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拉丁美洲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一 殖民统治下的拉丁美洲

哥伦布到达美洲大陆之前,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卡文明等独特的文明,他们以渔猎为主,学会了取火,可制造使用多种石器生产工具。印卡人的冶炼加工技术已比较发达,掌握了冶炼矿石、锻造、压膜、焊接、装饰等工艺,能饲养火鸡、鸭、鹅、家犬等,用兽皮制衣服,使用弓箭,制作木舟,编织渔网并会制作陶器食具,培育了玉米、马铃薯、向日葵、西红柿、豆类、芋头、南瓜、黄瓜、辣椒、甘薯、花生、番石榴、烟草、棉花、可可、古柯等农作物,创造了太阳历和象形文字,学会使用“0”这个数学符号。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后,西班牙、葡萄牙和其他欧洲国家开始对拉丁美洲进行征服和殖民活动,毁灭了印第安人的文化,破坏了印第安人社会的正常发展,进而改变了整个土著居民的生活和命运。

1492年10月12日,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航行后,哥伦布登上今巴哈马群岛的圣萨尔瓦多岛,并于10月28日到达古巴岛。哥伦布在随后的三次航行中先后到达大安的列斯群岛、小安的列斯群岛、加勒比海岸的委内瑞拉以及中美洲,并宣布它们为西班牙帝国的领地。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的殖民始于1496年,哥伦布委托其弟弟出任伊斯帕尼奥拉的代理督办,建立起西班牙在拉美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点。1511年,古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到16世纪上半叶,西班牙已占领了除巴西以外的绝大部分拉美地区。西班牙在侵占拉丁美洲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殖民统治,先后建立起新西班牙总督区、秘鲁总督区、新格拉纳达总督区、拉督拉塔总督区以及危地马拉、委内瑞拉、古巴、波多黎各和智利等都督府,通过总督制统治拉美地区。总督和都督代表西班牙国王在殖民地执政,是殖民地的最高统治者,不仅是最高行政首脑,负责行政管理、财务税收和官吏的任免,而且拥有立法权、指导宗教事务、统领军队。在西班牙人聚居的市镇设立市政会负责治理当地的政治、经济秩序,维护市镇治安,征收赋税,发展市镇公益事业,监督市场,开办学校。殖民当局在印第安人市镇辖区指派一名市镇长官行使行政、司法权,委任一名印第安人酋长协助市镇长官统治印第安人市镇,对土著居民进行控制、剥削和掠夺。西班牙王室向殖民地派遣军队和在各殖民地组建民团,以抵御其他国家殖民者的侵略、镇压殖民地人民反抗、维护地方治安。西班牙国王还利用天主教会在殖民地传教和进行精神统治。为从殖民地获取最大经济利益,西班牙国王把美洲殖民地作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根据重商主义原则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垄断与美洲殖民地的贸易,规定殖民地只能同宗主国通商,只能从宗主国获得工业品,严禁发展同宗主国相竞争的工业;严禁各殖民地之间进行贸易,征收包括出口税、进口税和销售税等在内的繁重的商品税。在16世纪,殖民地的贸易对象主要是其宗主国,进口的主要是欧洲的工业品,出口的主要是金、银、宝石、原材料、土特产等。到17世纪,宗主国与殖民地间的贸易开始衰落。其次是发展采矿业和农牧业,农产品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两类:一类是殖民地人口生活所需的小麦、玉米、葡萄和橄榄等产品,另一类是宗主国及欧洲市场需要的甘蔗、棉花、烟草、可可等产品。到18世纪,西班牙国王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鼓励贸易、工业、农牧业的发展,促成了土生白人经济实力的增长和一个强大的商人阶层的出现,也导致宗主国的殖民政策与殖民地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

