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世家少年,崭露头角

第一节 少年奇才

建安元年,春寒料峭,寒意犹如一层薄霜,紧紧笼罩着河内郡温县的司马庄园。庄园内,一片寂静,唯有风声偶尔拂过,吹动着枝头尚未完全舒展的嫩芽。司马家的祠堂,庄重而肃穆,高大的梁柱矗立,散发着岁月沉淀的气息。祠堂内,烛火在供桌上轻轻摇曳,昏黄的光线映照着先祖牌位上那一个个熠熠生辉的金字,仿佛在诉说着家族往昔的荣耀。

十二岁的司马懿,身着一袭素色长袍,笔直地跪在祠堂冰冷的青砖上。他的脊背挺得笔直,仿佛那戒尺的抽打无法让他屈服分毫。父亲司马防,身着一袭深色官袍,面容冷峻,眼神中透露出威严与愤怒。手中的戒尺,在空中划过一道凌厉的弧线,重重地落在司马懿的脊背上,发出清脆的声响。然而,这戒尺的抽打,却惊不起少年眼中半点波澜,他的双眸深邃而平静,仿佛隐藏着无尽的思量。

“竖子可知错?”司马防的声音,裹挟着满腔的怒气,在祠堂的梁柱间回荡,震得人耳鼓生疼。司马懿垂首,目光落在地面,只见石缝里钻出的青苔,正倔强地向着光生长。那一抹绿意,在这冰冷而灰暗的祠堂内,显得格外醒目。司马懿望着青苔,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涟漪,他想,这青苔如同自己一般,在艰难的环境中,依然努力地生长,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丝光明。

他攥紧的掌心,早已沁出了冷汗,指甲深深地陷入掌心,留下一道道浅浅的痕迹。然而,他却听见自己平静的声音,在祠堂内缓缓响起:“父亲教导孩儿忠孝为本,然今日朝堂之上,董承密谋杀曹……”他的话语,不卑不亢,一字一句,仿佛有着千钧的力量。

司马防听到儿子的话,脸色瞬间变得铁青,眼中的怒火燃烧得更加旺盛。他猛地举起戒尺,再次狠狠地抽了下去。戒尺破空的声音,在这寂静的祠堂内显得格外刺耳。然而,就在这时,窗外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马蹄声由远及近,打破了祠堂内紧张压抑的氛围。

老管家,头发花白,面容憔悴,此刻正跌跌撞撞地闯了进来。他的衣衫有些凌乱,额头上满是汗珠,神色慌张。“老爷,杨太守的车驾已到庄外!”老管家的声音,带着一丝喘息,在祠堂内回荡。司马防听到这句话,脸色骤变,原本高举着戒尺的手,也停在了半空中。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慌乱,随后迅速将戒尺放下,顾不得训斥儿子,匆匆整衣,向着庄外迎了出去。

司马懿望着父亲离去的背影,缓缓起身。他的动作有些迟缓,脊背上的疼痛让他微微皱了皱眉头。他走到雕花窗棂前,透过那精致的窗格,向外望去。只见南阳太守杨俊的朱漆马车,停在了青石阶前。马车装饰华丽,朱漆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车辕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彰显着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杨俊,身材高大,面容英俊,眼神中透着睿智与沉稳。他身着一袭华丽的官袍,腰间系着一条玉带,上面镶嵌着珍贵的宝石。他从马车上缓缓下来,动作优雅而从容。他的目光,在司马庄园的建筑上扫视着,最后落在了祠堂的方向。

司马懿望着杨俊,心中涌起一股好奇。他知道,杨俊是一位以识人著称的太守,在朝堂上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他不禁在想,这位杨太守,此次前来,究竟所为何事?他的出现,又会给自己和家族带来怎样的影响?

此时,祠堂内的烛火,依然在摇曳着。先祖牌位上的金字,在昏黄的光线中,若隐若现。司马懿转过身,再次望向那些牌位,心中默默念道:“先祖在上,孙儿定当不辱使命,在这乱世之中,为家族闯出一片天地。”他的眼神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道路。

杨俊在庄外稍作停留,便在司马防的陪同下,向着祠堂走来。他们的脚步声,在青石路上回荡,越来越近。司马懿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会面。他知道,自己的命运,或许将在这一刻,发生重大的改变。

