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气候变化与能源效率法律规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能源效率法律规制
- 邵道萍
- 4856字
- 2025-05-12 16:36:30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巨大挑战。它不仅对全球环境与生态问题产生广泛、深远和复杂的影响,而且影响到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健康以及生活环境和生存空间等重大问题。历史经验和理论分析都已充分证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量的温室气体是引发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控制温室气体过量排放成为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而能源效率的提高则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最具成本效益的途径。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研究能源效率的法律规制,首先必须对气候变化、能源效率法律规制及两者间的关系有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
——
目前,气候变化给人类带来严峻挑战,气候变化应对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全面认识气候变化的含义、主要原因和影响,是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前提。
(一)气候变化的含义
气候变化,科学意义上是指气候平均状态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状况的变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定义的气候变化是指气候随时间发生的任何一种变化,不论它是由自然的变异造成的,还是人类活动的结果。[1]其既可以由自然原因引起,也可以由人类活动引起。
在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和外交语境中,“气候变化”(Climate Change)与“全球变暖”(Global Warming)是同义语,特指当前全球气候系统气温整体升高、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的现象和趋势。《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把气候变化定义为除在类似时期内所观测的气候的自然变异之外,由于直接或间接的人类活动改变了地球大气的组成而造成的气候变化。[2]
本书所称的气候变化,仅限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做的界定,即由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大气组成成分的改变而引起的气候变化,不包括气候的自然变异,因为自然变异是气候系统的内在原因所导致的。
(二)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
总体而言,气候变化的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两类。前者包括气候系统内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气候变化、火山爆发、太阳风暴和太阳耀斑等;后者包括人类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砍伐森林、土地利用等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大幅度增加,温室效应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
目前,已有许多证据表明,人类活动是直接或间接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1995年,国际科技界通过证据对照研究,得出了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产生了明显影响的结论[3]。科学家们仔细考察过去100年的气候变化,一致认为气候变暖不可能主要源于自然原因,而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为生成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特别是自1970年以来,经济增长和全球贸易前所未有的发展使温室气体排放量成倍地增长。[4]人类观测到的海平面上升,也极有可能主要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温度上升,气候变暖,从而使原有海水体积增大,陆地冰川大量融化而造成。而且,这种可能性达到90%—99%。[5]
198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WMO)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成立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研究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为国际社会认识和了解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2001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指出,过去50年间我们所观察到的大多数气候变暖现象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而且,源自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和悬浮物继续以影响气候的方式改变大气。[6]
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观测到的20世纪中叶以来大部分全球平均气温的升高,很可能是由于观测到的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7]20世纪下半叶,北半球的平均气温很可能比过去500年中的任何其他50年要高,而且很可能是过去1300年中最高的。[8]而且还更为谨慎地提出:在过去30年里,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暖很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对许多物理和生物系统的变化产生了明显的影响。[9]
2013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是明显的。人类生产过程中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使其浓度逐年上升,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种可能在95%以上。[10]与之前三次评估报告所提出的可能性50%以上、66%以上和90%以上相比较而言,该报告进一步提高了“人类活动是气候变化原因”的确信程度。
2021年,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人类活动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原因,预测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继续上升;提出控制全球气候变暖需确保未来几十年内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减少,其中二氧化碳应实现净零排放。[11]并进一步指出,最近10年(2011—2020年),全球平均表面温度比1850—1900年升高1.09℃(0.95—1.20℃)。[12]除非进行快速和大规模的温室气体减排,否则较之1850—1900年的全球平均升温在未来20年可能达到或超过1.5℃,从而使《巴黎协定》1.5℃的温控目标难以实现。[13]
虽然IPCC发布的六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对气候变化原因的阐释稍有区别,但对于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有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人类活动是直接和间接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且这种“可能性”极大。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并且积极影响和不利影响并存。尽管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气候变化可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定的局部性利益,但从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来看,气候变化是人类在21世纪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指出:“气候变化所造成的自然环境或生物区系的变化,对自然和管理下的生态系统的组成、复原力或生产力、或对社会经济系统的运作、或对人类的健康和福利产生重大的有害影响。”[14]这些不利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复杂的,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气候变化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影响生物的多样性
气候变化可能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影响。气候变化会造成南北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湖泊数量和面积减少、冻土融化、中高纬度生长季节延长、海洋和陆地动植物物种地理分布朝两极和高海拔地区延伸等,从而使生态系统更加脆弱。研究显示,由于动植物物种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极大危害。如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达1.5—2.5℃,20%—30%的物种有可能会灭绝;加上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作用,生态系统将发生重大变化,对生物多样性、水和粮食供应等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15]
2.气候变化危害人类健康