西班牙殖民统治使美洲殖民地社会分成两大社会集团:西班牙殖民者统治集团和印第安人被统治集团。这两大集团之间夹着黑人阶层和混血种人阶层。印第安人被统治集团中的权贵享有西班牙贵族的特权,他们中的一些人协同殖民官吏残酷压榨印第安平民;“委托监护制”下的印第安平民是殖民地社会的最底层,名义上是“自由人”,实际上没有公民权利,是耕种小块贫瘠土地的人,必须服徭役和缴纳人头税。在“委托监护制”的殖民统治下,监护人驱使印第安人从事繁重的无偿劳动,甚至被大肆屠杀和虐杀。“委托监护制”虽在1720年被名义上废止,实际上一些地区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委托监护制”废除后,监护主变成了大地主,形成了封建大庄园,印第安人沦为“佃户”雇工和债务农奴。在殖民过程中,大批印第安人被屠杀或在过度劳动中被折磨而死。“当西班牙人进入印第安人居住地时,老人、儿童和妇女就成了他们逞凶肆虐的牺牲品;他们甚至连孕妇也不饶过,用标枪或剑剖开她们的肚子。他们像赶羊似地把印第安人赶进围栏里,相互比赛,看谁能更灵巧地把一个印第安人一下子砍成两半,或者把他的内脏剜出到外面来。他们把婴儿从母亲怀抱里夺过来,抓住他们的小腿,把他们的脑袋往石头上砸碎,或者把他们扔到就近的河里去,一边说道:‘你们该凉快一下啦。’他们把十三个印第安人并排地吊起来,在他们的脚下燃起火堆,把他们活活烧死,宣告拿他们做祭品来供神,纪念耶稣·基督和他的十二位使徒。……他们把那些不杀的人手砍下来,嘲弄他们,说:‘现在给那些跑到山里和林中躲避我们的人送信去吧。’遭到更残酷对待的是印第安首领;他们被钉架在木栅栏上,然后用慢火来烧。”[1]“许多印第安部落从地面上消失了;广阔的区域,像闹过瘟疫一样,变得荒无人烟了。……在波多黎各和牙买加两岛,当西班牙人出现时(1509年),据拉斯·卡萨斯说,计有60万印第安人;到1542年,他们剩下不过400人。在海地岛原先住着几十万印第安人;到1542年,其中只幸存下来大约200人。”[2]黑人奴隶是殖民者从非洲贩运来的,最初是在16世纪初期被贩运到西班牙美洲的。后来随着印第安人的大批死亡,劳动力紧缺,大大加快了黑人奴隶的输入。黑人奴隶主要在种植园里劳动,是大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也有从事家务劳动的,他们没有丝毫的权利和人身自由,完全受种植园主的控制和摆布,从事最脏、最累、最繁重的劳动,所受的压迫比印第安人更加残酷。从17世纪起,殖民地出现了一个庞大的混血人种集团,他们处于殖民地社会的中层和中下层。西班牙人同印第安人混杂的后代被称为梅斯蒂索人(mestizos),西班牙人同黑人混杂的后代被称为穆拉托人(mulatos),印第安人同黑人混杂的后代叫作桑博人(zambos)。根据“生而为奴”的原则,女奴生的孩子是奴隶,自由人妇女生的孩子为自由人。混血种人多为小商贩和工匠,也有从事农牧业、矿业的。他们同西班牙平民、印第安平民都是自由劳动者,遍布农村和矿区。到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地的总人口1500多万,其中印第安人750万,黑人78万,混血种人500多万,白种人300多万。[3]

葡萄牙殖民者于1500年入侵巴西,1532年1月在圣维森特建立起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1534年建立起圣保罗城,并以此为据点加快对整个巴西的征服。到1763年,葡萄牙正式建立起以里约热内卢为总督府的总督区,对巴西实现中央集权式的全面殖民统治。总督代表葡萄牙国王在巴西行使军政、司法等一切权力,开展殖民统治。葡萄牙国王还在巴西境内先后设置了8个都督区,都督拥有军政大权,直接接受国王指令,也服从总督命令。葡萄牙国王还利用天主教对巴西进行殖民统治和精神控制,教会控制着传教区的政治、经济生活和印第安人劳动力。巴西殖民经济的发展按照葡萄牙的利益和欧洲市场的需求,具有明显单一经济发展的特征,先后经历红木周期、蔗糖周期和黄金周期。16世纪初,殖民者主要从巴西采伐巴西木运往欧洲牟取暴利。从16世纪中叶开始,蔗糖的生产逐步兴盛起来,并开始带动烟草、小麦的种植和畜牧业的发展。17世纪末18世纪初,巴西发现了黄金和钻石矿,黄金和钻石的开采成为巴西经济的支柱,既极大地拓宽了巴西的疆域,也大大增加了巴西的人口。从1750年开始,葡萄牙在巴西进行经济改革,农业上实行生产多样化,既种植甘蔗、可可和烟草等传统经济作物,也发展棉花、小麦、咖啡等新兴作物;工业上鼓励私人发展纺织、制革等手工业,加强对黄金生产的控制,严禁走私;实行贸易自由,降低出口税和运费标准。从1808年开始开放所有巴西港口,取消王室专卖制,废除阻碍矿业和工业发展的法律、条例,成立专门学会研究农业发展问题,开办学校和博物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巴西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手工工厂的发展,催生了一个新的阶级——当地的资产阶级。

