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族中议事

雪压着祠堂的飞檐,冰棱在门楣上挂成锋利的帘幕,将“陈氏宗祠“的匾额割成碎片。陈方平踩着青石板进门时,鞋底的牛筋补丁刮过地面,惊起梁上积尘,落在供桌上的族谱封皮上,显露出“光绪二十三年重修“的烫金字迹。这祠堂历经百年风霜,每一块砖石都刻着祖辈的坚守,也成了村民心中不容置疑的规矩象征。

十八盏煤油灯在风中摇晃,灯烟在绘有先祖迁徙路线的壁画上投下晃动的影子,三十七道身影被切割成新旧两半——穿粗布衫的老辈人挤在火塘边,棉袄上的补丁映着跳跃的火光,那些补丁是他们亲手用旧衣片仔细缝补的,每一针都藏着对旧物的珍视;几个穿蓝布工装的年轻人靠在剥落的朱漆柱旁,衣角沾着公社机械厂的机油,他们身上带着外面世界的气息,却在祠堂里被老辈人的目光压得有些局促。

“都坐吧。“村长陈老太爷的烟袋锅敲在供桌上,震得祖先牌位上的铜铃轻响。他身后的神龛里,父亲的烈士证摆在最末位,相框边缘还沾着 1976年修渠庆功宴的酒渍。这些年,村里的日子虽不算富裕,但靠着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也能勉强糊口,所以老辈人对任何改变都充满警惕。

陈方平注意到神龛梁柱上有道新裂痕,裂缝里塞着去年的老稻穗——那是族老们用来“镇龙脉“的。他怀里的金属种子盒硌着肋骨,盒盖上的“南优 2号“在煤油灯下泛着冷光,与神龛里供奉的“云溪稻“穗标本形成刺眼对比。这对比,就像一场无声的战争,在祠堂里蔓延。

“今日议两件事。“陈老太爷的目光扫过陈方平,浑浊的眼珠里翻涌着警惕的暗流,“头一件,腊月二十三祭灶,按老规矩,外姓媳妇不得参与...这第二件,便是关于村里水田的耕种,如今世道不同,有些事也得慎重考量。“老村长的烟袋锅在掌心摩挲,铜烟嘴被磨得发亮的纹路里,藏着几十年积攒的忧虑。

待陈老太爷话语落下,陈方平立刻从褪色的中山装内袋摸出县农科所开的介绍信,信纸边缘还带着长途跋涉的折痕:“村长,我想说说第二件事。农科所的张技术员说,'南优 2号'适合丘陵地带种植,咱们村的坡地正...“

“住口!“账房先生的算盘拍在供桌上,算珠蹦起又落下,噼里啪啦的声响震得供品都跟着颤动,“祠堂议事,哪有小辈插话的道理?云溪稻养活了陈家十八代人,你倒好,拿几张印着公章的纸就要改换祖宗家业?“他的山羊胡气得直颤,算盘珠还在噼里啪啦弹跳,像在为他的愤怒伴奏。

火塘里的炭块“噼啪“炸开,火星溅在陈方平脚边的草席上。他看见草席边缘绣着的稻穗图案,正是云溪村传承百年的图腾,却在火光中扭曲成他口袋里种子盒的轮廓。

“让孩子说。“王大爷突然用旱烟杆戳了戳地面,烟锅里的灰烬簌簌落在火塘边,“去年他用土法子让菜园增产,咱不能装瞎子。新种子说不定真是老天爷赏的活路。“

“活路?“坐在火塘最里侧的陈二婶突然开口,布满裂口的手指紧紧攥着褪色的围裙,“我男人就是五八年信了'高产卫星',最后...“她的声音戛然而止,喉咙里发出压抑的呜咽,火塘的光映着她眼角的老泪,在皱纹里蜿蜒成溪。

几个年轻村民低声附和,火塘的热气里,陈方平听见有人嘀咕“公社张技术员也说新种子好“。他翻开父亲的修渠日志,泛黄纸页上的灌溉图旁,新夹着县农科所的《水稻品种对比表》,墨迹还带着潮气:“村长,这是邻县红星公社的试种记录,'南优 2号'在同样土质的田里,亩产比老种子多三百斤。“他指着表格上的根系图,“根须深三寸,能吸地下水,咱们年年春旱的坡地,正好合适。“

陈老太爷的烟袋悬在半空,浑浊的眼睛盯着表格上的红印章:“公社的章就管用?1958年的高产卫星,还不是饿死人?“他转向神龛,布满老年斑的手轻轻抚过供奉的云溪稻标本,“咱陈族在云溪种了三百年'云溪稻',哪年不是靠它度灾?光绪三年大旱,要不是云溪稻耐旱,陈家早断了香火!“

“可现在和五八年不一样!“陈方平急得声音发颤,金属种子盒在掌心捂出了汗,“农科所的技术员说,新种子是杂交培育的,经过科学改良...“

“科学?“账房先生冷笑一声,算盘珠拨得哗哗响,“族谱明载:'田土有灵,唯旧种可安',老祖宗传了几百年的规矩,抵不过你几句'科学'?万一新种子长到抽穗时遭了灾,全村人喝西北风?“他的话引发一片附和声,老辈人纷纷点头,火塘的光把他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堵密不透风的墙。

陈方平突然举起玻璃瓶,煤油灯光穿过清水,在族谱上投下晃动的绿影:“村长,这是泡了三天的新种子,已经露白了。老种子泡了七天还没动静,您看!“玻璃瓶底的嫩芽只有半毫米,却像把小刀,划开了祠堂里凝滞的空气。

“就算发芽又怎样?“账房先生跳起来,算盘珠子撒了一地,“前院老李家去年试种洋白菜,苗长得欢实,结果一场虫灾全毁了!这风险谁担?“

“我担。“陈方平挺直腰板,胸膛里的心脏撞得肋骨生疼,“若试种失败,我把烈士证交还公社,给列祖列宗跪祠堂三年。我爹修渠时没怕过担责任,我也不怕!“他的声音在祠堂里回荡,震得梁上的麻雀惊飞。

火塘的光映在陈老太爷脸上,老人的皱纹里游动着明暗不定的阴影。他沉默良久,烟袋锅里的旱烟早已熄灭:“划出村西头的三亩坡地,腊月二十三前播完种。但若春分前苗死了...“他的声音突然哽咽,苍老的手指抚过神龛里的烈士证,“你爹当年修渠,是拿命换来的水。这新种子,可别...“

风雪在祠堂外呼啸,火塘的热气却渐渐回暖。陈方平看见年轻村民们眼中闪烁的希望,看见老辈人脸上松动的皱纹,看见秀芳悄悄把竹篮里的番茄苗往火塘边挪了挪。这场在祠堂里的议事,不仅仅是决定几亩地的种子,更是在为云溪村的未来,播下第一粒敢于改变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