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研究

关于雷神文化与道教

袁志鸿

摘要:道教尊称“雷神”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以“赏善罚恶”作为雷霆文化的意蕴。晚唐至北宋间兴起了传雷法的清微派,其宗谱将其渊源上溯至原始天尊,并将上清、灵宝、天师的信仰谱系合而为一。北宋末新出符箓宗系的神霄派,以五雷法祈神禳灾,与茅山关系密切。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也是传承雷法的重要人物。

关键词:雷神;清微派;神霄派;雷法;雷霆文化

作者简介:袁志鸿,北京东岳庙住持、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100020)。

引言

雷神,从字面的角度去认识,顾名思义,就是司掌天上雷霆之神;自古及今,社会中的老百姓都习惯恭敬地称呼其为“雷公”。中国古代的典籍中,则早就有了“雷神”“雷师”称呼之载文,甚至“雷神”工作的方式方法和形像也述之凿凿。汉代大学问家王充(27—约97)著《论衡》一书,在其著作中就载述当时的绘画师描绘“雷公”的工作和形像说:

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1]

这种描述,使后人对“雷神”的形像和工作状态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来信奉“雷神”的人,心目中的“雷神”就是如此在行雷执法。关于“雷神”的概念和形像,笔者认为:应该是祖先在生活过程中,从发现自然中打雷闪电那一刻起,关于“雷神”及其神威就有了认识和概念,也许在那时“雷神”就被祖先信仰崇奉了。

雷神形像和出处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海内东经》,其中有记载说:“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2]战国时的屈原(前340—前278)更是将之咏于诗歌,他在其著名骚体诗《离骚》中咏唱出了这种概念。屈子颂曰:“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3]译成通俗的内容就是说:凤凰在我的前面已经做好了投入战斗的准备,而这时“雷神”则说不要仓促,我们雷部的准备还没有最后完成。诗歌内容中非常形像地展现了“雷神”名号及其存在的状态。历史发展到北宋之时的宋哲宗时期(1085—1100),当时的学者洪兴祖(1090—1155)引用《春秋合诚图》注释《离骚》的“雷师”:“轩辕主雷雨之神,一曰雷师,丰隆也。”[4]到后来宋徽宗在北宋之末,自称“道君皇帝”,推动“神霄派”的产生,说来是有着历史的渊薮。

一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道教对“雷神”的尊称。关于“雷神”的信仰,从道教的角度来认识,则要知道“雷神”之“雷霆”之威,由信仰而产生深刻的文化内涵。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指出:“十极至尊所以雷霆之本也。”[5]何谓“十极至尊”?根据笔者对道教常识的认识:“十方无极天尊”就是“十方救苦天尊”,也称“十方至尊”“十极至尊”,分别是:(1)东方玉宝皇上天尊,(2)南方玄真万福天尊,(3)西方太妙至极天尊,(4)北方玄上玉宸天尊,(5)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6)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7)西南方太灵虚皇天尊,(8)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9)上方玉虚明皇天尊,(10)下方真皇洞神天尊。[6]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记载,碧空“神霄”之境为:神、青、碧、丹、景、玉、埌、紫、太九个层次,其中有“九宸”大神管理,首座之神是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其次则有八位大神:东极青华大帝、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九天雷祖大帝、上清紫微碧玉宫太乙大天帝、六天洞渊大帝、六波天主帝君、可韩司丈人真君、九天采访真君。以上九位大神统称为“神霄九宸”。[7]

关于雷神之“雷霆”的义蕴,道教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说:

雷者,乃天之令也,掌生生杀杀之权,动静人莫可测,万神之奉行也。[8]

而“霆”字在中国文化中也有说法,所谓“疾雷为霆”(《尔雅·释天》),而“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淮南子·天文训》),因而“雷霆”二字,在中国文化中既可以合起来并用,又是可以拆解开来去说去用的。白玉蟾说:

雷者,阴阳二炁结而成雷,既有雷霆,遂有部属。九天雷祖因之剖析为五属,神霄真王用之以宰御三界,真王所居神霄玉府,其道在乎巽。[9]

“神霄真王”就是南极长生大帝,据称:元始天王有九子,南极长生大帝是其中之一,位列“三清”座下,“四御”尊神中之一,是协助“三清”尊神执掌人间社会寿夭祸福的神职。南极长生大帝居神霄玉清府,而于九天化身为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居玉枢府统御雷部,全称“高上神霄玉清真王长生大帝统天元圣天尊”。[10]而“其道在乎巽”的这个“巽”字,是八卦之中的一个卦名,其卦象属“风”,先天卦的方位是西南,在立秋的季节;后天卦的方位是东南,在立夏的季节,这都是雷霆频繁的季节。白玉蟾说:

东南乃九阳之炁,结清朗光,元始父祖,化神霄玉清真王。玉府在碧霄梵炁之中,去雷城二千三百里。雷城高八十一丈,左有玉枢五雷使院,右有玉府五雷使院。天有四方四隅,分为九霄,惟此一霄,居于梵炁之中;在心曰神,故曰神霄;乃真王按治之所,天尊临蒞之都。卿师使相,列职分司,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检押启闭,管钥生成,上自天皇,下自地帝,非雷霆无以行其令;大而生死,小而枯荣,非雷霆无以主其政。雷霆政令,其所隶焉;三清上圣,雷霆主也;十极至尊,雷霆本也。昊天玉皇上帝号令雷霆也,后土皇地祇节制雷霆也,北极紫微大帝掌握五雷也。[11]

雷神文化的内涵,在道教中影响很大,道教各教派都重视雷神文化的内涵。尤其是唐末之“清微”和北宋晚期之“神霄”,两个产生于唐宋期间的教派,其中雷神文化更加凸显,且北宋之后产生道教的教派,雷神文化在其中的影响更为深刻。

二 清微派

晚唐至北宋间兴起的道教“清微派”,是道教中新兴的符箓派,其在赋予自身的源起以神学依据时,也将自己的传法系统托之古远。在道派宗谱中,清微派往往将其渊源上溯至原始天尊,并将上清、灵宝、天师的信仰谱系合而为一。

现在可以见到的清微派宗谱共有六个,分别记载于如下经典之中:(1)《清微元降大法》卷一“元始清微应运”[12];(2)《清微元降大法》卷八“清微传方师宝”[13];(3)《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五[14];(4)《清微斋法》卷上之首[15];(5)《道法会元》卷二“清微应运师宝”[16];(6)《清微仙谱》[17]。以上谱系中,只有《清微仙谱》是独立刊行的宗派谱系,其余清微派的宗谱均附在各道法科仪书之中。《清微仙谱》传为黄舜申(1224—?)的弟子建安陈采所撰。陈采在《清微仙谱》序中对清微派的传法系统进行了厘清:

其传始于元始,二之为玉晨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十传至昭凝祖元君,又复合于一。继是八传,至混隐真人南公。公学极天人,仕宋为显官,遇保一真人授以至道。遂役鬼神,致雷雨,动天使,陟仙曹。晚见雷囦黄先生,奇之,悉以其书传焉。

陈采的这一篇序文,作于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是目前所见的有关清微派源流和历史的最早记载。除此之外,其余的五个宗谱,皆附于各法术著作中,且在一些师派的传承上,多有含糊,莫衷一是。

通过仔细对照,还是可以发现六个清微派宗谱的一些共同之处。

(一)各宗谱一致认为清微派源于原始天尊。[18]元始天尊,处于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之上,是道教的最高神,居于玉清境清微天。道教人士认为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将其视为宇宙万物的创造者。道教神霄派也将其源起上溯至元始天尊,认为其主尊玉清真王,本是浮黎元始天尊之子。[19]神霄派与清微派同尊元始天尊为其道派之源,为后来两大雷法道派的融合,奠定了信仰上的基础。同时,清微派将自己的主神渊源上溯于道教的最高神元始天尊,无形中确立了自身道法的正统地位。

(二)各宗谱也不约而同地将上清派的祖师魏华存纳入清微派的主神系统。如:《清微元降大法》卷一“元始清微应运”将魏华存置于“上清”一系的第六位[20];《清微元降大法》卷八“清微传芳师宝”不分派系,将魏华存置于祖师中的第四十五位[21];《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五将魏华存置于“上清启图”中的第九位[22];《道法会元》卷二“清微应运师宝”不分派系,将魏华存置于祖师中的第二十六位[23];《清微仙谱》将魏华存置于“上清启图”中的第九位[24],与《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五同;《清微斋法》卷上将魏华存置于“灵宝流系”的第十位[25]。显而易见,在清微派的传法系统中,祖师的构想在于彰显自身道派的渊源有自,进而论证该派存在的合理性。也就是说,魏华存在清微派传法系统中作为主神之存在,只不过是清微派与上清派一脉相承的象征。

清微派与上清派的深厚渊源不仅由此可见一斑,在后来的清微道法中亦有所佐证。在《道法会元》中,可以发现有多种清微道法直接以“上清”命名。例如,卷七有“上清洞明协神五应大法”,“上清镇灵福祥安土大法”,“上清司禁兴道大法”[26];卷三十七有“上清武春烈雷大法”[27];卷三十八有“上清紫庭秘法”。不仅如此,一些清微道法,还将上清派祖师魏华存列为“主法”的宗师,或是纳入行法的“师派”之中。而这一现象主要体现在清微派的后期道法《清微神烈秘法》和《道法会元》之中。对以上道法加以观照,我们还不难发现,魏华存在清微法中的“主法”位次有所差别,被列入“师派”时,其名号也并不相同[28],但无论魏华存位于“主法”宗师的哪一个位置,也无论教内人士将之冠以哪种名号,清微派都已经接纳了其作为该派宗师的事实。

当然,应当说明的是,对上清派神系的吸纳,只是清微派认同上清派的外在表现,而在道法系统中对上清派“存思”法的沿袭,则又显示着两派之间的深层次关联。在清微派早期和晚期的道法中,处处可见诸多供行法时“存思”的雷神形象的描述。例如,在早期的道法总集《清微元降大法》卷十三“九天烟都太乙五雷”中对“六丁驰传上将”的形象,卷二十“清微冲法”对一些符使的形象均有所描绘。[29]在后期的道法如《道法会元》中,这一现象同样不可避免。例如,卷六“玄一碧落大梵五雷秘法”,就将五位雷神的形象描绘得堪为周详。[30]这些雷神雷将的形象,成为清微派行法时“存思”的具体依托。

(三)各宗谱都将祖舒列为会合诸派而唯一的“会道”祖师。关于祖舒的生平,各宗谱皆有所记载。[31]这些记载,虽然多有含糊,但我们还是可以得出祖舒“会道”一事的梗概。首先,诸传记之中,只有《道法会元》卷二“清微应运师宝”,认为其名肪仲,字遂道,其余皆认为其名遂道,字肪仲,想来这是流传之误。而对于祖舒的出生地,则看法较为统一,都认为是广西零陵。[32]此外,各传记都认为祖舒是唐朝人,陈采《清微仙谱》“会道”中甚至具体到唐昭宗李晔时期(888—904)。但无论其记述具体与否,我们始终未能在传世的史书中,见到有关于祖舒的记载。此外,祖舒还有种种的“变相”。如《清微仙谱》“会道”中认为祖舒:“面枣黑色,大目,身长七尺。”这里说的显然是祖舒容貌的与众不同,而所谓“性烈气肃,虽雷神亦加严励。今治清微洞昭府,主持教法,嗣教之士宜竭忠诚,稍或有违嗔责立至”[33],则又是对祖舒作为会道宗师所具有的清正严肃、规范严格、铁面无私、不怒自威方面的描绘。在教内人士对祖舒神威敬仰的形象描述,在尊重前题下进行大胆发挥的表象之下,我们还是不难窥见宗教家创教神话的良苦用心。

不仅如此,各传记都将祖舒视为会合四派、五派,或更多的“会道”宗师。《清微元降大法》卷一“元始清微应运”,认为所会为五派即元始、上清、灵宝、道德、正一;《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五与《清微仙谱》也认为所会为五派:清微、上清、灵宝、道德、正一,即只将《清微元降大法》卷一中的“元始”换为“清微”,其余皆不变。而《清微斋法》卷上则认为祖舒所会的派系为四派即清微(即“道宗”)、灵宝、道德、正一,独缺原有之“上清”。虽然,所会的派系有所差别,但各传记都承认祖舒“会道宗师”的地位。《道法会元》卷五“清微符章经道”对祖舒的“会道”有精辟的描述:

清微正宗自元始上帝授之玉宸道君,玄元老君,由是道君、老君各传二派,乃分清微、灵宝、道德、正一。师师相承,元元荷泽。至唐祖元君,愿重慈深,博学约取,总四派而为一,会万法而归元。[34]