当杨俊踏入祠堂的那一刻,他的目光,便落在了司马懿的身上。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后露出了一丝微笑。“此子何人?”杨俊开口问道,声音温和而富有磁性。司马防连忙上前,恭敬地回答道:“犬子仲达,顽劣不堪,让太守见笑了。”

杨俊却摆了摆手,目光依然停留在司马懿的身上。他缓缓走到司马懿的面前,上下打量着他。司马懿迎着杨俊的目光,不卑不亢。杨俊的眼神中,透露出欣赏与好奇。“你这孩子,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凡之气,将来必成大器。”杨俊微笑着说道。

司马懿微微躬身,说道:“太守过奖了,晚辈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少年,还望太守多多指教。”杨俊听了,哈哈大笑起来。“好,好,有如此谦逊的态度,日后定能有所作为。”他转头望向司马防,说道:“司马兄,你这儿子,可是一块璞玉啊,好好雕琢,将来必能为家族争光。”

司马防听了,心中既欣慰又有些担忧。欣慰的是,儿子得到了杨俊的赏识;担忧的是,司马懿性格倔强,不知日后在这乱世之中,能否顺利前行。他微微叹了口气,说道:“犬子生性顽劣,还望太守多加教导。”

杨俊点了点头,说道:“今日前来,一是拜访司马兄,二是听闻司马兄家中有一少年,聪慧过人,特来一见。如今看来,果然名不虚传。”他又转向司马懿,说道:“孩子,你可知当今乱世,最重要的是什么?”

司马懿沉思片刻,说道:“晚辈以为,当今乱世,最重要的是忠义与智慧。唯有秉持忠义之心,才能在这乱世之中坚守正道;唯有拥有智慧,才能在这乱世之中生存发展。”杨俊听了,眼中露出赞赏的神色。“说得好,说得好啊!小小年纪,竟有如此见解,实在难得。”

此时,祠堂内的气氛,已不再像之前那般紧张压抑。杨俊的到来,仿佛带来了一股春风,吹散了祠堂内的阴霾。司马懿与杨俊交谈着,不知不觉中,他发现自己对这位杨太守,竟有一种莫名的好感。他觉得,杨俊不仅有着非凡的见识,而且为人和善,没有一点架子。

然而,司马懿也知道,在这乱世之中,人心难测。杨俊的出现,虽然看似是一个机遇,但其中也隐藏着诸多的变数。他必须谨慎行事,不能因为一时的冲动,而给自己和家族带来灾祸。

谈话间,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夕阳的余晖,透过雕花窗棂,洒在祠堂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杨俊起身告辞,司马防亲自送他到庄外。司马懿站在祠堂门口,望着杨俊离去的背影,心中思绪万千。

“仲达,”司马防回到祠堂,看着儿子,说道:“杨太守对你赞赏有加,这是你的机遇,但也是你的挑战。日后行事,切不可再如此鲁莽,要懂得审时度势。”司马懿点了点头,说道:“父亲放心,孩儿明白。”

司马防叹了口气,说道:“今日之事,就暂且放下吧。你也累了,回去休息吧。”司马懿应了一声,转身离开了祠堂。他的脚步有些沉重,脊背上的疼痛依然隐隐作痛。但他的心中,却燃起了一股斗志。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将从此刻开始,发生重大的改变。

回到自己的房间,司马懿躺在床上,望着天花板,久久无法入眠。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杨俊的身影,以及他所说的那些话。他知道,自己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努力提升自己,为家族的未来,闯出一片天地。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大地上。夜,静得有些可怕。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打破了夜的寂静。司马懿在这寂静的夜晚中,思绪飘飞,仿佛已经看到了自己未来的道路。那是一条充满荆棘与挑战的道路,但他却毫不畏惧。因为他知道,在这乱世之中,唯有勇敢前行,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为家族争光。

第二节 惊鸿一瞥

春日的晨曦宛如一层薄纱,轻柔地铺洒在司马庄园的青石路面上。杨俊稳稳地掀开车帘,正欲迈出脚,不经意间,目光扫向前方。只见祠堂那扇厚重的木门缓缓晃动,一位身着青衫素服的少年从中迈出,腰间的玉佩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撞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仿若在演奏一曲独有的乐章。

那少年正是司马懿。他沐浴在晨光之中,发丝在微风里轻轻拂动。杨俊的视线刚触及司马懿,整个人便猛地一震。眼前的少年眉骨高耸,恰似刀削斧劈般硬朗,眼尾微微上挑,自带着一股凌厉的锋芒,仿佛能穿透世间的一切迷雾。在杨俊多年阅人的经验里,这般独特的骨相,堪称百年难遇,分明就是辅佐君王成就霸业的绝佳人才。

