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创作论(第一辑)
- 董卉川 张宇
- 1022字
- 2025-04-28 18:06:04
引言
张资平,1893年5月生,广东梅县人,原名星仪,字秉声,又名张声。1906年进入美国教会开办的广益中西学堂。1910年进入广东高等巡警学堂。1912年被广东国民政府选派为赴日留学生。1919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读地质科。张资平是创造社的“准第一期人物”,“王独清把我放在创造社的第一期人物里面,这未免太客气了,其实我当第一期(假定照王独清的分期法)的人物的资格还不够呢。当民十在东京第二改盛馆郁达夫的房子里开创造季刊及创造丛书编辑会时,我只承认应担负的稿件外,一切都信任达夫和沫若。其次是民十一年五月,由东京回粤,带了几篇短篇小说稿件,送到福岗给沫若审查一下,后至上海即交给泰东书局。我便回广东乡间采矿去了。一直到民国十七年春三月由武昌到上海时为止,我对于创造社事务都没有过问,我不愿意过问。故我最多只是一个创造社的准第一期的人物”[1]。
张资平在文坛上素来以“多角恋爱”小说闻名。鲁迅曾说过:“我将‘张资平全集’和‘小说学’的精华,提炼在下面,遥献这些崇拜家,算是‘望梅止渴’云。那就是——△”[2]。“△”是当时评论界对张资平小说创作较统一的评价。史秉慧也指出,“他的小说,据说有一个公式,便是三角或多角的恋爱”[3]。钱杏邨指出,“他发表的几个长篇固然都是属于恋爱小说一类……所描写的大都是三角四角的恋爱”[4]。汪倜然评价道,“可以用公式来表明,就是:甲爱乙—爱丙—爱丁—爱戊”[5]。诚然,浪漫的多角恋爱是张资平长篇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质。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冲击期化石》[6],以浪漫抒情的笔调,描摹情感纠葛和不伦之恋,注重呈现剖析个人的苦闷孤独、悲哀忧郁、迷茫痛苦的精神世界。
不过,抛开“多角恋爱”的标签,重新细读文本,却不难发现,张资平的长篇小说还表现出对现实的观照与批判。“他的作品带有了极显著底写实色彩”[7]。张资平实则在小说中呈现了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他关注青年人特别是大学生阶层堕落糜烂的生活状态(《糜烂》《青年的爱》《无灵魂的人们》《天孙之女》),表现幼童和妓女在黑暗乱世中的悲惨命运(《明珠与黑炭》《红雾》《天孙之女》),揭示远在南洋的华裔劳工、流落都市的失地农民以及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苦难人生(《最后的幸福》《长途》《跳跃着的人们》《欢喜陀与马桶》)。在对众多社会现实问题的书写中,张资平对宗教问题、革命问题、国民性问题尤为关注,在其长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进行了细致描摹、深度批判和理性沉思,展现出了现代学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