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社会结构是适应甘蔗种植业发展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种植园成为各种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有制糖厂、手工业作坊,有商业活动,有教堂和小城镇,是经济和社会中心。巴西的人口分为自由人和奴隶。自由人主要包括白人、印第安人、混血种人和黑人自由民。奴隶主要是黑人。最上层的统治集团包括殖民政府官吏、大种植园主、大牧场主、大商人和矿主,是葡萄牙出生的白人,掌控殖民地政权的要职和对外贸易。土生白人组成的大地产主集团是殖民地的权势集团,实际上把控着殖民地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并在某种程度上控制着殖民地的地方政权。白人平民、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是普通劳动者,大多在种植园、矿区和城市中从事手工业、经商和农耕活动。社会底层是黑人和印第安人。殖民地时期巴西的人口结构变化极大。据统计,1500年印第安人约243.1万人,到1798年只有25.2万人;1549年白人只有三四千人,到1798年达101万人;1600年黑奴只有1.5万人,到1798年达136.1万人;1798年,混血种人60余万人。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使拉丁美洲逐渐发生了种族和文化的融合。殖民者的入侵和殖民统治将早先相互隔离、彼此孤立的印第安氏族、部落纳入共同的政治经济生活体中,逐步出现了种族和文化的融合。种族的融合是通过通婚来实现的,突出表现是混血种人的出现,梅斯蒂索人、穆拉托人、桑博人就是种族融合的结晶。混血的梅斯蒂索人、穆拉托人、桑博人,加上在美洲土生土长的新一代白人——克里奥约人,他们在体态、生理、心理等方面有别于西班牙人,成为新型的“美洲人”。殖民统治还促进了文化的融合。殖民统治中断了土著印第安人文化的持续正常发展进程,殖民者将欧洲语言、宗教、社会组织、文学艺术、法律制度、科学技术和风俗习惯带给印第安人,强迫印第安人接受欧洲文化。印第安人在被迫接纳欧洲文化的同时,也极力延续自己的语言和文化。殖民者也为了更有效地统治印第安人,也必然适应、顺从乃至吸取某些印第安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允许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的语言和文化。大批非洲黑奴的到来,也带来了某些非洲文化。欧洲、印第安和非洲等文化因素的交织糅合,创造出一种混血式的美学观念和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逐步形成了独特的拉丁美洲文化。

在长达300多年的殖民统治中,西班牙殖民者统治集团通过政治、军事、经济和宗教等机构对拉丁美洲被统治集团居民进行残酷的奴役和疯狂的掠夺,从拉丁美洲掠取了(当时)价值60亿美元的金银,即250万公斤黄金和1亿公斤白银。残酷的殖民统治和剥削,促使印第安人、黑人、混血种人和土生白人联合起来反对殖民统治,在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为争取自由和独立而斗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资本主义因素产生和发展起来了,一些地方的手工工厂有了一定发展,与宗主国的贸易也有较大发展,一个新兴阶级——资产阶级正逐步形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阅读、传播、翻译出版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和孟德斯鸠的作品,用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来观察和批评西班牙残酷的统治。资产阶级进步学者把美洲称为“祖国”,把自己称为“美洲人”,增强了土生白人与印第安人、混血种人等的相互认同,推动了殖民地民族意识的形成。殖民地的一些进步人士和知识分子在拉丁美洲开展启蒙运动,到18世纪末出现了大量启蒙运动团体和报刊,宣传启蒙主义思想、北美独立战争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文学、艺术、工业、农业和矿业的新知识,探讨殖民地改革,倡导贸易自由。到19世纪初,推翻宗主国殖民统治者,夺回被外国殖民者篡夺的权力,实行民族独立等思想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公开地出现在美洲的报刊上,表明民族和独立的意识已在拉丁美洲殖民地人民中觉醒甚至成熟,拉丁美洲已进入独立运动的前夜。

二 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殖民地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对外贸易的扩大,拉丁美洲社会的各阶层人士特别是大商人、大牧场主、矿主和部分知识分子纷纷要求自由贸易,取消宗主国对贸易的限制,要求摆脱宗主国对殖民地经济的束缚。种族融合进一步深化,致使肤色不同的印第安人、土生白人、黑人和混血种人形成了我们都是“美洲人”的民族意识。启蒙主义思想和北美英属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斗争及法国大革命将自由、平等思想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传入拉丁美洲,极大地促进了殖民地思想的变革。上述种种因素的交织,使得拉美社会内部矛盾发展到了极点,终于导致独立战争的爆发。

1790年10月,在法国《人权宣言》的直接影响下,海地的黑白混血种人和自由黑人举行武装起义,要求按《人权宣言》享有与白人同样的公民权利,揭开了海地革命的序幕。经过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海地人民终于打败了西班牙和英国的武装干涉,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起义军于1804年1月1日正式向全世界宣告海地独立。海地成为世界上废除奴隶制的国家,也是世界近代史上第一个黑人独立国家。海地革命揭开了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序幕,为拉丁美洲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树立了榜样。