“此子何人?”杨俊下意识地停下脚步,开口问道,声音里满是抑制不住的惊讶与好奇。

司马防赶忙上前,神色间既有对儿子的无奈,又带着几分恭敬,忙不迭地说道:“犬子仲达,顽劣不堪,让太守见笑了……”然而,他的话还未讲完,杨俊已然大步向前,径直走到司马懿面前,一把执起少年的手,开始细细端详起来。

司马懿心中一紧,他感受到杨俊那有力的手掌传来的温度,却并未慌乱。他抬眸望向杨俊,目光坦然。在杨俊的注视下,他察觉到自己腕骨处的青筋因紧张而微微凸起,皮肤之下,仿佛真有一条不羁的龙魂在蛰伏,随时准备腾空而起。

杨俊的眼神愈发炽热,仿佛发现了稀世珍宝。他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试探:“君可知相术?”这一问,让站在一旁的司马防吓得冷汗瞬间湿透了后背。相术在当时虽颇为流行,但在如此场合突兀地提及,又问向一个年少的孩子,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且隐隐透着几分危险。

司马懿心中也闪过一丝诧异,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坦然迎视着杨俊的目光,语气平稳地说道:“略知皮毛。”

杨俊听闻,顿时抚掌大笑起来,那爽朗的笑声在庄园内回荡:“好!那你看我面相如何?”他的眼神里满是期待,似乎迫不及待想听听这个少年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司马懿微微低下头,佯装沉思片刻,实则脑海中飞速运转。他在心中默默回忆着平日里钻研相术的知识,同时快速打量着眼前的杨俊。只见杨俊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从面相上看,本应是福泽深厚、仕途顺遂之人。然而,再仔细瞧去,他印堂之处却隐隐有一丝青气若隐若现。司马懿心中一凛,他知道,这青气在相术里并非吉兆,往往预示着灾祸或困境。

但此时,司马懿心中也在纠结,是如实相告,还是委婉提及。如实说,怕触怒杨俊;委婉说,又怕杨俊觉得自己敷衍。犹豫了一瞬,他还是决定坦诚而言,只是在措辞上稍加斟酌:“太守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此乃大富大贵之相,日后必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图。然而,太守印堂隐现青气,近期怕是要多加留意,或有小人作祟,诸事还需谨慎为妙。”

司马懿话音刚落,杨俊先是一愣,随后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极为复杂。司马防在一旁听得心惊胆战,大气都不敢出,生怕杨俊会因司马懿的这番话而发怒。然而,谁也没想到,杨俊突然伸出双臂,将司马懿紧紧揽入怀中。这一举动太过突然,吓得司马防差点魂飞魄散,他瞪大了眼睛,不知所措地站在原地。

司马懿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拥抱弄得有些懵,他身体微微僵硬,能清晰地感受到杨俊有力的臂膀。在这一瞬间,他嗅到了杨俊身上浓郁的檀香味,那香味醇厚而悠长,仿佛带着一股神秘的力量。

杨俊紧紧抱着司马懿,仰头长笑起来:“此非常之人也!”他的笑声震得檐下栖息的群鸟纷纷振翅高飞,扑棱棱的翅膀声在庄园上空响起。

在杨俊的怀中,司马懿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一方面,他因杨俊这突如其来的举动而感到惊讶和紧张;另一方面,他又隐隐意识到,这个拥抱或许意味着自己的命运即将发生重大转折。这是他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命运的重量,就像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将他从原本平静的生活轨道上轻轻一推,推向一个充满未知与挑战的全新方向。

杨俊松开司马懿后,双手扶着少年的肩膀,目光炯炯地看着他,眼神里满是欣赏与期许:“孩子,你这一番话,让我看到了你的聪慧与坦诚。在这乱世之中,这般品质尤为难得。”

司马懿微微躬身,恭敬地说道:“太守谬赞了,晚辈不过是据实而言,还望太守莫要怪罪。”

杨俊再次大笑起来:“怪罪?我欢喜还来不及!今日能得见你这样的少年才俊,实乃一大幸事。”他转头看向司马防,感慨道:“司马兄,你养了一个好儿子啊,此子将来的成就,怕是不可限量。”

