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第一策——大兴教化!
- 三国:开局就藩觉醒领主系统
- 根枫
- 2166字
- 2025-05-19 22:07:55
前往渤海郡的速度很快,刘辩一行三人快马加鞭,不过两日便也抵达了渤海郡郡治南皮。
当三人风尘仆仆的来到南皮城下时,并没有丝毫疲惫之色。
哪怕是作为文士的荀攸也是如此。
毕竟,如今的文士并非五代十国后,因为应激反应彻底重文抑武的宋元明清文人了。
现在的文人大部分都会修习剑术,出门之是多会佩剑。
且真正的郡望士族之人还会修习箭术,毕竟这可是君子六艺!
所以,三人径直往南皮城的太守府而去。
如今那里已经改为了渤海王府,荀彧、荀爽等人也都在这里暂时休息。
刘辩的这么快就能够赶到渤海郡,荀爽等人都有些诧异。
“殿下,此番可还顺利?”
荀爽看向刘辩询问,毕竟他们也不过是昨日才刚刚抵达南皮城。
张辽、高顺现在还在南皮城外寻找军营的营造地。
“自然是顺利的,以无极甄氏如今的身份和地位,他们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刘辩笑着点头,而后颇为期待的开口道,“接下来,无极甄氏将会全力支持我们。
今后治理渤海、渔阳两郡需要多少钱粮你们就尽管和我提,我会让无极甄氏送来。”
“真的?”
荀彧神色惊喜,作为未来渤海国内统管治理的人,荀彧可太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了!
将来,无极甄氏就相当于是刘辩在渤海国的内帑,而无极甄氏有多么的富有,荀彧还是听说过的!
“将来,孤必要将渤海郡与渔阳郡打造成大汉最为繁华的城市,有无极甄氏作为前期的支持,应当不难吧?”
刘辩点了点头。
“将来良性发展,定然不难!”
荀彧无比认真的开口。
冀州作为黄巾之乱的主战场,如今其实并不繁华,也远没有达到群雄讨董时大汉最富有的州。
一切,其实都是因为冀州因黄巾之乱被免了三年赋税,才能够快速发展。
而渤海郡在黄巾之乱中甚至都没怎么被波及,虽然有黄巾贼肆虐,但并没有经历多少战乱。
所以渤海郡并非百废待兴,而是享受着三年免受赋税,却底蕴还保留九成的完美根据地。
或许,后来袁绍前来渤海担任太守,而非魏郡等地,也有着一层的原因。
但现在嘛……都应该便宜我刘辩了!
“殿下,如今我们初入渤海郡与渔阳郡,该如何治理?”
荀爽开口询问刘辩,眸子之中带着好奇之色。
毕竟,如今刘辩初入渤海国,如何收买两郡百姓之心,这第一道政策将是最重要的!
“这第一道国策嘛……”
刘辩的眸子闪烁着,目光扫过荀爽等人,淡淡道:
“我欲大兴教化,让渤海郡、渔阳郡之下百姓的孩子都能够读书识字,将来成为我大汉之栋梁!”
“……”
但刘辩的话音刚刚落下后,荀爽等人就齐齐眼神疑惑和奇怪的看向刘辩。
并非是觉得刘辩大兴教化会冲击士族的利益。
而是单纯的觉得,刘辩凭什么敢推行这第一道国策的!
渤海郡与渔阳郡治下,加起来少说也有五十万万户,那小孩子算下来怎么也有几万人。
就这样的人数基础,怎么给他们推行教化?
便是强行推行,他们哪来的这么多老师?
要知道,刘辩口中大兴教化的师者负责的是启蒙,再到读书识字。
这样的师者,一个人顶了天能教导十几人。
可不是郑玄那种弟子近千,人家那都是有基础的士人和寒门作为弟子。
郑玄只需要讲学,这些人学会多少郑玄可不用管。
而刘辩需要的师者是要负责这些小孩学会的!
“若是这些孩子每人都有一本蒙学书籍,一名师者能够教导多少人?”
刘辩以后世每个班级的人数来看,要保证每个孩子都学到一些东西,差不多可能是三十人?
“哪来的书籍?”
荀爽看向刘辩,话语之中充满了无奈。
便是颍川荀氏中的藏书数量都不足以让每个荀氏子弟能学习,更何况两郡之地的幼童?
“你们别管书从何而来,给我三个月的时间,我自会将书籍足额的准备出来,你们就说需要多少师者,可否从河北之地与颍川寻到。”
刘辩摇着头,并没有过多解释。
他不是没有想过以兴修水利,大兴农业等作为在渤海国内的第一道治理之策。
但这些政策显然不够收买人心,甚至都不好推行。
而大兴教化之策,却能够将底层之民,甚至是郡望士族中的庶脉、州郡寒门之心彻底收买,还将会无比稳固。
而唯一的难题就只有书籍、师者这两道。
书籍刘辩完全能够解决,作为一名合格的专精历史类的作者,造纸术,印刷术等常用知识他可是详细钻研过的。
所以,在让无极甄氏寻来工匠后,推进造纸术,然后再以雕版印刷印刷出一本识字蒙学,一本数学蒙学,便足以实现大兴教化之策!
至于更高深的书籍,刘辩等第一批蒙学的幼童长大,已经是两三年后,那时完全能够以活字印刷印刷出各类经史典籍来用。
所以,刘辩实际上的难题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师者!
而这,便需要用到颍川荀氏和其他士族的力量了。
而对于重用士族刘辩没有丝毫心理障碍,毕竟对付士族是长久计。
如今这大兴教化,不就是准备之一?
“师者不难寻,单单是启蒙的师者有很多,以殿下您如今的名望,轻松就能够募集。
但这书籍之事……”
荀彧看向刘辩,眼神中同样带着不自信之色。
“师者没有问题,那便将大兴教化的国策推行下去,将渤海、渔阳郡内的县下辖之乡、里好好统计一番。
以八十人为一个标准,上下浮动两人,在合起来能够达到这个人数的乡里最中间位置兴建大汉学堂。
三月后便是秋收结束,正好百姓家中的孩子也能从农活中脱离出来。
到时候只要愿意的百姓,便可将家中六岁以上幼童送入大汉学堂,每一位孩子只需出一笔书本费,便可接受蒙学。
今后待经史典籍数量足够,这些幼童还能够以考校升学,从蒙学成为学习典籍的士子。
此乃我渤海国,乃至今后成事的第一策,务必好好推行,亦需让两郡百姓尽知,可明白?”
刘辩神色严肃的看向荀彧等人,他接下来四年的重心肯定是发展军事。
但农业、文学刘辩都不会有丝毫松懈,这将是他未来一统天下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