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招工
- 1979,从大集体开始
- 珍珍肉段
- 2098字
- 2025-05-12 07:24:29
八六零农场场部,这里三年前的称呼还是团部。
平日里门可罗雀的小广场,今天却是一片人山人海的景象。
从去年开始,知青们大规模返城,农场空余出大量岗位。
像郝建平一样,十八九岁不上学的职工子女,终于有机会摆脱待业青年的名号。
站在秩序井然的队伍里,郝建平不由心生感慨。
“六零后真是吃尽了时代的红利。”
后世那些小年轻哪里能想到,他们打破脑袋争抢的央企职工名额。
在这个年代,只要身体健康,家世清白就能轻松获得。
“一会儿咱们去哪个单位报名?”
“还用问吗?当然是机务办了!”
“机务办肯定人多,报不上咋整?”
“报不上就去煤矿呗!”
听着前面两个人的议论,郝建平也陷入了深思。
他们这儿虽然叫农场,但占地面积比港岛还大,发达程度更是超过绝大多数城市。
这次招工,要说最热门的,肯定是机务办。
拖拉机手,康拜因手,初始工资就比农工多两块钱,要是能评上八级,工资足足有99元。
一个月99什么概念,如果敞开供应,顿顿都能吃一碗红烧肉。
更别提身份了,机务办的职工在婚恋市场上,绝对是头号香饽饽。
其次就是煤矿和伐木这些重体力工种,虽然活儿累了点,但每月分的口粮能多好几斤。
在普遍吃不饱的年代,多一斤的粮食都无比珍贵。
“稍息,立正,齐步走!”
随着维持秩序的民兵发号施令,郝建平所在方队开始进场。
他四处打量一番,果断走向了最右侧的食品厂队伍。
这一举动,顿时引起了周围人的关注。
原因很简单,在食品厂排队的,清一色都是大姑娘,他这个178的壮小伙格外扎眼。
不过他并未在意周围人的目光,活了六十多岁,脸皮早就比牛皮还厚了。
其实选择食品厂,是有两个原因的。
一是现在的食品厂,主要工作就是炸麻花,在这儿工作不愁饿肚子。
另一个就是前世他选择了机务办,结果被他那个偏心不讲理的老爹,硬生生给搅合黄了。
重生一回,他可不想重蹈覆辙。
能拥有国企职工的身份,可就这一次机会。
从明年开始,总局就会下发文件,职工子女想入职,只有双退接班这一条路。
他爹是连队的连长,工资是普通职工三倍多,怎么可能让他接班。
等他爹到了年纪,早就没了接班的制度。
前世郝建平就没有编制,连大集体都算不上。
到了退休年龄,同龄人都领着大几千的工资,夏天去城里带带孙子,冬天去琼省度度假。
而他还得出苦大力的打工,起初还能混个饱饭。
后来农业智能化普及,他这种糟老头子,连零活都找不到。
要不是他大姐看他可怜,给他找了个农科院看大门的活计,估计早就饿死了。
重生回来,他也没什么远大理想,能混个编制,等过几年政策放开,包点地娶个媳妇生俩崽子就够了。
队伍行进的很快,轮到郝建平时,面试官扶了扶眼镜,满是困惑。
“小伙子,排错队了吧?”
郝建平笑着答道,“领导没错,我就想来咱们食品厂!”
面试官摇摇头,发出一声苦笑,“咱这儿都是女工,你赶紧换个单位。”
郝建平指着左侧乌泱泱的队伍。
“领导您看,我在其他单位也没什么优势,但在咱们厂就不一样了,我有的是力气,脏活累活交给我,您大可放心!”
他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也知道差异化竞争的意思。
炸麻花虽然是细致活,但扛豆油,扛面粉可都是体力活。
拿一份工资,干好几份活儿,哪位领导也没理由拒绝。
面试官还在纠结的时候,旁边一个妇女,接过了郝建平的报名表。
她扫了一眼后,在面试官耳边低语两句。
面试官豁然抬头,上下打量着郝建平。
“你小子是个实诚孩子,行了,回去等通知吧!”
郝建平朝着几人鞠了一躬,随后离去。
可是越往外走,他心里越发不安。
“不会认出我了吧?”
机务办因为和农业生产挂钩,成立之初的人员又有很多是转业的司机和坦克驾驶员。
他爹前世才能轻而易举的下绊子。
但食品厂的职工,全是机关家属和女知青,怎么可能光凭一张报名表,就认出自己的身份?
不过就算是再被他爹发现,也没什么好怕的。
他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郝建平是腿着回连队的,一路上跟他一样的待业青年有很多。
偶尔看到两个骑着二八大杠的,大家都会投去羡慕的目光。
不是自行车稀有,而是能骑车出来的,在家里都是得宠的孩子。
当道路两边出现大量杨树,郝建平开始加快步伐。
在八六零农场,只有他们四分场的路边是有树的。
据说是当年修路时,那位颇具浪漫主义气质的分场长种下的。
而对于郝建平他们这些孩子而言,唯一的记忆就是小时候,男孩子们会拿树上的杨喇子,去吓唬女孩。
当然事后肯定会被女孩们按在地上暴揍一顿,甚至点儿背的,回家后还得再挨一顿。
走进家门以后,他先是朝院子里瞄了眼,见到老爹的自行车不在,心中忽然咯噔一下。
顾不上疲惫,他迅速转身朝队部跑去,当看到队部门口空空荡荡,心里瞬间拔凉拔凉的。
“果然还和前世一样,老头子又去搅和了!”
队部右侧是职工食堂和大礼堂,左侧则是小学和卫生所。
当走到卫生所门口,郝建平停下了脚步。
在东北,房子与房子之间的墙,不是用砖垒的。
而是一块块将近两米长的木板,竖着钉在地上,底部和中间用两块横着的木板固定,本地话叫杖子。
郝建平此时扶着的杖子,在第五根的中间处,绑着一根白布条。
他见四下无人,急忙将白布条揣进口袋,朝着后山走去。
三队的后山,平日里根本不会有人过来。
这边有处防空洞,是十年前跟老毛子对峙时修建的,也是队里为数不多的红砖建筑。
他们小时候,这里面存了巨量的枪支弹药,而现在只剩下一排排空架子。
远远的,郝建平就瞅见一个熟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