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十二月十五,安徽西部安庆,大雪纷飞,冰冷刺骨。
到处都是战乱,民生凋敝,哪怕是月底要过年了,但安庆的气氛也很冷清。
城东的客栈,虽然已经开门,却没有什么客人,唯独大堂一角,有一个读书人和他书童模样的人,在一起用餐。
这读书人名叫唐平安,端起酒杯,一饮而尽,随后便叹了口气。
书童唐顺见此,便连忙安慰道:“公子,老爷未必有事的。”
老爷是指唐平安的爹,叫唐铉,睢州(今河南睢县)人。崇祯十年进士,如今在北直隶定州当知州。
而在这个时候,满清大军在阿巴泰的率领下入关,横扫京畿之地和山东,定州也在其兵锋之内。
唐平安只是一个监生,游学在外,听闻此事,连忙往家赶。
等到了这里时,又遇到了张献忠所部攻占了县城。
唐平安躲在客栈,惊惧交加又悲愤之下意外身亡,被后世同名同姓之人穿越。
新的唐平安,保留了原来唐平安的记忆。
刚才他之所以叹气,其实是为他自己从太平盛世穿越到了乱世而叹气。
不过此时,他听到书童唐顺的话之后,又是精神一振:穿越到那没得选,但是穿越以后的路却是自己能决定的,我辈男儿,红旗下成长起来的,既来此乱世,就该有所为!
以前的时候,他一直非常遗憾明末这段历史,华夏的国运,就是从这时候开始转变,世界的中心,也不再是东方!
这个天下,可以不再是朱明的天下,但是,绝对不能是满清的天下。少数人统治多数群体,必然会各种限制,缺少必要的开明,就会被世界的进步所甩下。
而落后,必然是要挨打!
不过这个身体还有一个隐患,就是原主的执念,要去救父母。他必须要先这么去做,这个身体才会真正属于他。
此时,他听到唐顺的说话,便振作精神道:“我在想法子!”
原本的唐平安,只是一介书生,往北方赶,更多的只是确认他爹娘的情况。真要说救,他拿什么去救?又不是高达!
不过此时的唐平安,却有所不同。他对这段明末的历史非常了解,只是思索间,就想出了一个大概思路。
于是,他便问唐顺道:“占领县城的义军头领叫什么名字?”
唐顺听到他的话,有点诧异:公子以前不是都说他们是反贼么?
不过他也不敢质疑,摇摇头说道:“公子,我哪知道啊,就只知道他们占了县城而已!要是……要是公子想知道的话,我……我去问问?”
显然,他是鼓足了勇气说出了这话。
唐平安听了,正要说什么时,却见门口传来脚步声,然后便见几个军汉涌进客栈。
为首那人,身材高大,二十来岁的样子,一脸英气。他在一进门之时,第一时间扫视了下大堂,略微在唐平安这桌停留了一会,便自去附近的一张桌子坐了。
客栈伙计有些畏惧,挤着笑脸迎过去。
那年轻人见了,便让身边的同伴拿出一小块碎银,对有些畏惧的伙计客气地说道:“好酒好菜尽管上,这是饭钱,不够再给!”
说完之后,手中银子便丢了过去。
那伙计有点意外,连忙接住,然后欢喜地点头哈腰地去了。
唐平安自然也有关注,见到这些军汉竟然不扰民,吃饭还先给钱,对伙计的态度也和蔼,他便心中一动。
就他所知,张献忠所部,军纪最好的,便是后世有名的李定国所部。
他记得明遗老李寄就曾经描述说:“定国兵律极严,驻师半载,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输买。定国所将半为罗倮傜佬,虽其士官极难钤束,何定国御之有法也。”
这话的意思是,少数民族的兵,连他们自己的头人都很难管束,但是,李定国就做到了。由此可见,他对军纪有多重视。
昨天这支义军攻占了县城之后,就迅速安定下来,没有出现乱象,客栈也开业。唐平安就估计,指不定攻占县城的义军就是李定国所部。
此时,他又亲眼见到这几个军汉进来客栈吃饭的场景,心中就更确定了。
明末历史上,有两个人是真正把老百姓放心里的。
其他人,包括李自成在内,虽然这时候他已经提出了均田免赋,开始约束军纪,但是他之前就是流贼,也没少祸害百姓的。之所以改了,是因为他有了图天下的野心。
至于张献忠,就更不用说了,比李自成还不如。
此时,唐平安偷偷观察着那几个军汉。看到伙计端酒菜上桌,这几个军汉始终和普通百姓一样,并没有仗势欺人,他心中就更肯定了。
稍微犹豫了一会之后,他便做出了决定。
就见唐平安给自己倒满了酒,然后端着酒杯走了过去。
他这一动,直接把唐顺看傻眼了,想叫都不敢出声。
他心中非常纳闷:公子这是要干啥?