司马防心中满是欣慰,同时也多了几分担忧。欣慰的是儿子得到了杨俊这样一位有影响力的人物的赏识;担忧的是,司马懿年纪尚小,过早地被卷入这些复杂的人际与局势之中,不知能否应对自如。他微微叹了口气,说道:“犬子虽有些小聪明,但性子倔强,还望太守日后多多教导。”

杨俊点头应允:“那是自然。仲达这孩子,我越看越喜欢。日后若有机会,定要让他多历练历练。”

此时,春日的阳光愈发耀眼,洒在三人身上,勾勒出一道道金色的轮廓。司马懿望着眼前的杨俊,心中暗暗下定决心,既然命运的齿轮已经开始转动,那他便要紧紧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努力提升自己,为家族争光,在这乱世之中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而这一次与杨俊的相遇,就如同命运之门开启的一道缝隙,透过这缝隙,他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充满无限可能的世界,正等待着他去探索。

第三节 动荡乱世

建安六年(201年),大汉的山河在动荡中飘摇,这一年的冬夜,严寒仿若拥有实质的力量,将时间冻结,显得格外漫长。河内郡温县的司马庄园,屹立于呼啸的北风之中,高大厚实的围墙在夜色里影影绰绰,好似一头蛰伏在黑暗深处的巨兽,周身散发着冷峻的气息。庄园内,司马懿的房间被一片昏黄光晕笼罩。那微弱的烛光,在凛冽寒风透过窗棂的肆虐下,如风雨中的残叶,摇摇欲坠,豆大的火苗忽闪忽灭,仿佛随时都会被铺天盖地的黑暗彻底吞噬。司马懿躺在榻上,双眼凝视着帐顶,思绪却飘回到七日前那个看似平常的午后。当时,他正与兄长司马朗在书房内,于那方木质棋盘上推演兵法。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下斑驳的光影,棋盘上的棋子在日光的映照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就在二人沉浸于兵法的较量时,老管家神色匆匆地走进来,手中捧着一封用朱漆密封的信函。

司马朗接过信函,刚一拆封,脸上的神色瞬间凝固。司马懿察觉到兄长的异样,抬眸望去,只见司马朗的手在《孙子兵法》竹简上微微颤抖,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仲达,曹操的征辟令,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司马懿听闻,微微挑眉,目光从棋盘上缓缓移开。他伸出手,将一枚棋子轻轻落在楚河汉界之处,发出清脆的声响,仿若在这寂静的书房内奏响了一记不和谐的音符。他抬眼望向窗外,此时正值冬日,窗外的竹林在寒风中摇曳,月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将竹影投在窗纸上,那形状扭曲,恰似张牙舞爪的巨兽。

“兄长可知,”司马懿的声音低沉而平静,仿若一潭深不见底的湖水,“当年荀彧弃袁绍投曹操时,兖州正闹蝗灾。”他微微顿了顿,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深思,“如今汉室虽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表面看似风光无限,实则四面皆敌。袁绍雄踞北方,势力庞大;江东孙权,据有天险,根基稳固;还有那刘备,虽暂居他人篱下,却素有大志。曹操身处这般复杂局势,前途未卜。此时贸然投身,如涉险滩,稍有不慎,便可能万劫不复。”

司马朗听了弟弟的话,眉头紧锁,他深知司马懿所言句句在理。可曹操如今势力如日中天,拒绝征辟,又谈何容易。他长叹一声,说道:“话虽如此,可曹操权势滔天,若拒绝,恐遭其忌恨,家族亦会陷入危机。”

司马懿沉默不语,他的目光再次落在棋盘上,棋子交错,恰似如今复杂的天下局势。他心中清楚,这是关乎家族命运的重大抉择,稍有差错,便可能让司马家万劫不复。但他更明白,在这乱世之中,唯有保持清醒的头脑,谨慎行事,才能在夹缝中求得生存。

夜愈发深沉,寒风愈发凛冽,呼啸着拍打着窗棂,发出阵阵凄厉的声响。司马懿躺在床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曹操的征辟令,那朱漆封印仿佛化作一只狰狞的兽眼,正紧紧盯着他,让他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就在他思绪万千之时,屋顶突然传来一阵细微的瓦片碎裂声。那声音虽轻,却在这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刺耳,仿若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司马懿的心间。他瞬间从榻上翻身而起,凭借着敏捷的身手,迅速躲进床底的暗格之中。