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很多。包括由于气温升高导致传染病传播媒介的变化,增加了某些地区传染病流行、传播和暴发的概率;人类因酷热和严寒等极端天气事件,增加诱发疾病的危险;加剧低收入发展中国家人民的不良健康状况等。研究表明,人类与夏季高温相关的死亡人数呈急剧上升趋势。据测算,到21世纪20年代,这一数字将上升55%;到50年代,将增加一倍;到80年代,将增加两倍。[16]
3.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近年来,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的厄尔尼诺、干旱、洪水、沙尘暴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南极地区被视为地球气候的稳定器,但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2021年冬季,南极点平均气温创1957年以来最低纪录;2022年3月14日至18日,南极多个站观测到快速升温的过程(简称“3·18爆发性增温事件”),位于东南极内陆区域的Dome C站4天内增温幅度超过40℃,引发全球关注。[17]预计到2100年,与1990年相比,地球平均温度将上升1.4—5.8℃,全球平均海平面将上升0.09—0.88米,高温天气、强降水、强风、热带气旋等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也会增加。[18]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表示,在过去20年间,90%的世界灾难都是由洪水、暴风雨、高温、干旱以及其他自然灾害造成的。[19]
4.气候变化引发水资源短缺
在过去的20余年中,北冰洋海冰在减缩,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的冰量在减少,北半球春季积雪范围在缩小,几乎全球范围内的山地冰川在退缩。[20]并且,随着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许多干旱亚热带区域的可再生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将显著减少。[21]这一变化趋势将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水资源供给产生严重影响。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的升温每增加1℃,全球受水资源减少影响的人口将增加7%。[22]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指出,目前可观察到强降水的增加与旱季可用水的减少同时发生[23]。到21世纪中期,考虑到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上升,将有10亿人面临水资源短缺的问题。[24]
5.气候变化威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第一,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的增加以及土壤水分的减少可能会严重威胁这些国家的食品安全,而干旱天气的增加将会影响水源的供应。[25]这将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甚至绝收。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的小麦和玉米减产平均约为每10年1.9%和1.2%。[26]第二,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等)的生产周期缩短,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作物的品质产生不利影响。第三,气候变化有利于害虫繁殖,使农业病虫害的发生区域扩大,增加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这不仅影响农作物产量,而且对农作物和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6.气候变化将带来气候灾难,威胁国家安全
毋庸置疑,气候变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将会使海岸系统受到更多的淹没和海岸侵蚀,使低洼地区受到更多的洪水侵害。同时,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温度升高,将会带来更多的强热带风暴。一些沿海城市(如伦敦、纽约、上海等)和一些岛屿国家(如英国、斐济、马耳他、马尔代夫等),由于其生态系统相对脆弱,将会在几十年后面临成为水下城市或国家的严峻威胁[27],其居民甚至会因海平面上升、洪水、干旱等更加严酷而永远地离开家园。
总之,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而且,这种影响将持续存在,并且可能趋于恶化,甚至会带来大范围不可逆转的严重后果。因此,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必然选择。
注释
[1]参见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著:《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04页。
[2]参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气候变化新闻处代表公约临时秘书处著:《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3]参见翟勇:《应对气候变化的理性思考》,载《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
[4]参见[英]迈克尔·S.诺斯科特著:《气候伦理》,左高山、唐艳枚、龙运杰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29页。
[5]参见[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Adrian J.Bradbrook)、[美]理查德·L.奥汀格(RichardL.Ottinger)主编:《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6]参见[澳]艾德里安·J.布拉德布鲁克(Adrian J.Bradbrook)、[美]理查德·L.奥汀格(RichardL.Ottinger)主编:《能源法与可持续发展》,曹明德、邵方、王圣礼译,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7]参见IPCC,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at visited on June 1,2022).
[8]参见IPCC,CLIMATE CHANGE 2007:YNTHESIS REPORT,at visited on June 5,2022).
[9]参见IPCC,CLIMATE CHANGE 2007:SYNTHESIS REPORT,at visited on June 5,2022).
[10]参见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人类致气候变化可能性超95%》,
[11]参见IPCC,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at visited on June 1,2022).
[12]参见周天军、陈晓龙:《〈巴黎协定〉温控目标下未来碳排放空间的准确估算问题辨析》,载《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年第2期。
[13]参见IPCC,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at visited on july 1,2023).
[14]参见王曦主编:《国际环境法资料选编》,民主与建设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页。
[15]参见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2007: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载《中国气象报》2007年4月14日,第1版。
[16]参见UNDP,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2007/2008:Fighting Climate:Human Solidarity in a Divided World,New York:Palgrave Malcmillan,2007,p.71。
[17]参见丁明虎、效存德、秦大河:《2022年南极3.18爆发性增温事件及其可能原因》,载《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22年第3期。
[18]参见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著:《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2、61、58—59页。
[19]参见梁琳:《全球气候变化将带来毁灭性灾难》,载《生态经济》2016年第1期。
[20]参见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载《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7期。
[21]参见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载《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7期。
[22]参见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载《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7期。
[23]参见IPCC,CLIMATE CHANGE 2021: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at visited on June 1,2022).
[24]参见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2007:影响、适应和脆弱性》,载《中国气象报》2007年4月14日,第1版。
[25]参见陈刚著:《京都议定书与国际气候合作》,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26]参见秦大河:《气候变化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载《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第7期。
[27]参见曹明德:《气候变化的法律应对》,载《政法论坛》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