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壮大
- 绣口一吐,便是整个盛唐
- 这人正得发邪
- 2305字
- 2025-05-22 22:54:49
贾胖子及其党羽的覆灭,在洪州城内引起了远超陆川预期的震动。
百姓们奔走相告,鞭炮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仿佛过节一般。
“明镜堂”的门槛,真正意义上被踏破了——每日里,前来申诉冤屈、寻求帮助的百姓络绎不绝,从城内到乡野,甚至邻近州县,都有人慕名而来。
小小的“明镜堂”院落,显得越发局促。
陆川不得不紧急扩招人手。
除了萧子敬、刘夫子、杜子腾这三位核心“讼师”外,他又从那些前来投奔的、略通文墨且有正义感的落魄文人中,择优录取了七八人,作为见习“讼师”或文书助理,负责初步接待、记录案情、整理卷宗等事务。
李大牙、张二瘦、赵三墩三兄弟,也正式成为了“明镜堂”的“外务执事”。
李大牙凭借其在市井中的人脉和三寸不烂之舌,负责对外联络、搜集情报、调解一些小的民间纠纷;
张二瘦心思活络,腿脚勤快,则负责“明镜堂”的后勤、采买,以及那日益重要的“明镜纸”的生产与销售;
赵三墩为人忠厚,力大无穷,则带领一帮自愿加入的市井壮士,组建了“明镜堂护卫队”,负责维护秩序,保护讼师和前来求助的百姓安全,震慑那些宵小之徒。
陆川深知,要将“明镜堂”的事业做大做强,单靠一腔热血和几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他开始着手建立一套系统化的运作流程。
他将后世律师事务所的一些管理经验,结合唐代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改良:
1.案件分类与分流:对于前来申诉的案件,先由见习讼师进行初步甄别,分为“民事”、“刑事”、“行政”(主要是针对官府不作为或乱作为)等类别。简单的邻里纠纷、田产债务等,可尝试由李大牙等人出面调解;案情复杂、证据确凿的,则交由萧子敬、刘夫子、杜子腾等核心讼师负责,撰写状纸,准备庭辩。
2.标准化文书模板:陆川根据《唐律疏议》的格式要求,结合现代法律文书的简洁明了,设计了一系列标准化的状纸、证据清单、辩护词等文书模板,大大提高了文书撰写的效率和规范性。
3.“法律援助”与“风险代理”:对于家境确实贫寒,无力支付润笔费的百姓,“明镜堂”提供免费的“法律援助”,只收取少量的纸墨成本费。而对于一些标的额较大,且有明确追索对象的案件(如被侵占的田产、货物等),则尝试推行“风险代理”——即前期不收费,待官司打赢,帮助百姓追回损失后,再按一定比例收取酬金。这一举措,既解决了贫苦百姓的后顾之忧,也为“明镜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
4.“明镜讲堂”与普法宣传:陆川还计划定期开设“明镜讲堂”,由他或萧子敬等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百姓讲解《唐律》中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条文,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同时,利用“明镜纸”的成本优势,印制一些简单的普法传单和小册子,在洪州城内外广泛散发。
这些举措,在当时的唐代社会,无疑是开创性的,也使得“明镜堂”的运作越来越规范高效,声名也越来越远播。
当然,挑战也随之而来。
首先便是案件数量的激增,让陆川和他的团队应接不暇。
许多案件年代久远,证据缺失,或是牵扯到地方豪强、宗族势力,处理起来极为棘手。
萧子敬等人虽学识渊博,但毕竟缺乏实际的庭辩经验,面对一些刁钻的对手或偏袒的官吏,往往感到力不从心。
其次,是来自官场的压力和某些势力的反扑。
贾胖子虽倒,但他在洪州经营多年的关系网并未彻底清除。
一些与贾胖子有利益勾结的官吏和小吏,对“明镜堂”恨之入骨,明里暗里设置障碍,刁难前来告状的百姓,或是对“明镜堂”递交的状纸拖延不办,甚至鸡蛋里挑骨头。
更有一些地方豪强,见贾胖子倒台,“明镜堂”势大,担心自己的不法行为也会被清算,便联合起来,一面散播谣言,污蔑“明镜堂”是“讼棍”、“包揽词讼,唯利是图”,一面则暗中收买地痞流氓,骚扰“明镜堂”和相关证人。
面对这些挑战,陆川沉着应对。
他一方面加强对团队成员的培训,将自己所知的逻辑思辨、辩论技巧、证据规则等倾囊相授,并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大胆尝试。
他还特意从安元庆那里请来了几位常年行走于丝绸之路,经验丰富的粟特商队管事,为“明镜堂”的众人讲解商业契约、债务纠纷等方面的实际案例和应对技巧。
另一方面,他则充分利用已经赢得的民心和安元庆的人脉。
对于那些故意刁难的官吏,陆川便发动舆论攻势,将其不作为或乱作为的行径公之于众,让其承受百姓的压力。
对于那些暗中使坏的豪强,他则联合安元庆,从商业上对其进行精准打击,断其财路,使其投鼠忌器。
安元庆在扳倒贾胖子一事中,也获得了不少商业利益,对陆川的才智和能量更是刮目相看,两人之间的合作也日益紧密。
他不仅为“明镜堂”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更利用其遍布江南乃至京城的商业网络,为陆川传递消息,打通关节,甚至在关键时刻,请动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人物出面斡旋。
而“明镜纸”的成功,也为陆川增添了重要的砝码。
这种物美价廉的纸张,一经推出,便深受洪州及周边地区寒门学子的欢迎。
陆川以极低的价格向他们供纸,甚至免费赠送给家境特困的学子,赢得了士林中的一片赞誉。
这些学子,未来便是大唐的储备人才,他们对“明镜堂”的好感,无疑是一笔宝贵的无形资产。
更让陆川惊喜的是,他改良的造纸工艺,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其产出的纸张质量,在经过鲁木匠和几位经验丰富的老纸工的不断调试后,竟也日益精进,甚至出现了一些可以媲美市面上中高档纸张的“精品明镜纸”。
安元庆见状,当即拍板,与陆川合股成立了“江南第一纸坊”,专门生产和销售这种改良纸张,利润共享。
陆川不仅解决了“明镜堂”的经费来源,更在无形中,开始影响和改变这个时代的文化传播介质。
期间,刘正风也传来消息。
他送往京城的密信,果然引起了御史台一位正直御史的重视。
那位御史已上奏朝廷,请求彻查洪州吏治,并举荐刘正风官复原职,主持洪州司法整顿。
虽然此事在朝中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但至少让那些在洪州与贾胖子同流合污的官吏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