西班牙南美洲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分别在紧密相关的南北两大战区中进行:南部战区包括拉普拉塔总督区、智利都督区和秘鲁总督区;北部战区包括委内瑞拉都督区和新格拉纳达总督区。秘鲁总督区印第安人口众多,矿产丰富,一直是西班牙殖民统治、剥削、掠夺的重点地区,是殖民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一直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种族矛盾特别尖锐、斗争特别复杂的地区,是独立战争中殖民势力的大本营和镇压爱国力量的堡垒。委内瑞拉都督区和拉普拉塔总督区是以农牧业为主的新兴经济区,新兴商业资产阶级及与其密切相结合的地主阶级是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势力,是独立战争的中坚力量,因而这两个地区成为独立战争中爱国力量反抗、打击殖民势力的重点地区和根据地。西班牙南美洲殖民地的独立战争大致分为1810—1816年和1816—1826年两个时期。1810—1816年为战争由全面爆发转入退却、相持的时期,先是殖民地各大中心市政的爱国力量和平夺取政权,而后新政权组织爱国武装打击殖民势力武装,赢得了全面胜利。因以土生白人地主为主体的爱国力量没有及时发动人民群众,加之内部分歧加剧,各地殖民势力在秘鲁等地殖民政权和西班牙的支持下,向爱国力量反扑,独立战争转入退却、相持阶段。[4]自1816年起,独立战争由前一阶段的相持时期转入重点反攻、全面胜利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在西蒙·玻利瓦尔和何塞·圣马丁的领导下,团结广大爱国民众,分别在南北战区发动重点反攻,直捣殖民势力堡垒秘鲁总督区,取得了辉煌战绩。

在北部战区,1810年4月,当得知西班牙“中央执政委员会”解散的消息后,在委内瑞拉都督区首府加拉加斯,召开了以土生白人和商人为主体并有宗教界代表、民众代表、混血种人代表参加的市政会议,会议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决定成立新政权“维护费尔南多七世王权最高执政委员会”。新政权宣告将行使人民的自主权利,撤销全部殖民地机构,成立新的政府职能部门,取消专卖制,实行自由通商,改革关税,并陆续颁布了有关土地所有权、取消印第安人人头税、成立“爱国协会”促进经济发展等法令。4月底5月初,委内瑞拉地区各省爱国力量纷纷夺取地方政权,宣布支持最高执政委员会。1811年3月2日,委内瑞拉首届国民代表会议在加拉加斯召开,会议选出“三人执政委员会”代替最高执政委员会执政,实行共和。7月,国民代表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告委内瑞拉“已解脱对西班牙王朝及其代表的一切束缚和依附关系”“我们将自由行使自己的主权”,将“按人民的普遍愿望选择政府形式”,并“像一切自由、独立的国家那样进行正常活动”,正式宣布独立。12月21日,国民代表会议通过了“委内瑞拉宪法”,仿效美国的政治制度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制度。[5]委内瑞拉独立后,西班牙殖民势力对其进行武装镇压,1812年7月委内瑞拉第一共和国消亡。玻利瓦尔等一批爱国军官逃出委内瑞拉至新格拉纳达坚持战斗。1813年8月,玻利瓦尔率部收复加拉加斯,召开市政会,宣布成立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1814年6月,殖民武装“保王军”击败爱国武装,玻利瓦尔于9月再次离开委内瑞拉前往新格拉纳达,委内瑞拉第二共和国消亡。1815年2月,西班牙向委内瑞拉派遣远征军。远征军和当地的殖民势力联合绞杀爱国军,疯狂捕杀爱国军民,爱国军民被迫或逃亡他国,或撤离到殖民力量薄弱地区建立游击根据地。1816年12月,玻利瓦尔从海地返回委内瑞拉,深入奥里诺克河流域农村地区建立根据地。1817年10月,委内瑞拉第三共和国成立。1819年,玻利瓦尔的军队解放了新格拉纳达的大部领土,宣布新格拉纳达与委内瑞拉合并,于1819年12月成立“哥伦比亚共和国”。至1821年底,除科罗和卡贝略两港口城市外,委内瑞拉全境解放。与此同时,巴拿马地区爱国力量也夺取政权,宣布并入哥伦比亚共和国,新格拉纳达北部地区全部解放,使得玻利瓦尔可全力率军投入南部地区的战斗。1823年11月,卡贝略解放,南美洲北部地区的独立战争全部结束。

