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才战略:首席人才官的人才经营、业务伙伴与后梯队时代
- 何欣
- 2366字
- 2025-05-14 15:54:11
国家级人才战略:新加坡的人才战略经验
关键词:社会培养策略;人才赶超战略;顶层保证;“引进来、走出去”;培养双基地
新加坡是非常典型的“人才建国,人才立国”的国家。在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和波图兰研究所发布的《2021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新加坡位居第二。“治大国若烹小鲜”,新加坡的人才管理实践,可以给我们的组织带来有益的横向启发。
新加坡国土狭小,资源比较匮乏,主要工业原料、生活必需品需进口,这也构成了他们国民性中共同的生存危机意识——团结协作、勤俭高效。在这样的环境下,新加坡怎样才能获得成功?他们想到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才——新加坡最好的资源应该是人才。
新加坡的人才战略,主要特征有如下几点。
第一,用社会培养管理人才,保证政府拥有一流的人才。
新加坡要发展,就要让最好的人才进政府,用优秀人才吸引优秀人才。因此,新加坡的管理人才来源很开放,管理者多半是由担任过大学教授、公司老板的人才构成,人才进来以后政府会不断考核、审计,同时引进新人才跟旧人才竞争。新加坡的政府扮演了一个“伯乐”的角色:只要你为新加坡服务,你有才干,我就选拔你。
在这一实践当中,新加坡的“社会培养策略”获得了较好的收益。首先,社会培养的人才在各个领域都已经做得很好了,如在管理大型公司、人才培养方面有较好的经验和影响力,获得了普遍认同;其次,这些人的社会名誉、经济状况较好,对防止腐败有一定意义;最后,他们认为干部必须是社会的一部分,来自民众、服务民众,因此很关注从底层打拼出来的人才。这一点类似于《韩非子·显学》中提到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在给予管理者较高收益及社会名望的同时,他们认为只用道德来约束自身是不够的,还要辅以严格的考核、审计与竞争制度。
第二,锁定关键人才,对标引进人才,形成“人才赶超战略”。
在关键人才对象上,为了促使新加坡成为亚洲先进的制造、设计、研发、教育和科技交流的中心,他们将“掌握先进技术的科技人才、工业和管理等方面的重点人才”界定为国家的关键人才。在专业分布上,新加坡引进的人才不一定要拥有博士学位,他们可以是拥有特定技能的人才,如飞机维修员等。为了引进优秀人才,他们开展了多渠道的人才引进策略。
首先是对标性引进。新加坡认为美国也是移民国家,成功的要素主要也是人才,因此仔细对标美国的人才标准。但在稳定度上,亚洲人的职业稳定度比较高,因此他们也开始注重对亚洲本土人才的引进与长线培养。
其次是开放性,打造“混编军团”。新加坡的专业人才引进面向全世界,产业研究依靠了很多的国际力量,产业升级依靠很多国际性的人才。在与这群专业人士的磨合中,新加坡管理人员的视野、专业性都得到了很大提升。
最后是打造以政府为主导的人才挖猎机构。为了进一步吸引国际人才到新加坡工作、投资和生活,新加坡经济发展局和新加坡人力部在2008年共同成立联盟——联系新加坡(Contact Singapore)。在很多国家都有它的身影,定期组织活动,猎聘人才。
在这一系列的人才引进策略中,新加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才赶超战略”。
在人才引进速度方面。新加坡认为人才完全靠地方培养,则速度往往跟不上组织发展需求,而不少人才都是不可复制的,掌握了独一无二的技术。尤其是在科学技术领域,因此人才引进一定要尽早。
在人才引进方式方面。新加坡除了个体人才引进,还经常以“整体收购”的方式,将一家公司的多个人才一起“组团收购”进来,这样知识体系就整体进来了。
在人才引进成本方面。新加坡为引进的人才提供相对优厚的生活与研究条件。毕竟引进的人才是其他国家培养出来的,实际上引进成本反而是较低的。同时,由于自身市场比较小,他们需要提供更好的条件,外部人才才会加盟。因此,在新加坡,国际人才工资远高于地方人才工资;同时,由于其税率较低,外部人才最后拿到手的薪酬通常较高。此举在激励外部人才角度具有很大优势,但同时也造成了收入分配分化严重。为此,新加坡政府所建的公共房容纳了新加坡80%的人口,从福利保障角度保障民生,基本上缓解了社会矛盾,所以当地人才并不排斥国际人才。
第三,“引进来、走出去”,推动产业升级。
新加坡政府从很早就开始注重引进人才。他们在中学里就开始寻找成绩优异的学生,给予奖学金,引进至新加坡。一方面做高潜人才的提前储备,另一方面跟本地学生竞争,强化竞争意识。
人才引进的同时,新加坡为了推动产业升级,也进行了“走出去”的策略。在医药人才方面,挑选最好的学生,送往制药厂、研究所和学校进修,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回来,为新加坡带来先进的产业经验。
第四,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打造人才培养“双基地”。
新加坡的大学有两个类型,一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大学,偏重书本理论;另一种是以技术实践为主的大学,偏重于研究应用;还有不少大学着力培养技术人才,想尽量避免低层次的理论重复研究。同时,培养导师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实践教授,类似企业中的“师带徒”机制,侧重于指导学员实践,技术能力强,而学术能力弱;另一类是研究类型的教授,类似企业中的内部讲师,以课程讲授为主。这种“双基地”“双导师”的思路,是参考了德国和日本的经验。新加坡认为教育研究一定要与工业化、产业化、城市化相配合,注重应用,才能确保投入产出。
当然,在新加坡人才战略成功的同时,其未来也面对着一系列挑战。由新加坡政府公布的《人口白皮书》中曾提出,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下降带来的挑战以及保持劳动竞争力,新加坡将继续引进外来人口,并计划在2030年将人口规模增加到690万。这一方案的最大焦点就是引进国外人才。同时,由于面积有限,要解决未来690万人的安居问题,还要面对引进人才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从人才福利保障、激励角度如何打造,这也是摆在执政者及人力资源管理团队面前的一个新挑战。
[1] 参见《元宇宙赛道以百万年薪“抢人”未来五大类人才最紧俏》,载《证券日报》2021年12月3日,第B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