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色列移民政策的历史考察与多维审视
- 艾仁贵
- 3241字
- 2025-04-29 18:56:48
第二节 五次“阿里亚”高潮与伊休夫的奠基
在现代犹太史上,1881年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由于俄国爆发的集体迫害,大批东欧犹太人离开当地前往美国和巴勒斯坦等地,在民族主义推动下出现了返乡复国运动,被称作“阿里亚”(Ailyah,原意为“上升”,引意指从散居地回归后在精神上得到了升华,即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的移民活动)。在现代犹太史上,从1882年来自俄国的比卢运动成员抵达巴勒斯坦开始,公认的有五次大规模的阿里亚浪潮。这个人口迁移的持续过程对犹太民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犹太世界的人口中心开始从东欧转向美国和巴勒斯坦,直接促成了20世纪的两大犹太中心的崛起。
1881年3月1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暗杀成为集体迫害的导火线。4月,第一波针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在俄国南部爆发,随后迅速蔓延至基辅、敖德萨等俄国西南部地区。这场暴力骚乱直到1884年才逐渐平息,在此期间俄国境内发生了超过200起反犹事件,大规模的集体迫害发生在基辅、华沙、敖德萨等地。学者们在俄国政府是否对煽动这场屠杀负责问题上存在争议,但政府的消极不作为助长了许多暴民的暴力行为。持续的暴力攻击,导致大批犹太人离开俄国。1881—1914年,大约有250万名犹太人离开俄国,其中200万名左右前往美国,另有少部分俄国犹太人前往巴勒斯坦,主要经雅法港进入当地。
在东欧移民进入巴勒斯坦之前,当地已经存在大约2000人的犹太社团,被称为旧伊休夫(Old Yishuv),这批新到的移民被称为“新伊休夫”(New Yishuv)。移居巴勒斯坦的先锋是1882年1月由一群克拉科夫的大学生建立的移民群体,率先组织第一批犹太人定居巴勒斯坦,拉开了现代犹太人大规模移居圣地的序幕。[7]这个协会取名为比卢(Bilu),来自《圣经》 “雅各家啊,来吧!我们在雅卫的光明中行走”[8],结合了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第一批抵达巴勒斯坦的比卢成员仅有13人,随后几年内增加到53人。由于巴勒斯坦的险恶生活状况,绝大部分犹太青年离开了巴勒斯坦,前往美国另谋生计。将移居巴勒斯坦发展为更大规模的行为源于圣山热爱运动(Hovevei Zion/Hibbat Zion),该运动最初在俄国苏瓦乌基等地建立,并迅速扩大到整个东欧。除了东欧犹太移民,也有一些从也门移民而来。也门犹太移民大部分定居耶路撒冷,他们一开始被雇用为建筑工人,随后受雇于莫沙瓦的柑橘种植园。第一次阿里亚期间,有大约3.5万名犹太人移居巴勒斯坦,然而,其中有大约一半人在到来不久后又离开,大约1.5万人建立了农业定居点,其余均前往城市谋生。
犹太移民来到巴勒斯坦后,转向农业垦殖的生活方式,建立了最早的犹太农业定居点。1878年,一群匈牙利犹太人离开耶路撒冷在雅法城八千米之外建立了一座农业定居点,被称为“佩塔提克瓦”(Petah Tikva,意为“希望之门”),而在此之前的1870年慈善组织世界以色列人联盟在雅法附近建立了一所米克维·以色列的农业学校。[9]1882—1884年,新移民建立了7个犹太农业定居点,包括佩塔提克瓦、里雄·莱锡安、罗什·皮纳(Rosh Pina,意为“基石”)、兹克隆·亚科夫(Zichron Yaakov,意为“雅各的记忆”)等。[10]这些农业定居点成为新伊休夫的基石。最早的阿里亚定居者遭遇了一系列困难,包括恶劣气候、疾病、土耳其人的重税、阿拉伯人的反对,但犹太移民也得到了来自欧洲犹太金融家的大力支持,尤其是埃德蒙·德·罗斯柴尔德男爵,[11]这些犹太慈善家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支持和资金赞助,从而避免了这些农业定居点走向破产。到1903 年第一次阿里亚运动结束之时,大约有1万名犹太人在当地定居,建立了一批新的村庄,购买了35万杜纳姆的土地,超过半数从事农业生产。而且,希伯来语开始在当地被作为口语使用。
第二次阿里亚运动(1904—1914年)也是由俄国的集体迫害运动引起的。1903—1906年,以基什涅夫和敖德萨为中心,俄国爆发了更为猛烈的集体迫害,这一系列的集体迫害波及64个城镇,包括敖德萨、叶卡特琳、基辅、基什涅夫和626个小城镇及村庄,绝大部分位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它导致大约2000人丧生和许多人受伤。[12]尤其1903年4月19—20日发生的基什涅夫集体迫害[1903 Kishinev pogrom,又称“基什涅夫大屠杀”(the Kishinev Massacre)],导致50 人丧生,1500栋房屋被破坏。