在南部战区,1810年5月,在得知法军侵占西班牙、“最高执政委员会”解散的消息后,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由军官、文职人员、宗教界人士、自由职业者、商人、地主及其他方面人士参加的市政会,决定成立由殖民总督任主席的“五人执政府”。这一决定遭到爱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市政会随后决定成立“临时执政委员会”。临时执政委员会下令驱逐殖民总督出境,改组市政会、检审庭、商会等机构,撤换旧人员,任命爱国者掌权。宣布贸易自由,开放通商口岸,鼓励到拉普拉塔地区从事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外国人自由定居,采取措施发展经济。临时执政委员会为捍卫五月革命胜利成果和解放整个拉普拉塔地区,于1810年7月兵分两路征讨与革命为敌的殖民势力:一路征战科尔多瓦和上秘鲁,一路征战巴拉圭和乌拉圭。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拉普拉塔地区的爱国力量在1816年7月的国民代表会议通过决议,正式宣告独立:“我们参加全国国民代表会议的南美洲联合省的全体代表祈求主宰宇宙的上帝保佑,以我们所代表的人民的名义并蒙他们的允许,向上帝、向世间所有的国家和人民申明我们议决之事的正义性。我们向全球庄严宣告,中断同西班牙历代国王之间存在的强制的联系、收回被褫夺的权利、并享有独立于国王费尔南多七世及其继位者和宗主国的自由国家的崇高地位,是这些省份一致的、无可质疑的意愿。”这是对欧洲“神圣同盟”反动势力的迎头痛击,是对西班牙国王费尔南多七世的宣战书,是对拉普拉塔地区人民的战斗动员令,是对整个西班牙美洲殖民地人民发出的继续战斗的号召令,极大地鼓舞着拉普拉塔联合省人民的斗志,为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其他地区人民树立了榜样。[6]1816年底,“安第斯山军”正式组成,圣马丁为总司令。1817年1月,“安第斯山军”翻越安第斯山进入智利境内,并于2月取得了查卡布科战役的胜利,使拉普拉塔联合省解除了西侧智利、北边上秘鲁殖民势力的威胁,“此战实乃西班牙在美洲的事业开始衰败的标志,实乃西班牙的权力从根基上动摇的标志”。[7]1818年2月,智利宣告独立。1821年7月,秘鲁宣告独立,宣布“在秘鲁领土(包括敌占区)上已经出生和即将出生的奴隶的子女都是自由人,与秘鲁其他公民享有同样的权利”,取消印第安人交纳的人头税,废除各种形式的劳役、委托监护制,任何人不得强制秘鲁人干他们不愿干的事。为了早日解放秘鲁全境和夺取南美洲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圣马丁于1822年7月与玻利瓦尔会晤,协商双方合作解放秘鲁的问题。1823年,玻利瓦尔到达秘鲁,组建了“解放联军”,任联军总司令。1824年12月9日,解放联军与殖民军在阿亚库乔展开决战,殖民军大败。殖民军签署投降书,承认秘鲁独立,同意撤出秘鲁。阿亚库乔战役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一次最终保证了西属南美洲独立的会战”。在阿亚库乔大捷的鼓舞下,秘鲁爱国力量向殖民势力发起了总攻击。1825年4月,上秘鲁全境解放。1826年1月22日,秘鲁解放军攻克西班牙殖民势力盘踞的最后一个据点,西班牙南美洲殖民地全部解放。至此,西班牙南美洲独立战争赢得了胜利,结束了西班牙在南美洲300年的殖民统治。

在南美洲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加拉加斯等地独立运动的影响下,1810年9月16日,伊达尔戈在墨西哥多洛雷斯村的教堂对做弥撒的居民说:“孩子们,你们要成为自由人吗?三百年前,可恨的西班牙人从我们祖先手里夺走了土地,你们愿意夺回来吗?”“解放的时刻来到了,自由的时钟敲响了,你们有勇气的话,就和我们一起干吧!”顿时,长期蕴藏在人们心中对殖民者的怒火爆发了,人们高呼:“独立万岁!”“美洲万岁!”“打倒坏政府!”这便是“多洛雷斯呼声”,揭开了墨西哥独立运动的序幕。[8]1810年9月至1817年底,伊达尔戈、阿连德、莫雷洛斯、米纳等领导的独立战争遭殖民当局镇压而先后失败,战争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更加严重,土生白人的利益也受到损害,进而加剧了土生白人与殖民当局的矛盾。在大地主、大商人、教士和军官等上层土生白人的推动下,墨西哥土生白人于1821年2月24日发布了告美洲同胞书,即“伊瓜拉计划”,计划宣称:宣布墨西哥独立,建立君主制政府,所有公民一律平等,呼吁所有人的大团结。“伊瓜拉计划”逐渐得到全国各地的支持,9月28日成立了由殖民地上层人物、大地主、军官和教会代表等组成的临时政府委员会,并发布了独立宣言。1825年11月,墨西哥人民攻克了殖民势力在墨西哥的最后堡垒,赢得了民族独立和祖国的解放。

