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绝境中唯一的光

张妈拿走了儿子“创作”好的第一章的内容,下午的工作即将开始,她打算将这篇稿子先拿回办公室,然后自然可以明目张胆……名正言顺地当成审稿来看。

“小李啊,看什么稿子呢,看得那么投入认真?”

两点刚过,回到了办公室里的张妈,就拿起了儿子的稿子认真地阅读了起来。

“哦,没事,一个新人作者的投稿,乡土文学。”

张妈扬了扬手中的稿纸,对着跟自己打招呼的一个老大姐王姐说道。

“乡土文学?”

王姐听到这个似乎是都已经有点儿古远的名词,不由得微微地皱起了眉头。

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繁荣期后,乡土文学从90年代开始逐步进入衰微状态。

尽管90年代中期还有着一段“现实主义冲击波”的潮流,如刘行龙、关匀山等作家的作品,但总体而言,乡土文学的创作已经不再像之前那样繁荣。

特别是现在,已经是95年的后半段了,竟然还有人投这样的稿件?

她都有点儿记不得,上次接到这个分类的投稿是哪年哪月的事了。

“那一会儿你看完了也给我看看哈,好久都没看到这样的投稿了,还真是有点儿怀念……”

王姐说了两句,也就回自己的位子上去了。

张妈点了点头应付了两声,但目光却一直没有脱离手中的纸稿。

故事发生在大西北偏僻的农村,贫瘠的黄土地孕育了这里贫瘠的思想。

村民们愚昧、落后,把扶贫送来的生产设备卖了,全村大吃了两顿。

他们还把地卖给了重污染的工厂,还沾沾自喜卖了个好价钱。

把校舍的掾子木拆了,用来修村头老君庙,一年穷到头了就等着县里的救济……

如此的穷山恶水、无知愚民让人感到没有指望,主人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任教。

他只有初中文化,却有着与愚昧村民作斗争的勇气,有着资助学生的善良,有着带病上课的坚毅,有着留在村小的坚持。

可奇迹并没有发生,即使是在小说里也没有发生,他得了重病,即将死去,要这样默默无闻地死在这儿了。

“剩下的都是外村的孩子了,他们的村子距这里最近的也有十里山路,只能住校了。

在这所简陋的乡村小学里,他们一住就是一个学期。

娃们来时,除了带自己的铺盖,每人还背了一袋米或面,十多个孩子在学校的那个大灶做饭吃。

当冬夜降临时,娃们围在灶边,看着菜面糊糊在大铁锅中翻腾,灶膛里秸杆桔红色的火光映在他们脸上……

这是他一生中看到过的最温暖的画面,他会把这画面带到另一个世界的。”

“啧啧……”

李萍意外地咂了咂嘴,下意识地擦了擦有些湿润的眼角。

在因为村民们的愚昧和自己的怒其不争之余,也为这位心思纯净的老师,而默默地流下了心疼的泪水。

没想到啊,没想到!

儿子的文笔没想到竟然这么简练而犀利!

堪堪几千字,就把这样一座穷困的西北山村中的愚昧与潦倒,把一位即将油尽灯枯,却依旧还希望着能为这帮孩子最后再带去一份知识的乡村教师,那执着与敬业的形象给描写得淋漓尽致。

“可惜啊孩子,你现在写这些有点晚了啊,要是早十年,这样的文字我不走后门也能让你刊登上去的。”

她越看越是赞叹,但也越是觉得可惜。

乡土风格的时代风潮过去了,现在流行的是什么?

九十年代的文学,打破了八十年代的那种线性发展的文学走向,呈现出一种无主潮、无定向、无共名的状态。

多种文学走向并存,表达出多元的价值取向,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传统以及民间文化形态,三者之间的格局更为稳固。

(20世纪文学史中,“共名”被借用描述时代统一主题对知识分子创作的影响,如“五四”时期的“民主”“科学”等命题。)

作家的叙事立场也发生了变化,从共同的社会理想转向个人叙事,由于时代“共名”的消失,一批面对自我的作家在开拓个人心理空间方面的写作实验得以实现。

而这样一来,乡土文学这样的“共名”分类,也逐渐地走向了衰退,取而代之的更多是源于国外与港台的“流行文学”的思想冲刷下所诞生的“个人化”、“通俗化”和“商业化”的写作方式。

比如,被称为“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刘行龙的《分享艰难》,探歌的《大厂》、《大厂续篇》,何伸的《年底》等等。

热衷于描写欲望与爱情的李封的《招魂术》、《多米诺女孩》,韩懂的《为什么》,朱闻的《吃了一个苍蝇》,《我爱美元》等等。

亦或是十分注重挖掘在社会变革与转型期人们内心的孤独与痛苦的《雨天的棉花糖》、《失败的遁逃》、《斯人》等等。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卫会在99年创作的那本《上海宝贝》。

“呵呵,文笔不错,思想性也不错,似乎还考据了很多西北的风俗与社会环境,看来这孩子是下了苦工的啊!”

看着这样一篇非常令人感动与深思的文章,即便是看惯了各种投稿的张妈,也是对自己孩子的作品赞不绝口。

“其实,如果后边他的内容也都能保持这样的水准,在我们《青年作家》上刊登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但他为什么要说,这是一部科幻作品呢?”

想了半天的李萍不再去想这些事,下午的工作还繁忙着呢,至少要审20篇的稿子,有得她忙的。

“王姐,你看看吧,呵呵,我儿子张爽写的,我也是第一次发现他在写东西……”

最终,这个当妈的还是没成功抑制住自己对孩子出了点成就的炫耀之心,把稿子交给了刚才跟自己提过一嘴的王姐。

“哟?感情是你孩子写的,难怪这么积极掐着点就开始审稿了……呵呵,好,我也来看看,你儿子的大作到底如何!”

王姐调侃了一句,也就接过了稿子,但也是放到了一旁,并没有直接替换掉手中正在审核的这篇。

“行,那我也去审稿了,王姐您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