所谓“师师相承,元元荷泽”,显然是清微派作为一支新兴的符箓派,认同正统的体现。而所谓“唐祖元君,愿重慈深,博学约取”,又可见后世道门中人对本派祖师的尊崇,以及借祖师之名承接道脉的殷殷之情。就此而言,祖舒会道的真正意义,就在于“总四派而为一,会万法而归元”,正因为有了祖舒的“会道”,清微派才有了承接正统的理论支持,也才能为构建自身新的嗣法系统埋下伏笔。

总体而言,清微派将自身道派的渊源上溯至道教的最高神元始天尊,其用意在于为清微派这一新兴道派的存在寻找神学上的依据,进而确立本宗派的正统地位。将魏华存纳入自身道派的传法系统,是从宗派谱系上证明了清微派与上清派的历史渊源。当然,上清派只是清微派的源头之一,祖舒“会道”即昭示着清微派乃合诸派而为一的新兴道派。在此,祖舒是合四派而为一,还是合五派而为一,已经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清微派在道教最高神元始天尊的神圣权威下,取得了重新整合道派,在道教中获取了新的生存空间的事实。

清微派是江南道教符箓三宗分衍的支派之一,是晚唐宋元博采众长发展起来的教派,其肇始于晚唐、成熟于南宋时期,历经元、明、清三朝而传承不绝。该派尊奉的主要经籍有《清微仙谱》《清微斋法》《清微神烈秘法》等。清微派道士将本派的历史托之久远,宣称传自清微天玉清元始天尊,故以清微为名。又谓其教在元始天尊传法后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四派,至十传乃由祖舒元君会四派而为一,始立清微宗派。下递传郭玉隆、傅央焴、姚庄……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黄舜申。元代陈采《清微仙谱·序》中认为,该教派始于唐昭宗年代,不过近来学界研究表明,清微派的实际创始人或系南宋末年的黄舜申。关于黄舜申,名应炎,字晦伯,福建建宁人,他师于南毕道而获授清微雷法。黄舜申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应诏赴阙,被授予“雷渊广福普化真人”。他收录弟子近百人,使得清微派道法大行于天下,在黄舜申的大力推动之下,道教清微派的系统才得以初步形成。现存《道藏》经籍中收录的清微派著作,大多出于黄舜申及其门人之手。明代张宇初撰《道门十规》中说:

清微自魏、祖二师而下,则有朱、李、南、黄诸师,传衍犹盛,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师所衍。[35]

清微派在南宋以后形成系统,流布天下,信徒更为众多。郑所南《太极祭炼内法序》记载:“正一法外,别有清微雷法,名逾数百。”元代之时的清微派传承中,黄舜申一系仍然占据主流,其弟子分南北两支传承:南传以福建建宁为中心、北传以湖北武当山为中心,使得清微派流传分布于大江南北。一是:南传一系始于黄舜申弟子熊道辉,其后历经彭汝励→曾贵宽→赵宜真(?—1382)→刘渊然(1350—1432)→明、道箓司左正一邵以正(?—1462)等人—后传不详。二是:北传一系始于黄舜申弟子张道贵,其后历经张守清→张悌、黄明佑、彭通微、单道安→李素希。赵宜真与刘渊然之后,有关明朝中后期的清微派南传一系大多失于记载,其传承谱系难以稽考。清微派北传一系,在单道安与李素希之后,也难以考察。另外,北传清微派的特点是兼习全真之法,通常也会拜全真道士为师。

三 神霄派

神霄派是北宋末徽宗年代道教中新出符箓宗系的教派,该道派第一创立者实际应该是当时温州永嘉人林灵素(1075—1119),姓林,原名灵蘁,字通叟,又字岁昌。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林灵素七岁读书“日记万字”,余暇之时还能作诗,东坡先生苏轼(1037—1101)听到社会传言,就去看望这位神童。

苏东坡轼来见,以历日与读,[林灵素]一览了无遗误。东坡惊异曰:“子聪明过我,富贵可立待。”先生(林灵素)笑而答曰:“我之志则异于先生矣。”东坡云:“子当如何?”先生曰:“生封侯、死立庙、未为贵也;封侯虚名,庙食不离下鬼;愿作神仙,予之志也。”[36]

七岁孩子讲出这样的话,确实使人难以相信,但是文史凿凿,又不得不信。其后林灵素“年将三十,博通儒道经典,志慕清虚,语论孤高,逈脱尘俗”[37]。据称林灵素的道术,是从一位自称是汉天师的弟子赵升道人处获得的:为十九篇《神霄天坛玉书》,此经书又称《五雷玉书》,据说林灵素“自受玉书豁然神悟,察见鬼神,诵咒书符,策役雷电,追摄邪魔,与人禁治疾苦,立见功验,驱瘟伐庙,无试不灵”[38]。当时林灵素已经是在社会中传播其道的高人,在基层百姓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影响,但是在官方层面却位卑名微。其时的茅山刘混康(1036—1108)宗师,却正得宋徽宗尊重礼敬。《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

大观二年(1108)四月诏求天下有道之士,茅山宗师刘混康奏曰:“臣以愚蒙,无可副圣意,有在世神仙林灵蘁,生居永嘉,何下诏之晚也。”帝即遣使求之。[39]

此中“林灵蘁”就是林灵素[40],从前一份史料中可知,林灵素之所以能够奉诏入京面圣陈辞,获得展示表现的机会,茅山上清刘混康宗师是他最早的赏识和推荐人。但这第一次林灵素却并未奉诏。又过去了七八年的时间,到政和六年(1116)十月宋徽宗“驾幸于太乙东宫,敕委道录徐知常”,让温州众道士报告林灵素在道院中的种种“异常”情况,所以林灵素在温州道院“累言神霄事,人莫能晓;尝作神仙谣,题于壁,今录奏皇帝,览读其文,皆神仙妙语!”宋徽宗读了林灵素《神仙谣》十分喜欢,“乃令徐知常引林灵蘁入见”。这次见面问答宋徽宗非常高兴,不仅为之御书改林灵蘁为林灵素之名,而且“赐号:通真达灵先生”,让他“非时宣召入内”,负责“删定道史经箓灵坛等事”;并且宋徽宗“以师事之”,为林灵素“特建通真宫为居”。并且“开神霄箫坛,神霄宫成”,宋徽宗率领蔡京等群臣到神霄宫庆祝,率百官游行中皇帝即兴咏曰:“宣德五门来万国。”蔡京等沉思对答不出下句。徽宗问林灵素:“师能对否?”林灵素应声对出:“神霄一府总诸天!”宋徽宗大喜,敕旨:林灵素“修正一黄箓青醮科仪,编排三界圣位,校正丹经子书,每月初七日升座:洎亲王内贵、文武百官、皆集听讲三洞道经;或御驾亲临亦于座下。自此,东京人方知奉道也”。在宣和元年(1119),“华山因开三清殿基,巨石匣中有《雷文法书》一册”,以有种种神异,宋徽宗敕赐林灵素为“玉真教主,神霄宫林公”,赐予“金门羽客,通真达灵元妙先生,侍中大夫”[41]

