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跨语言文化研究(第18辑)
- 刘全国主编
- 4字
- 2025-04-28 20:22:23
特约论文
历史语言学研究专栏
主持人:李艳
历史语言学研究迄今已有二百多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世纪是历史语言学的天下,出现了大批知名学者和许多经典理论。这些学者在语音研究、词源挖掘、语言演化方面不断推陈出新,并在方法论上不断改革,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现如今,依然有很多学者孜孜以求,在历史语言学领域继续深耕细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们的研究视角触及语言或方言的各个方面,并对已有的方法论提出了自己的新想法、新观点。本刊特约历史语言学领域在某方向有专精研究的部分专家、学者,试就相关领域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引导、推进中国历史语言学的未来发展。除本人外本期还特别邀请了冯蒸教授、李葆嘉教授撰写相关历史语言学专栏文章。
冯蒸教授从新的视角讨论了古音构拟的问题。他认同李方桂的观点,认为,汉语的中古音构拟并非真正的构拟,它只是在已知音类的基础上加上音值,顶多叫作“准构拟”。而上古音的构拟,才真正是历史语言学意义上所说的历史比较法的构拟。作者还讨论了其他问题,如根据谐声和通假等证据,把匣母一分为二,匣1并入群母,匣2并入云母,解决了声韵配合不均衡的问题。音变方式除合并与分化外还有一种直线式音变,这种“直承式”音变就是零变化。
李葆嘉教授基于世界各地史料,追溯七日一周制的起源和传播,尤其是传入中国的过程及其变化。从苏美尔基于月相—潮汐的七日一周,经犹太教创世纪七日,巴比伦改为七曜值。再经希腊传罗马、传日耳曼等国度。七曜值在唐代传入中国。明末多明我会士用漳州话记录一周七天。晚清规范为星期制。
本人的文章借助于湖北黄冈及周边方言,以及竹山和周边方言,探讨了竹山方言声韵调最近几十年的演化情况。黄冈周边方言的舌尖后圆唇元音[ʯ]部分保留在竹山方言里,5个声调也保留下来。但是现在的竹山方言有了自己独特的语音特征,如通摄字韵母读作əŋ,精组字与知系字合流读作tʂ,等等,这些都与方言接触、移民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