葡萄牙王室直接的专制统治导致巴西人民独立运动的兴起。1817年3月,伯南布哥人民起义,成立了伯南布哥共和政府。共和政府决定召集制宪会议,建立巴西共和政体;鼓励开办企业,允许自由贸易;废除等级制度,取消苛捐杂税,宣布巴西人同欧洲人一律平等。伯南布哥共和政府发表了致巴西人民的宣言,号召建立自由的巴西共和国,并派人到邻近省宣传共和,发动起义。伯南布哥起义的烈火,燃遍了巴西东北部地区,揭开了巴西独立运动的序幕。在殖民当局的血腥镇压下,伯南布哥起义在6月失败。伯南布哥起义的失败并没有阻止巴西人民反抗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斗争,在西班牙美洲独立战争节节胜利的鼓舞和葡萄牙本土资产阶级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巴西独立运动加快了步伐。1822年8月发布《巴西独立宣言》,称:“巴西人……伟大的一步已经迈出:你们获得了独立,……你们是拥有国家主权的人民,你们进入了民族独立的大家庭。”[9]1824年2月底,驻扎在巴西的殖民军撤回葡萄牙,巴西完全独立,结束了葡萄牙300多年的殖民统治,巴西作为独立的主权国家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三 拉丁美洲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经过1810—1826年的独立运动,拉美地区有海地、委内瑞拉、秘鲁、墨西哥、巴西等18个国家获得独立,摆脱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大地主和考迪罗攫取了独立运动的胜利果实,殖民地时期的政治、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很少触动大地产所有制和封建剥削形式,地主阶级和教会没有丧失其基本阵地,广大劳动人民政治上无权、经济上受剥削的地位没有丝毫改变。在独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统治阶级内部的教会与军人、集权主义者与联邦主义者之间尔虞我诈、钩心斗角愈演愈烈,演变成无休止的阴谋、叛乱和政变。加上领土纠纷,致使拉美地区战事迭起,帝国主义列强趁机从政治经济上渗入拉美。英国在1873年开始向拉美投资,把拉美变成其生活必需品、农产品原料供应基地。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开始渗入拉美国家,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成为拉美地区的宪兵,蹂躏和践踏拉美国家的自由和独立。法国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参与到在拉美争夺政治经济影响的行列。英美法对拉美的扩张和奴役对拉美的发展虽产生了不利影响,却未能阻止拉美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随着欧美垄断资本的大量涌入,拉美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拉美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诞生了。到19世纪末,拉美城市的无产阶级约60万人,种植园工人和部分运输业、商业及服务行业的职工,无产阶级有150万人至200万人。阿根廷、智利、巴西、墨西哥、乌拉圭、古巴和秘鲁等国工人阶级的队伍增长较快,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和中美洲诸国的工人阶级尚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工人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食品工业、烟草业、印刷业和建筑业等部门,采矿业和农业中的工人尚处在发展阶段。[10]工人阶级从它诞生时起就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和国家的进步而斗争。19世纪5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较发达国家的工人,成立了自救性的互助组织,在经济上相互帮助。随着欧洲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在拉美的传播,工人互助组织开始有了政治诉求。墨西哥在1850年成立手工业者协会、智利在1853年成立印刷工人互助协会、巴西在1853年成立帝国印刷工人协会、古巴在1857年成立了小手工业者互助组织等,是拉美较早的工人运动组织,为争取工人阶级自身权利,以及在支持这一时期的资产阶级维护国家政治独立、民族解放、反对奴隶制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工人运动的兴起,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别的学派(也许实证主义除外)比马克思主义对拉丁美洲的知识分子的影响更为普遍的了。这个地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从未得到解决,而当地的实证主义思想家们的种种对策,也从未得出一个彻底改革的纲领。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式的许诺,它那以改善社会状况为己任的科学认识方法,对于几乎不相信现行制度的许多拉丁美洲的知识分子来说,就具有巨大的感染力。”[11]19世纪5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拉美传播。阿根廷人埃斯特万·埃切维里亚于1837年写了《社会主义学说》一书,宣传乌托邦主义、蒲鲁东主义和政治上自由主义、文学上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种新说。法国人欧仁·坦东纳于1845年在里约热内卢创办《社会主义杂志》,宣传乌托邦主义。乌托邦社会主义思想在巴西、墨西哥也有一定传播。但空想社会主义在拉美的传播对工人运动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更没有改变拉美国家不发达的状况。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马克思主义传入拉丁美洲,工人运动才走上发展道路。1872年1月,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成立了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并致信要求加入第一国际;之后还成立了意大利支部、西班牙支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立即承认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支部,在给支部的信中说“总委员会承认你们的支部并注意到你们要在南美国家传播国际思想的首创精神”。支部于1872年9月出版了《工人报》,这是拉美第一份马克思主义倾向的报纸。1873年,支部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成立了手工业者联合会,把分散的工人组织起来。到1895年,阿根廷已先后成立了50多个工人组织。德国社会党人于1882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成立了革命组织“前进”俱乐部,并出版《前进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俱乐部在活动中依靠当地工人组织和先进的知识分子,积极宣传科学社会主义,指导工人运动,筹建社会党,发挥了重要作用。1888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成立了“国际社会主义小组”。“前进”俱乐部和“国际社会主义小组”派代表参加了第二国际在巴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使阿根廷的社会主义者与欧洲大陆的社会主义者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墨西哥,社会主义者开始在19世纪60年代初成立了纺织、制鞋、裁缝、泥水匠同志会和协会,当得知马克思成立第一国际的消息后,第一国际的支持者比利亚努埃瓦于1870年1月将各个同志会和协会联合成立了“劳动者组织中心”,后改为“墨西哥工人大团结”。这是马克思主义者在墨西哥和拉美成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组织,其机关刊物《社会主义者》周报于1871年7月问世。社会主义者创办的报纸积极宣传《共产党宣言》,报道欧洲和美洲的革命运动,成为捍卫工人阶级权利和利益的有力武器。1878年7月,墨西哥成立了第一个社会党,先后吸收了17个政治组织加入该党,并出版《社会革命报》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巴西,知识分子和学生利用报纸、传单和口头宣传在工人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到19世纪70年代初,马克思的名字在巴西知识界流传;到19世纪80年代,知道了马克思的哲学著作和《资本论》。19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古巴哈瓦那成立了30个工会,西恩富戈斯和马坦萨斯分别有16个、10个。1883年在纽约的数百名古巴工人参加了为马克思举行的追悼会,何塞·马蒂为这次追悼会撰文,称国际是马克思的事业。何塞·马蒂写的纪念文章和有关马克思追悼会的报道在古巴广为传播,第一国际和马克思的名字也随之在工人中流传。