林灵素编排神话,得罪权臣,触及皇太子。首先是他借宋徽宗已故皇后阴魂之口说,“妾即紫虚元君阴神也,陛下即东华帝君也”,“蔡京乃北郡六洞魔王第二洞大鬼头,童贯是飞天大鬼母,林先生是神霄教主、兼雷霆大判官”。[42]又借西王母之口议论国政,要求宋徽宗:“察奸臣,迁都长安;法太祖、太宗行事,虽见小灾,不为大祸;不然后悔无及矣!”[43]三是宋徽宗邀张继先与林灵素同宴,“宴罢同游禁中,一阁下见碑题曰《元祐奸党之碑》,先生与虚静看之,各俛首致敬!因请纸笔题诗云:‘苏黄不作文章客,童蔡反为社稷臣;三十年来无定论,不知奸党是何人?’帝翌日以诗示太师蔡京,京惶恐无地,乞出不允”[44]。林灵素有皇帝护着,权臣也奈何不了他!但是皇太子可不怕他,上殿奏曰:“林灵素妖术,愿陛下诛之!”皇太子认为:不要听林灵素整天自吹自擂法力如何不可思议,如果皇帝同意,“乞宣法师等皆见在京,可与林灵素斗法,别其邪正”[45]。宋徽宗是一位深怀好奇心的皇帝,在他的允许之下,皇太子安排了十四位法师与林灵素在凝神殿集会,宣召皇太子、诸王、群臣观看。这一次的斗法,林灵素获得了完全的胜利,所以宣和元年(1119)正月八日,皇帝诏曰:“天下僧徒并改称德士!”但这予国事何补,因此林灵素上表云:“臣本山林之士,误蒙圣恩,若更改僧徒,必招众怒,乞依旧布衣还乡。”圣旨不允!皇帝说:这件事“不得再有陈请”。[46]

过了不多日子,林灵素又上言辞深切的乞归表文说:

臣初奉天命而来,为陛下去阴魔,断妖异,兴神霄,建宝录,崇大道,赞忠贤。今蔡京鬼之首,任之以重权;童贯国之贼,付之以兵卫。国事不修,奢华太甚。彗星所临,陛下不能积行以禳之;太乙离宫,陛下不能迁都以避之。人心则天之舍。皇天虽高,人心易感也,故修人事可应天心。斗玺一。大数不可逃,岂知有过期之历。臣今拟暂别龙颜,无复再瞻天表……臣灵素疾苦在身,乞骸骨还乡。[47]

宋徽宗降诏不允!但至冬日,全台向宋徽宗进言:“林灵素妄议迁都,妖惑圣听,改除释教,毁谤大臣!”林灵素听到这样的话,将朝廷历年所有赏赐珍宝财帛登记造册,交代管理人员“回纳宫中,只唤一童子携衣被,行出国门,宣唤不回”。宣和元年(1119)八月十五,夜索纸笔书颂曰:“四十五岁劳生,浮名满世峥嵘,只记神霄旧路,中秋月上三更。”登坛上香一柱,时正三更,月朗风清,据说“霹雳一声”林灵素坐化远行。[48]林灵素驻世,尤其是被召入朝的时间很短,但在神霄派创立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在介绍和叙述神霄派的时候,笔者觉得不能缺少林灵素这样一位重要人物的事迹。

神霄派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建昌(今江西南昌)南丰人王文卿(1093—1153)。王文卿字述道,生于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二月十七日,少小即聪慧神异,曾作诗曰:“红尘富贵无心恋,紫府真仙有志攀!”[49]所以他从少小就性慕清虚,有超然物外之雅趣,唯习养素之方法。王文卿乐游灵境胜地,不恋名利尘劳。据说王文卿的“雷法”是在宋徽宗宣和初将过扬子江时遇异人授予。最早推荐王文卿给皇帝认识者则是一位重要人物,就是当时在宋徽宗座下任“侍宸”的道官林灵素。要追根问底,林灵素实际也是神霄派的始作俑者。北宋崇奉道教,宋徽宗当政之时更是崇道到了极致,当时朝廷中设有“侍宸”这种道官的职位。据说侍宸林灵素向宋徽宗说:“先生(指王文卿)乃三天都史掌文吏,下生人世以赞清静之化。”于是“凡十八诏,天下搜求,不知所在。皇叔廉访使,巡历至高邮军,得病医不效,遇先生(指王文卿)求符水得愈;初隐姓名,至恳方知王文卿也!回朝首奏仙异之端”[50]。宣和四年(1122)七月宋徽宗派侍宸官董仲允充任采访使,具礼延聘王文卿进京入朝;王文卿到达之后以“玄化、无为、大道”之理应对,“龙颜大喜!赐馆于九阳总真宫。奉使络绎繁至,颁赐金鞍玉马,龙茶玉醖,珍玩奇果,金钱币帛,并皆表还不受”。但因其行道有术,宣和七年(1125)七月下诰文勅:“冲虚妙道先生王文卿,可特授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视朝请大夫。”又勅:“凝神殿侍宸,加同管辖九阳总真宫提举司命府事;父肇始赠承事郎,母江氏赠太宜人。”“先生上表,乞还山林,徘徊靖室,混合帝一之道,讽诵大洞真经,祝延睿算;上不允。”王文卿所修“混合帝一之道”,以及所咏诵《大洞真经》属上清道士的修持。其后因王文卿被宋徽宗挽留再立新功,又封“冲虚通妙先生、视太中大夫,特进微猷阁待制、主管教门公事,父再赠承议郎、母太令人,妻平氏宜人,叔王深赐承信郎,弟次卿迪功郎”,但是王文卿仍然乞求还山养老,“御批:玉府仙卿,岂宜言归,所奏不允”。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126年1月18日),宋徽宗禅位东宫,数日后王文卿奉旨“降香出京”[51],可能宋徽宗禅位也曾与王文卿有过商讨。

