比较聪慧的,但晚唐时期毕竟连这样的四岁小孩,都已经对某些三国人物的性格特点甚至生理缺陷了如指掌,如数家珍。这充分说明当时三国历史已经达到了妇孺皆知、老幼咸闻的境地,它进入通俗文化层的程度显然更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