随着第二国际在拉美的活动及马克思主义在工人群众中的传播,促进了拉美第一批无产阶级组织和政党的建立,为工人阶级自身解放创造了条件。1890年4月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工人组织合并成阿根廷地区劳动者联合会,出版了其机关刊物《工人报》,报纸的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宣称地区劳动者联合会是以当代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组织,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揭露资本主义奥秘的剩余价值,无产阶级已登上阿根廷政治舞台,工人斗争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1894年4月,阿根廷的一些俱乐部和社会主义者小组合并组成国际工人党,在1895年10月的会议上改名为阿根廷社会主义工人党,并首次提出最低纲领:在社会方面,要求更大的正义,尊重工人权利;在政治方面,通过始终如一的政治自由主义和经济现代化,要求更多的民主,以便把以农牧业为重点的资本主义更向前推进一步。1896年6月召开的阿根廷社会主义工人党代表大会决定改名为社会党,把《先锋报》作为机关报,通过了《原则宣言》:国际方面,党是第二国际成员,重申工人运动的国际主义性质;国内政治方面,政治路线的目的在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政策方面,确立自由交换方针;劳工政策方面,制订恢复劳工权利的计划,通过政治行动,以获得一个较好的劳工立法;在移民政策方面,主张外国移民加入阿根廷国籍,允许没有取得国籍的移民加入政党组织;组织问题方面,主张把根据选区成立的委员会作为党组织的基础,以保证工人阶级占绝对多数。[12]社会党的一些领导人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但党内社会主义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也很激烈。经过党内马克思主义者的长期斗争,1918年阿根廷共产党正式成立。1904年12月,乌拉圭社会党成立。18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社会主义者首次代表大会,成立了社会主义工人党,旨在组织工人为八小时工作制、建立社会保险和成立工会而斗争。1892年何塞·马蒂建立了古巴民主主义革命党,其纲领是团结一切力量,实现古巴岛的完全独立,并帮助波多黎各得到解放。古巴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卡洛斯·巴利尼奥在哈瓦那成立了社会主义宣传俱乐部,为古巴建立真正的工人政党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促进了拉美国家工人运动的发展,在经济较发达的阿根廷、巴西、智利、秘鲁、乌拉圭、墨西哥、古巴等国,无产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开展罢工,成立工会,建立马克思主义小组和共产党,无产阶级以崭新的面貌登上政治舞台。1918年1月,阿根廷社会党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国际社会党,表示支持十月革命。1920年12月的国际社会党特别代表大会更名为共产党,并加入共产国际,标志着阿根廷工人运动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19年8月25日至9月5日,墨西哥举行了第一次全国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成立了墨西哥马克思主义社会党,在11月24—29日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改称墨西哥共产党,一致通过把第三国际宣言作为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原则。墨西哥共产党成立后,立即向拉美国家工人发出呼吁书,要求召开拉美工人代表大会,在第三国际宣言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统一的斗争纲领。1921年11月,墨西哥共产党举行代表大会,号召工人阶级为争取成立工农政府而斗争。智利社会主义工人党第四次代表大会在1922年1月2日通过了加入共产国际的决议,并改名为智利共产党,大会宣言要求为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工人阶级专政、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巴西南部在1918年就建立了共产主义中心,到1921年巴西有多个共产主义小组。1922年3月在里约热内卢举行巴西共产党成立大会,出席大会的有9个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大会通过了章程和告巴西劳动人民书,号召加强无产阶级政党和工会的团结,各兄弟组织为争取劳动人民的解放应相互支持。1920年9月召开的乌拉圭社会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同意加入共产国际,成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诞生大会,乌拉圭社会党于1921年4月更名为乌拉圭共产党。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古巴工人在1918年11月至1919年3月间,先后举行了3次罢工,并在1920年4月成立了哈瓦那工人联合会。1925年8月,在哈瓦那举行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小组代表大会上成立了古巴共产党。对此,卡斯特罗在古共一大上说:“光荣的1917年十月革命鼓舞了那些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勇士,这场革命是后来对我国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重大事件。只有依靠国际工人阶级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这个小国才能抵御美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方面对我们造成的致命危险;只有依靠工人阶级的战略、原则和思想,以工人阶级为先锋,我国革命才能朝着民族和社会彻底解放的方向前进。”[13]1928年2月,巴拉圭共产党成立。1928年10月,秘鲁社会党成立,并于1930年改名为秘鲁共产党。拉美国家的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注重工会工作,一些国家共产党建立起自己的劳工组织,智利共产党控制了工人联合会。1929年5月成立了拉丁美洲工会联合会,1938年9月成立了拉美工人联合会,它们在推进拉美工人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拉美工人运动的发展和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断壮大,拉美地区共产党的团结协作进一步凸显。1929年6月由14国的共产党参加的拉美国家共产党第一次会议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会议讨论了拉美的国际形势和战争危险、反帝斗争和拉美共产党的策略、工会、农民、种族问题、组织问题等。1939年7月拉美共产党在纽约举行第四次会议,会议号召拉美人民行动起来,用一切办法同各种民主力量合作,反对法西斯的侵略,为保卫世界和平与自由而斗争。