王文卿所创神霄派以五雷法祈神禳灾。宋徽宗宣和初年,王文卿“渡杨子江遇一异人,授以‘飞章谒帝之法’,及‘啸命风雷之书’,每克辰飞章默朝上帝,召雷祈雨;叱咤风云,久雨祈晴;则天即朗霁;深冬祈雪,则六花飘空;或人家妖祟为害,即遣神将驱治,俱获安迹。常隐声不誉,诗酒落魄,俗流不得而晓”[52]。王文卿自称得“火师汪君”(唐道士汪子华)点化传授神道,又于金陵清真洞见雷母、得雷书。该教派尊奉三清、玉皇和四御为主神,称说其符法传自元始天尊的长子——万雷总司“神霄玉清真王”,说南极长生大帝和扶桑日宫大帝即是。当时天师府张继先和林灵素都擅长雷法,他们说宋徽宗就是“神霄玉清王”应世,宋徽宗在北宋宣和七年(1125)春被尊为“教主道君太上皇帝”[53]

神霄雷法南宋至元盛传江南,但该派尤须修持内丹,所谓“我身一天地”,认为行法之要在我不在他,这是将内丹与符箓相融合的特征。王文卿说:“盖人居天地之中,借斗运转三才,此谓一窍通万窍通!”[54]所谓“斗”既为天穹之星斗,亦为人自身元精、元神之初性;雷法的旨趣首要在于,通过修持提升内炼道功的成就,所谓:“行雷之士,须当断淫绝欲,保养元神,炼成金丹,驱役雷霆,祷雨祈晴,治病驱邪,无施不可。”[55]按照王文卿的说法,如果道士努力修养,内炼道功,真正能够调动起自身先天之元神,并以之为枢机斡旋调理,运自身内在之元神与天地阴阳相交汇,即将自身元精、元气、元神聚之汇天地之正气,也就是能与天地雷神将帅,对应符契自然天地之外在之神将,因之即可以役使鬼神而遣使雷霆。神霄派雷法,也因此对后世社会和道教影响很大。据称王文卿亲历并参与了宋徽宗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禅位东宫的事情,因宋师与金军交战败绩遂代皇帝出京降香。靖康元年(1126)四月因其累表求归,钦宗赵桓遂准其奏请;南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三年(1143)诏请不赴,绍兴二十三年(1153)八月二十三日亲与棺木题颂:“我身是假,松板非真;牢笼俗眼,跳出红尘!颂毕仙化。”

关于神霄派有较为系统的传承,明张宇初(1359—1410)说:

神霄始于玉清真王……自汪(子华)、王(文卿)二师而下,则有张(继先)、李、白(玉蟾)、萨(守坚)、潘、杨、唐、莫(月鼎)诸师,恢弘犹至。凡天雷酆岳之文,各相师授,或一将而数派不同,或一派而符咒亦异。[56]

王文卿之后学雷法著名者:萨守坚开道教西河派、天山派,至今在道教中亦有影响;又有王文卿同乡人邹铁臂,得王文卿《九天雷晶隐书》,传湖州(浙江省境内)人沈震雷、莫月鼎,莫月鼎名声尤著,苏州玄妙观曾是他行道的坛场,又曾蒙元世祖召见;又有淞江人王惟一,自称得邹铁臂、莫月鼎之传,著作《道法心传》,阐发神霄派雷法。因神霄派有较大范围的传播,至今在道教中都有一定的影响。

四 张继先与雷法

天师道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真君,也是传承雷法的重要人物。张继先(1092—1127),字嘉闻,一字道正,号翛然子。他是天师教派第二十七代张象中真君的曾孙辈,张象中有子三位:张敦复、张敦信、张敦直,其中张敦复为长子得嗣二十八代。第二十八代因膝下无子续位,遂选父亲的孙辈中名张景端为子,嗣第二十九代位;第二十九代张景端真君又因膝下无子,就以张继先为嗣。张继先九岁就嗣真君位,年龄稍长,得以传授道法。虽然是同一位曾祖,但祖父是张敦信老前辈,张敦信有子张处仁,为官临川知县。张继先宋元祐七年(1092)诞生于父亲任职地方的蒙谷庵中,据说到五岁时都不讲话,父母非常着急!一天,因雄鸡的鸣唱,竟然引得他心动而笑出声来!更使人惊异的事情是,这位五岁刚笑出声音的孩童,又竟然能随口即景赋起诗文,诗曰:“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57]张继先之所以被天师道第二十九代张景端真君选择为嗣子,也许就是因为他的种种神异。

张继先嗣天师道第三十代真君,并没有让大家失望!北宋崇宁三年(1104)他仅十二岁,即应诏赴阙。宋徽宗看张继先年幼,故意考核他说:“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他机敏而坦然地应对说:“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徽宗知道天师道士善符咒,所以请张继先也画了一张符,但是否灵验?宋徽宗笑着问他:“你画的这张符,灵从何来?”针对宋徽宗提出来的问题,张继先应对说:“神之所寓,灵自从之!”宋徽宗也与历史上许多帝王一样,关心修炼、符法、金丹之类的方术方法问题,但是当年宋徽宗赵佶提出这些问题时,面对的是位年仅十二岁的天师道的当家人,少年时的张继先也回答得很得体,他说:“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符尧舜,足矣!”此次会见后不久的五月份,徽宗又召见张继先,向他提出“道”与“法”异同的问题,张继先回答说:“道本无为而无不为;道、体也,法、用也;体用一原,本无同异。若一者不立,二者强名,何同异之有?”宋徽宗听他如此答复也深以为然。[58]这种与帝王得体的应对,与唐代司马承祯、李含光及同时代稍早的刘混康等道士,这些曾因应对帝王类似问题得体而著名的大师相比,年少的张继先同样毫不逊色!

第二年宋徽宗又请张继先赴京建醮祈福,甚获徽宗尊重!《续资治通鉴》记载说:

崇宁四年(1105)五月,赐信州龙虎山道士张继元(先)号虚靖先生,汉张道陵三十代孙也。张氏自是相袭为山主,传授法箓者,即度为道士。[59]

在张继先这一次赴京过程中,朝廷还赐金铸老君及汉天师像为礼相赠;在此同时,龙虎山中也得以大兴土木,迁建上清观,改为“上清正一宫”;又建靖通庵、翛然亭,建灵宝、云锦、真懿三观,改祖天师祠为演法观等。[60]

大观元年(1107)张继先第三次奉召赴阙,同馆而住的还有道士徐神翁,这位徐道爷也是名望很高的道士,他当时因北宋社会显现出的暮气而心中担忧;徐神翁发表议论说:“世事悠悠,不如归休!”道教徒面对复杂的形势若水若风,道祖老子说,“上善若水”,所以张继先听他那样说,就直截了当地回答说:“归则便归,何思何虑?”据说听到张继先这样的回答,仿佛获得开示的“神翁遂坐而逝”[61]。宋徽宗是有事要请教张继先,其中有两件。第一件是宫中好像有“妖”,请张继先为其“祛之”;张继先告诉宋徽宗说:“臣闻邪不干正,妖不胜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62]第二件是“遣使问道要”,张继先作《大道歌》以进,辞曰:

道不远,在身中,物则皆空性不空。性若不空和气住,气归元海寿无穷。欲得身中神不出,莫向灵台留一物。物在身中神不清,耗散精神损筋骨。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术则易知道难悟,既然悟得不专行。所以千人万人学,毕竟终无一二成。神若出,便收来,神返身中气自回。如此朝朝还暮暮,自然赤子产真胎。[63]

徽宗很满意张继先此次赴京为他办的事情,所以“授太虚大夫,辞不受,御制诗以赐”[64]

据《汉天师世家》记载,张继先第三次由京城返回时,其高徒鄱阳人石自方前往迎候,他因此心情高兴地赋诗《得请还山元规远迓遂成山颂》叙怀:

喜见石浑沦,忘言意独真;还寻石桥约,一洗客京尘;香篆丹炉静,诗篇彩笔新;高霞不孤映,携手洞门春。[65]

原来他的徒弟石自方,字元规,又称“石浑沦”。张继先觉得“浑沦”二字,很体现纯朴自然的道义,所以有意建修“浑沦庵”以铭志,其后他就在龙虎山中西仙源建浑沦庵,并安排弟子石自方管理其事,庵成他即常与诸弟子讲道其中;张继先常为弟子讲“死生之变”的道理,石自方不明其中之理,提问说:“吾得全于天,不知好生,不知恶死,奈何得以死哉!”张继先即为之剖解说:“不然,尔谓得全于天,天复得全于何?真宰不明,性识交炽,一真独露,万劫皆空,则天亦无所全。”[66]实际上,张继先为弟子所讲的仍然是:“体即道也,用即法也,体用一源,本无同异。若一者不立,二者强名,何同异之有?”[67]在这段时期中江西盱江曾为徽宗侍臣的王文卿也回到家乡,张继先“相与往来酬唱”叙怀。政和(1111—1117)间帝召以疾辞,丁未年(1127)钦宗遣使诏,赴阙至泗州(今江苏宿迁东南)天庆观,“作颂而逝”,张继先仙化之日,京师陷落。

《道藏》中有《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七卷,其中有《心说》《大道歌》《虚空歌》等内容,是天师道第三十代张继先真君的著述。在《心说》中他说:

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68]

他认为,“我之本心”,即“空劫以前,本来之自己”[69]。“心”就是“道”,因为“道”也是强名之辞,他说:

然则果何物哉?杳兮冥兮,恍兮惚兮,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强名曰道,强名曰神,强名曰性,强名曰心,如此而已。[70]

心的地位很“大”,很高“贵”,“用之则弥满六虚,废之则莫知其所;其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其细无内,则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71]。同时心邪起处,“一念萌动”,“天堂地狱,因果之报”,都在其中。所以他引用《老子》第十六章劝诫人们:要知“常”道,守“常”道,如果不知“常”道,不守“常”道而“妄作”,结果必然“凶”险!希望人们做到:“谨言语,节饮食,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收视返听,和光同尘。”努力的方式就是:“斋戒以诚明其德,一真澄湛,万祸消除。”[72]很明显,张继先是借老庄之学,显现“清静”精神,而以“心”喻“道”。张继先对道教的思考,对宋元及其后的道教教义、教徒的“雷法”修持,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 神霄派与茅山道教

神霄派与茅山道教的关系也很密切,唐代茅山上清第十三代李含光(682—769)宗师之后,第十四代韦景昭(693—785)、第十五代黄洞元(698—792)、第十六代孙智清、第十七代吴法通(825—907)、第十八代刘得常,第十九代宗师王栖霞(882—943)、第二十代宗师成延昭(912—990)、第二十一代宗师蒋元吉(?—998)、第二十二代宗师万保冲咸平元年(998)获授上清法,年九十二岁而仙逝;李含光宗师之后,历史经由盛唐转衰,晚唐至五代十国(907—979)至北宋(960—1127)的过程,茅山道教当年也与全国道教一样,处在晚唐至五代十国动荡社会和北宋之后渐次升温崇道传承发展状况之中。道教在北宋有一个较好的发展过程,第二十三代宗师朱自英(976—1029)本来在北宋之初有推动茅山道教发展良好的机遇,一是天圣七年(1029)朱自英五十三岁正是壮年之期,他却较早地仙化了,这无疑是最主要且非常可惜的因素;其二是朱自英宗师性格上的固执,造成对后世茅山道教发展的遗憾,使茅山道教浪费了这段时间宝贵的发展机遇。祖舒是唐昭宗(888—904)时期人物,称世寿132岁,创清微派,称清微元上侍宸金阙昭凝妙道保仙元君;但祖元君所创清微派却尊上清派太师魏华存为清微教主高元宸照紫虚太初元君。清微派在道教中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教派,至今于道教中都有重要的传承内容,但其于初创之时就表明其与道教上清派之间深刻的关系,很明显道教上清派对其影响很大,实际上道教上清派的教义、思想对后起许多教派都有深刻的影响。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道教传承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茅山道教经过第二十四代毛奉柔宗师传存至第二十五代刘混康宗师时期。刘混康宗师际遇宋哲宗、宋徽宗,再一次赢得了茅山道教发展的良好机遇。茅山刘混康宗师时期应朝廷的尊重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尤其在奖掖道教后学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后来茅山上清刘混康宗师在京中仙化之后,林灵素、王文卿等人传播其道,推动了宋徽宗崇道情绪的进一步升温,以及道教神霄派在全国的传播。天师道张继先因与王文卿是道友老乡,他们在思想理论上相一致,所以自然一起推动神霄派的传播。张继先推动神霄雷法还有一个历史的因素,北宋太宗淳化五年(994)有一位叫饶洞天的人在掘地时获得一部《天心正法》的经书,并推动成立道教“天心派”,称他得到五代末、北宋初谭紫霄(823—973)这位高道就此给予的讲授点化,于是谭紫霄被尊为“天心派”初祖,号为正法功臣日直元君北极驱邪院使,其后该教派递相传授,笔者过去在茅山考察乾元观时曾见到观内刻有《天心庵记》的石碑,可见该教派曾传播到茅山道场的范围之中。据称《天心正法》本来就出自天师道经籍系列之中,“天心派”也是注重“雷法”的教派,所以张继先真君与雷法神霄的关系自然就更易于理解了。