此次集体迫害由于美国犹太人的介入而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在基什涅夫集体迫害的推动下,掀起了第二次阿里亚,其间大约有4万名犹太人移民巴勒斯坦,主要来自俄国。到第二次阿里亚结束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已达8.5万人,占当地总人口的12%。[13]与第一次阿里亚不同,第二次阿里亚的定居者主要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致力于在巴勒斯坦建立集体性质的农业定居点,建立了基布兹、莫沙夫等农业定居模式,第一个基布兹德加尼亚建立于1909年。几乎同时,在雅法北部建立了阿胡扎特·巴伊特郊区,后来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特拉维夫——第一座现代犹太城市(the first modern all-Jewish city)。在这一时期,希伯来语被复活为一种口语,并出版了希伯来文学和希伯来语报纸,并组建了政党和工人组织。这些机构建设为伊休夫及其最后通向国家构建奠定了基础。
1919—1923年的第三次阿里亚是第二次阿里亚的延续,后者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在1917年《贝尔福宣言》的影响下,掀起了第三次阿里亚(1919—1923年),其间有4万名犹太人(主要是来自东欧)进入巴勒斯坦。第三次阿里亚的大部分成员都是青年先锋,许多移民在意识形态上受到先锋(Halutzim)精神的影响,倾向于犹太复国主义,其受过农业培训,能够建立自给性的经济。尽管英国委任统治当局设置了移民限额,但到这一时期结束时,伊休夫人口已达9万人。新移民参与到筑路和城市建造中,排干沼泽地。这一时期,建立了犹太工人总工会(Histadrut/General Labor Federation)、民族委员会、哈加纳等机构。
1924—1929年的第四次阿里亚,有8.2万名犹太人到来,它很大程度上是波兰和匈牙利反犹主义的结果。这一时期美国实行的移民配额制限制了犹太人移民。这次移民包括许多中产阶级家庭,建立了许多小商业和轻工业。在这次阿里亚期间进入巴勒斯坦的移民中,有大约一半来自波兰。有学者指出:“如果第三次阿里亚是俄国的和意识形态的阿里亚,那么第四次阿里亚是波兰的和中产阶级的阿里亚。”[14]这次阿里亚是波兰当地经济危机和反犹骚乱的直接结果,以及受到美国引入严格的移民配额政策的影响。而且,此次阿里亚进入巴勒斯坦的绝大部分移民属于中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资本,并在巴勒斯坦建立了小商业和商店,并带动了伊休夫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尤其特拉维夫在这一时期快速发展,成为伊休夫的中心城市。第四次阿里亚也被称为“资产阶级移民”(bourgeoisie immigration)。[15]此次移民浪潮中有5.5万人留在巴勒斯坦,几乎使伊休夫的人口翻了一番。到1929 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口达到将近16 万人。[16]
随着纳粹在德国的崛起,1929—1939年兴起了第五次阿里亚,25万名新的移民拥入巴勒斯坦,实际上还可以细分为两个浪潮:1929—1931年和1932—1936年,而其中绝大部分(18万人)是在1932—1936年进入的。纳粹在德国上台后大肆迫害犹太人,导致大批德国犹太人外迁。许多来自德国的移民都是职业人士,他们在许多领域拥有熟练的技术。这次阿里亚的移民主要来自欧洲,尤其是中东欧(德国、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也来自希腊,还有少数犹太移民来自也门。这次阿里亚包括来自德国的大量技术人员、医生、律师和教授。难民建筑师引入了包豪斯风格的建筑群,音乐家建立了巴勒斯坦交响乐团。由于犹太移民大规模拥入,阿拉伯人的反抗活动愈演愈烈,1936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阿拉伯大起义,导致英国政府对移民采取限制。到1939年,尽管英国委任统治当局实施限制措施,伊休夫人口已达45万人。[17]
在几次大规模的阿里亚之外,还存在针对特定群体的阿里亚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青年阿里亚”(Youth Aliyah)。青年阿里亚建立的目的是将犹太儿童和犹太青年从困苦、迫害和剥削中解救出来,通过使他们在以色列地接受教育和农业生活实践达到自立。该运动始于1933年的德国纳粹上台,其目的是拯救许多与家庭分离的儿童和大屠杀过程中的孤儿。第一批的12名青年于1932年10月被派到巴勒斯坦,从而开始了这一组织的正式活动。到1935年年中,有600名犹太儿童被安置在11个基布兹、4个农业学校和2所职业培训中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有超过5000名犹太青年被带到巴勒斯坦,其中2/3来自德国、1/5来自奥地利。[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