1935年7月25日至8月20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决议》,要求各国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采取联合行动,实现工人阶级的统一,并联合其他民主阶层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要争取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14]拉美共产党人坚决执行共产国际的决议,巴西共产党领导了武装起义,智利和古巴共产党开展了人民阵线运动。1935年3月,巴西共产党成立了人民阵线的全国组织——民族解放联盟。随后,联盟在全国建立了1500个支部,人数到150多万人。民族解放联盟提出巴西面临的三大任务:反对外国帝国主义的压迫,消灭封建残余,把外国资本和大地产收归国有;对民族经济进行改革,实行土改;反对反动势力和法西斯主义,建立以民族解放联盟为基础的人民革命政府,废除独裁制度,一切权力归民族解放联盟。民族解放联盟于10月领导了北里约格朗德州铁路干线工人大罢工,遭到政府镇压,激起了人民群众的公愤,引发了当地驻军第21步兵营的起义,随即在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州、南里约格朗德州、马腊尼昂州等地也发生武装起义,起义历时3天宣告失败。起义虽然失败了,却使巴西避免了法西斯化,使巴西政府逐步开放民主。1936年智利人民阵线形成,人民阵线在1937年的议会选举中获得25个参议院议席中的10席、众议院146席中的66席,其中8名共产党员当选参众议员。[15]在1941年的选举中,有17名共产党人被选进众议院,3人被选进参议院。在1941年的总统选举中,共产党支持的候选人当选,在新总统组阁中有3名共产党人入阁,为智利共产党赢得了更大发展空间。古巴共产党积极参加工人运动,1934年领导古巴全国工会联合会举行罢工,开展倒阁运动。1938年5月政府允许古巴共产党出版《今日报》,9月共产党获得合法化,11月公开亮相。在1940年的选举中,古巴共产党获得10个参议院、100多个市议员席位,有两名共产党人当选市长。1943年共产党人马里内略出任不管部部长,极大地增强了共产党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拉美共产党是支持同盟国的,同自己的政府一样奉行反法西斯主义政策。拉美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也在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下普遍提高,影响增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实行冷战政策,掀起全球性的反共逆流,加紧了对拉美的全面控制,使几乎所有拉美共产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和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迅速发展的鼓舞下,拉美的反帝反独裁斗争兴起,如哥伦比亚的独裁政权被赶下台、委内瑞拉的独裁政权被推翻;共产党的生存环境有所改善,一些国家废除了反共法令,有些共产党的力量有所增长,委内瑞拉和智利共产党在1958年重新获得合法地位,拉美有17个共产党的代表参加了195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1960年有22个共产党的代表参加了会议。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下,古巴革命于1959年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