茅山道教在北宋末年神霄派推行之时,不仅未能免俗地超然物外,反而在其中融入很深。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茅山又称“三茅山”,这是对三座山峰的概括,三座山峰元延祐三年(1316)敕建主峰为“圣佑观”,二茅峰德佑观,三茅峰仁佑观;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在“三茅山”主峰原“圣佑观”的基础上敕建“九霄万福宫”。[73]《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曰:

元始天尊勅:九霄玉清府出符简宣传告命,付授箓告,开度生死,生身受度,死魂受炼,出离地狱,登真度命,并听九霄奉行。[74]

由此可见,“顶宫一炉香”其意蕴在于:在此所求与自己相关,与祖先灵魂相关。“九霄”一词是“神霄派”的标志名词,茅山主峰“敕赐九霄万福宫”显而易见与神霄派关系密切。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曰:

元始天尊勅:太清无上元君,令九州都仙太史、高明大使、判雷霆泰省事;太上玉京太极左宫仙翁、判雷霆玄省事;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判雷霆都省事;复以浮丘大仙、佥书雷霆三省事。[75]

元始天尊请“无上元君”给四位大神,即高明大使(许逊)、太极左宫仙翁(葛玄)、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祖天师张陵)、浮丘公发布任命。这其中“浮丘大仙”是上古的金阙大仙,他是黄帝七十二师之一,又称“浮丘公”。所谓“佥”字,即“皆”或“全”“都”的意思,实际上就是任命“浮丘大仙”服务于高明大使(许逊)、太极左宫仙翁(葛玄)、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张陵),为他们三位做书记官。这四位大神有两位大神是与句容、茅山有关联的神仙人物。

许多人到茅山都知道“印宫一颗印”的说法,因为这颗印当年是宋徽宗赐给刘混康宗师的,“印宫”(元符宫)是宋哲宗、宋徽宗当年为刘混康宗师所建,这颗印原来保存在元符宫,但时过境迁这颗印现在在顶宫展示,所以现在到茅山都是要登临顶峰,请求道观让自己能看看茅山“四宝”,茅山道士于是满足信众的要求,取出“四宝”中的玉印,摇头晃脑地说:这颗印夜食四两硃砂,一印万张黄表。这其实都是不明要义地故弄玄虚!实际上是这颗“九老仙都君印”与“九霄万福宫”有神圣关系。经意:在元始天尊说法之后,玉宸大道君、无上老君都在过程中作法互动,有“九天采访使者”在互动之中,泄露其中与茅山九霄宫相关的关窍与机密。《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曰:

众中,太阳九龙皇君,往昔为玄都九嶷、九夷、沧水使者,亦分身为南昌受炼真人,今受天尊符命、为九天采访使者,越班秉圭,翔云而出,飞乾旋巽,端圭再拜;拜已,长跪于天尊前,乃说咒曰:吾是九老仙都君,敕尔五方雷部神,五方雷神速到坛,敢有后至先灭形!急急如律令。咒已,九天采访使者,乃步九龙捲水驱云飞风之罡,而遂就坐。[76]

由此可见,茅山九霄宫是“九老仙都君”的道场,这不是明代时才有的布局,在宋徽宗赐这颗玉印给茅山时,就已经将茅山道场作为神霄派的重要场所考虑了。

关于茅山“四宝”,其中还有一块玉符刻“合明天帝日敕”六字阴文,“合明”已经表明是“日”和“月”合体而为“明”字。《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曰:“日宫太阳帝君,雷霆赖以威。月府太阴皇君,雷霆赖以神。”[77]这实际上已将“合明天帝日敕”这块符的价值和意义说清楚了。

同时笔者又要延伸到九霄宫过去的道场法会去探讨,因为这些也与“斗姥”元君有关。《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曰:“北斗九皇真君,雷霆赖以枢辖。”[78]这就是当年我们九霄宫施觉义老道长曾经对我们说过的,茅山道场过去自“全真教”南下之后,度亡道场五观“全真”开始做“萨祖铁罐”,而三宫,尤其是九霄宫做“仙翁科”超度道场,又称“斗姥科”的“焰口”,所以我们由此联系到“神霄派”与茅山道教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其中还是有很多需要解读的内容,应该静心细致求得解释。

结语

道教之产生,与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仅从文化信仰的枝蔓去梳理,就是先有巫傩,而成大道,其中实以修仙养生,文化昌明,而有道教。早先稷下学宫,诸子百家,以道为先,及至后世,笔者认同东汉以降,中国文化“儒道互补”。关于“道”和“教”,就如《中庸》所定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就是说:天自然地赐予人类秉持美好的本性和能力;遵循着美好的本性和能力去做事,不仅自己修持得明明白白,而且符合天理规则;将这种道理昌明推广于大众,就是以道为教之本旨。“雷霆文化”与道教的意蕴相一致,相互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儒道互补”的产物,其要义更在于“赏善罚恶”的精神。经中揭露人之“业垢:贪嗔痴爱,萌于立身行已之间;杀盗邪淫,形于举心动念之际”[79],等等。白玉蟾真人则指斥那些人世之中,“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礼三宝,不修五常,不惜五谷”之人,雷部都要予以惩罚。[80]其中以“道”为“教”的形式,无不透露出儒者标榜之忠孝仁义,“三纲五常”的内涵。道教“雷霆文化”表明,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一直以来就自觉地与主流文化相融合。


[1] (汉)王充著,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卷六《雷虚篇》,中华书局2010年版,上册,第263页。

[2] 袁珂:《山海经校注》(最终修订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第284页。

[3]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一,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8页。

[4]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一,第29页。

[5]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册,第752页。

[6] 参见(南宋)宁全真授,(宋末元初)林灵真编《灵宝领教济度金书》卷四,《道藏》,第7册,第52—53页。

[7] 参见《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道藏》,第1册,第752页。

[8] (宋)白玉蟾:《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集注》卷上,《道藏》,第2册,第569页。

[9] (宋)白玉蟾:《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集注》卷上,《道藏》,第2册,第569页。

[10] 参见《道法会元》卷三,《道藏》,第28册,第683页。

[11] (宋)白玉蟾:《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集注》卷上,《道藏》,第2册,第569—570页。

