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网织史:历史中的联系及其再现
- 王文婧 陈昊主编
- 689字
- 2025-04-28 20:32:04
近代中国的文化网络与政治实践
清末文法学的知识网络
——语法学、修辞学与近代文章学的刷新
陆胤[1]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七月,《寰球中国学生报》刊出范祎《国文之研究》一文,针对新学制下文学教育由浅入深的困难,主张援引外来的学科工具:
彼以国文为难者,非国文之过,研究无术之过也。盖研究一国文字,必有两步:其初步曰成语法Grammar是已,其进步曰修辞学Rhetoric是已……成语法者,蒙学、小学之学科也;修辞学者,中学、高等学之学科也。凡农工商贾,必通成语法;学士、博士以上,必通修辞学;再进而上,则文学家之专门,非所论于普通矣。故修辞学为研究国文之第二步。[2]
范祎不仅如戊戌前后幼学论者那样,视“成语法”为蒙小学识字读书的基础,更提出“修辞学”一门,作为从“普通学”上达“文学家之专门”的阶梯。[3]与同时代教育家多关注普通读写能力不同的是,其主张已涉及近代意义上的专门文学研究。
语法学和修辞学知识的导入,充实了中等以上国文教育中“文法”环节的资源,却也有可能带来知识体系的混淆,造成清末民初独有的“修辞文法混淆时期”[4]。出于学科立场,现代语法学、修辞学史对这段“混淆时期”多致不满。然而,此类混淆、交错或学科未定的状态,亦有可能激发多样化的教学设计,甚至引起学科资源的再整合。本文虽从戊戌前后着眼于童蒙初学的“文法书”切入,却更关注新学制颁布以后中学以上“文法”教学和相关用书的展开。在西洋语法学和修辞学知识“文章学化”的过程中,来自日本的“文典”体裁和修辞学著译发挥了中间触媒的作用,激活了一部分中国固有的文论、诗文评和文章作法书。清末民初“文法”话语的宽泛意涵,不仅促进了古今东西文学资源的交汇,更为“文学家之专门”进入新教育场域开辟了门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