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二版序

时值中日交战,我自觉有必要为此书增序,缮补前文。成书迄今,书中相关人事并未大改。光绪帝、直隶总督李鸿章及前任台湾省巡抚刘铭传(1891年卸任)依然健在,醇亲王奕譞[12]和曾纪泽侯爵业已谢世。中国的国情、政体一切如故。

据今,慈禧太后仍是清朝的实际当权者。她独揽朝纲,彻底架空了光绪帝的君权;财税制度改革遥遥无期,国家军队储备匮乏,行政管理混乱,交通系统落后,国力窘绌,列强环伺之下难以守土自保。清政府为部分兵员装备现代化军火,进口战舰数艘以固海防,但遣散了大批在军中任职的外国军官。军队管理体制改革由此受阻,难以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铁路建设方面,天津和塘沽(近大沽口)至开平煤矿段的铁路已趋完备,穿过煤田进一步向满洲里方向延伸,及山海关(渤海湾内,长城的起点所在)方止。中国舰队、商船的燃料供给皆仰此线。然其距海过近,极易成为外军攻击的目标。

中国人烟阜盛,劳动力十分丰足,但国内的政治制度、军队管理体系和交通系统落后,且民心涣散、民智未启。虽有亿万之众,却难御侮图存。

本书重点内容包括:李鸿章其人其事、刘铭传和左宗棠谏言兴修铁路的奏折;中央政府机构的职权划分及财政制度等,下文将对此展开详叙。

回首过去10年,中国一直在原地踏步,而与之相邻的日本迅速崛起:建立起现代化政治体制,培养出一批锐意进取的政治家;国家军队组织高效,纪律严明,普遍装备欧洲所产最先进的现代化武器;海军配有大威力火炮,所用铁甲舰、炮艇皆从英、德两国进口,性能一流;军官至普通兵员均接受过正规训练,专业素养极高。整体而言,日本的现代化军事改革已然取得了长足发展,军队战力得到全方位增强。

时下中日两国战事胶着,这场战争背后存有一段历史渊源:自古以来,朝鲜一直是清朝的附属国。其国土毗邻日本,两国间以一道宽约70英里的海峡[13]为界。近年来,日本外贸业渐趋繁荣,国内商队频繁往来海内外,屡次穿峡越境,与朝鲜在领海问题上时有纷争。彼时的朝鲜吏治腐败、朝纲崩弛,南部诸省爆发大规模起义[14],兵锋直指首都,举国民心思变。其间,起义军与在朝西人和日本人多有冲突。加之国内正规军的倒戈,朝鲜政府一度陷入瘫痪。

眼见国内局势失控,大清驻朝公使力谏朝鲜国王[15]向清政府求援,清廷派遣一支数千人的军队赴朝平叛。日本认为,此举有违两国先前签订的《中日修好条规》[16],令日朝两国的关系雪上加霜,遂在未正式对清朝宣战的情况下,派遣一支由28艘战舰和运输船组成的战队、10000名海陆兵员、3000名后勤苦力及一应军需物资进犯朝鲜,攻城略地,直取汉城[17]。

而今,这场战争的走向尚未明朗。鉴于本书中对中日两国的发展现状、风俗民情及国防能力已有详述,读者可据此判断战争的结果。

同时,英俄两国密切关注着中日战况,随时可能介入;反观清朝境内,亦有民变发生的可能。内忧外患之下,清政府的统治已然危如累卵。中日甲午战争是否会成为改变整个东亚地区政治格局的导火索?且待时间给出最终的答案。

特拉华州威尔明顿市

1894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