[12] 《中华道藏》,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31册,第57—58页。

[13] 《中华道藏》,第31册,第88—92页。

[14] 《中华道藏》,第31册,第164—165页。

[15] 《中华道藏》,第31册,第11—15页。

[16] 《中华道藏》,第36册,第13—15页。

[17] 《中华道藏》,第31册,第1—6页。

[18] 如:《清微仙谱》将元始天尊称为“元始上帝”,置于首位;《清微斋法》在“道宗统系”一系中将元始天尊称为“元始天王”,置于第一位;《清微元降大法》卷一,在“元始”一脉中将元始天尊称为“真元妙化天帝迹恭”,置于第一位;《清微元降大法》卷八则将元始天尊称为“清微真元妙化天迹恭”,置于第一位;《清微元降大法》卷二十五,元始天尊被称为“玉清元始上帝”,位于“清微道宗”之首。(以上分别见《中华道藏》,第31册,第2、11、57、88、164页)《道法会元》卷二“清微应运师宝”中的元始天尊,被称为“清微圣祖玉清元始妙道上帝”,并被置于第一位。(《中华道藏》,第36册,第13页)

[19] 参见李远国《神霄雷法:道教神霄派沿革与思想》,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54—157页。

[20] 参见《中华道藏》,第31册,第57页。

[21] 参见《中华道藏》,第31册,第90页。

[22] 参见《中华道藏》,第31册,第165页。

[23] 参见《中华道藏》,第36册,第14页。

[24] 参见《中华道藏》,第31册,第3页。

[25] 参见《中华道藏》,第31册,第12页。

[26] 《中华道藏》,第36册,第47—48页。

[27] 《中华道藏》,第36册,第213—216页。

[28] 《道法会元》,卷六“清微妙道雷法”,魏华存居于“主法”宗师的第二位;“霹雳驱蝗大法”,魏华存居于“主法”宗师的第四位。《道法会元》卷七“上清洞明协神五应大法”,魏华存位于“主法”宗师的第二位。《道法会元》卷二十九“清微祈祷奏告道法”,魏华存位于“主法”宗师的第一位。《道法会元》卷三十六“正一灵官马元帅大法”,魏华存位于“主法”宗师的第一位。《道法会元》卷三十六“蓬玄摄正雷书”,以及卷三十八“灵佑忠烈大法”,魏华存成为唯一的“主法”宗师。(以上分别见《中华道藏》,第36册,第43、44、45、164、208、212、216页)《清微神烈秘法》卷上就将魏华存列为其“师派”之首,并作为“清微教主”来看待。(《中华道藏》,第31册,第39页)《道法会元》卷三十“紫极玄枢奏告大法”,将魏华存列为“师派”之首。《道法会元》卷三十六“地祇上将阴雷大法”,也将魏华存列为“师派”之首。(以上分别见《中华道藏》,第36册,第168、211页)

[29] 参见《中华道藏》,第31册,第107、141页。

[30] 《道法会元》卷六:“碧落玄梵太育明神五雷帝君朱清(戴天丁冠,天男相。金甲,朱衣朱履,执节,乘玉龙,即观音大士化身);碧落玄梵大神王孔汲(火冠,青面,朱衣朱履,执斧);碧落玄梵大神王杨霆卿(火冠,青面,朱衣朱履,仗剑);碧落玄梵大神王曾元芳(火冠,青面,朱衣朱履,执弓矢);碧落玄梵大神王高燧(火冠,青面,朱衣朱履,执铁简)。”(《中华道藏》,第36册,第41—42页)

[31] 如《清微元降大法》卷一“元始清微应运”之“师承集要宗会”(《中华道藏》,第31册,第58页);《道法会元》卷二“清微应运师宝”(《中华道藏》,第36册,第15页);《清微斋法》卷上之“四派总归”(《中华道藏》,第31册,第14页)。以上三者较为简略。而《清微仙谱》“会道”一项,对祖舒的记载则最为详细(《中华道藏》,第31册,第5页)。此外,《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五《祖元君》,也对祖舒有所记载(《中华道藏》,第47册,第613页)。

[32] 作为“会道”祖师的祖舒,其崛起于唐代广西地区,足可证明担当正统道教之基盘的民间信仰世界,在唐朝时期的广西一带有着极其活跃的一面。而其所谓“统辖雷霆”亦可见“啸命风霆”这一民间法术在中国南部之兴盛。

[33] 《中华道藏》,第31册,第5页。

[34] 《中华道藏》,第36册,第40页。

[35] 《道藏》,第32册,第149页。

[36]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07页。

[37]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07页。

[38]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07页。

[39]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08页。

[40] 林灵蘁是林灵素的原名,是由宋徵宗“御书改名灵素赐号:通真达灵先生”,参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三林灵蘁》,《道藏》,第5册,第408页。

[41]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08—409页。

[42]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09页。

[43]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10页。

[44]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10页。

[45]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10页。

[46]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10—411页。

[47]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11页。

[48] 参见(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11页。

[49]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12页。

[50]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12页。

[51]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13页。

[52] (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五十三,《道藏》,第5册,第412页。

[53] (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十二,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417页。

[54] (宋)王文卿:《冲虚通妙侍宸王先生家话》,《道藏》,第32册,第391页。

[55] (元)王惟一:《道法心传》,《道藏》,第32册,第421页。

[56] (明)张宇初:《道门十规》,《道藏》,第32册,第149页。

[57] (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26页。

[58] (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26—827页。

[59]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八十九,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2284页。

[60] 参见(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27页。

[61] (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27页。

[62] (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27页。

[63] (宋)张继先撰,(明)张宇初编:《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卷三,《道藏》,第32册,第372页。

[64] (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27页。

[65] (宋)张继先撰,(明)张宇初编:《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卷四,《道藏》,第32册,第374页。

[66] (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27—828页。

[67] (明)张正常:《汉天师世家》卷三,《道藏》,第34册,第827页。

[68] (宋)张继先撰,(明)张宇初编:《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卷一,《道藏》,第32册,第368页。

[69] (宋)张继先撰,(明)张宇初编:《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卷一,《道藏》,第32册,第368页。

[70] (宋)张继先撰,(明)张宇初编:《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卷一,《道藏》,第32册,第368页。

[71] (宋)张继先撰,(明)张宇初编:《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卷一,《道藏》,第32册,第368页。

[72] (宋)张继先撰,(明)张宇初编:《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卷一,《道藏》,第32册,第369页。

[73] 参见(元)刘大彬《茅山志》卷四,《道藏》,第5册,第574—575页。

[74]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道藏》,第1册,第752页。

[75]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道藏》,第1册,第752页。

[76] 《道藏》,第1册,第749页。

[77] 《道藏》,第1册,第752页。

[78] 《道藏》,第1册,第752页。

[79] 《无上九霄玉清大梵紫微玄都雷霆玉经》,《道藏》,第1册,第751—752页。

[80] (宋)白玉蟾:《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说玉枢宝经集注》卷上,《道藏》,第1册,第6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