那几个军汉也是第一时间看到唐平安走过去,不过他们并没有动,只是看向唐平安,不知道他要做什么?
就见唐平安走到他们身边之后,脸上露出佩服之色,端着酒杯对他们说道:“真的没想到诸位军纪如此严明,实乃百姓之福,小生实在佩服,愿敬酒一杯,以示钦佩之意!”
说完之后,他的杯中酒一饮而尽,然后亮了下杯底。
他的这个说话,还有喝酒爽气的行事方式,让这些军汉都露出了笑容。
为首那年轻军汉当即站了起来,端着酒杯笑着说道:“好说,走一杯!”
说完之后,他的杯中酒也是一饮而尽,同样给唐平安亮了下杯底。
唐平安见此,便带着笑容,看着这个年轻军汉问道:“小生想打听个事,不知道当问不当问?”
年轻军汉听了,示意他的同伴让开一个位置,然后用手指着说道:“来,坐下说话!”
唐平安听了,没有犹豫,当即走过去坐了。
要是一般读书人,就算口中说佩服这些军汉,但是怕也不会去和军汉坐一起。不但是怕,还会自掉身价。
因此,唐平安毫不犹豫地坐了,又让这些军汉对他的好感多了一分。
倒是唐顺看到了,反而目瞪口呆。
有军汉给唐平安倒酒,而为首军汉则问道:“你想打听什么事?能说的,我都会说的。”
唐平安听了,便看着他问道:“我想打听下,你们的头领,是不是姓李,名定国……”
刚说到这里,他忽然想起不对,便连忙补充说道:“不是,是姓张,名定国?”
直呼其名,在古代是不礼貌的事情。但是,这一般是文人墨客之间的事,对于当兵提脑袋打仗的,就没这么多讲究。不是直呼其名,就是直接叫外号。
此时,唐平安这话一说出口,其他军汉都有点意外,一起转头看向为首那年轻军汉。
这为首的年轻军汉听到唐平安的话,脸上大为震惊,立刻追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原来的姓?”
一听这话,轮到唐平安震惊了。
他有点难以置信,盯着这人看.听这说话的意思,这人就是后世鼎鼎大名的李定国,他最佩服的明末两个人之一?
一个历史名人,就这么见到了?
感觉实在难以置信,唐平安不由得确认道:“你真是李定国?”
这名军汉的脸上,一直带有震惊之色,郑重点了点头。
没错,他就是李定国。
他的李姓,很少有人知道,甚至可以说,如果他义父都忘记了的话,那在这世上,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因此,他没想到,在这客栈内,有人突然说出他原来的李姓!
此时,唐平安见他点头肯定,顿时大喜,连忙又站了起来,端起酒杯说道:“小生当下最是佩服两个人,其中之一,便是你了。有缘得见,当敬酒三杯!”
说完之后,他便一饮而尽,然后自己去拿酒壶倒酒。
其他人看着他,都很惊讶。
唐平安很快便喝完了三杯,也不知道是因为遇到了历史名人的缘故,还是因为黄酒的后劲大,他感觉热乎乎起来,便去筷子筒里取了一双筷子,直接夹菜吃了。
李定国一直看着他,看到他吃了一口菜之后,他才追问道:“你是怎么知道我原来姓氏的?”
也亏了他没有失散的亲人,否则就真认为唐平安和他失散的亲人有关系了。
唐平安听了,看向李定国,真诚地说道:“因为你会名动天下,所以我就知道了。”
李定国听得有点懵,没听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唐平安见此,便补充说道:“一个老道告诉我的,你信不信?”
大明朝的国教,是道教,朱元璋定的。但是辅佐朱棣夺取帝位的,却是道衍和尚。
等到了嘉靖朝,道士又开始风靡全国,修道修仙。
有关和尚道士的传说,是有不少的。
此时,李定国等人看着自信从容的唐平安,大都是将信将疑。
一个粗壮军汉先回过神来,带着好奇问唐平安道:“你说是佩服两个人,一个是我大哥,还有一个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