暗格狭小而黑暗,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司马懿蜷缩在其中,心脏剧烈跳动,仿佛要冲破胸膛。他屏住呼吸,耳朵紧紧贴着暗格的木板,努力捕捉着外面的动静。门缝里透进的月光,在黑暗中勾勒出一道狭长的光影,仿若一条通往未知的通道。

很快,他便听到了脚步声。那脚步声沉稳而缓慢,每一步都像是踏在他的心头。一袭黑衣的刺客手持利刃,悄然闯入房间。刺客的身影在月光下显得格外阴森,剑锋映着月光,闪烁着冰冷的寒光,直直指向床帷。

司马懿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的右手悄然握住藏在袖中的短匕。短匕的刀柄被他的汗水浸湿,寒意透过掌心传遍全身。刺客的脚步声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回响,每一步都让司马懿的神经愈发紧绷。突然,脚步声停在了暗格上方。

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司马懿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声,以及刺客轻微的呼吸声。刺客的剑尖缓缓下移,离他的咽喉越来越近,仅有三寸之遥。司马懿的双眼死死盯着那剑尖,心中涌起一股绝望,但同时,他的脑海中也在飞速思索着应对之策。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窗外突然传来更夫悠长的梆子声:“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那声音仿若一道曙光,划破了黑暗的夜空。刺客身形一顿,似乎在犹豫。紧接着,他猛地转身,破窗而出,消失在了夜色之中。

司马懿从暗格里爬出,望着满地狼藉,心中的紧张与恐惧如潮水般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阵强烈的愤怒。他握紧拳头,指甲深深嵌入掌心。他知道,这刺客定是曹操派来试探他的,若自己表现出丝毫投靠之意,恐怕早已性命不保;而拒绝征辟,也必将招来曹操的记恨。

忽然,一阵剧烈的咳嗽毫无征兆地袭来,好似有一双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了司马懿的咽喉。他浑身一颤,再也忍不住,猛地弯下腰去,双手下意识地捂住嘴,试图压抑这扰人的声响。那咳嗽声却好似脱缰的野马,在这寂静如死的房间里肆意回荡,一声紧似一声,仿佛是他心底那不甘与无奈的呐喊,声声泣血。

片刻后,司马懿缓缓松开手,嘴角溢出的鲜血,如同一朵妖冶的红梅,悄然绽放,迅速染红了他那身素雅的青衫。在清冷的月光映照下,这抹殷红显得格外刺眼,仿若在无情地宣告着他此刻的落魄。他咬紧牙关,强忍着浑身的酸痛,艰难地直起佝偻的身子。紧接着,脖颈微微发力,缓缓抬起那仿佛承载千钧重担的头颅。目光仿若实质,穿透那精美的雕花窗棂,径直望向窗外那轮高悬于墨色苍穹的冷月。月光恰似清冷的流水,毫无保留地洒落在他毫无血色的面庞上,清晰地映出他眼底那如熊熊烈火般燃烧的恨意。

曹操,你如今权势滔天,朝堂上下皆在你的掌控之中,行事肆意,一手遮天。可我司马懿,生于簪缨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心怀壮志,绝非任人宰割的柔弱羔羊。今日你无端强加于我的这等奇耻大辱,我必铭刻于心,犹如刀刻斧凿。待来日时机成熟,定要让你千百倍偿还,让你也尝尝这被人欺辱的滋味!窗外的北风仿若不羁的猛兽,依旧在天地间呼啸奔腾,那尖锐的呼啸声,仿佛是在为这个少年坚定的誓言而高声喝彩。

司马懿心中明白,从曹操此番羞辱他的这一刻起,自己已如一叶孤舟,彻底卷入了这波谲云诡的乱世漩涡之中。未来的道路,必将布满荆棘,处处潜藏着未知的挑战。但他心中毫无惧意,因为他的胸膛中,炽热地怀揣着家族的荣耀与使命。他深知,自己要用过人的智慧与无畏的勇气,披荆斩棘,在这乱世之中,闯出一片广袤无垠、专属于司马家的天地。

第四节 七载蛰伏

建安九年,时序已至初冬,自司马懿称病拒曹,悄然度过了三个春秋。凛冽寒风席卷而来,仿若要将世间一切生机吞噬,司马府的花厅亦被这肃杀寒意重重笼罩。墙角处,几株曾经绽放得绚烂的菊花,如今已全然枯败,残叶在风中瑟瑟发抖,发出细微的“簌簌”声,似在低诉着命运的无常。

此时,花厅中茶香袅袅升腾,一位身着玄色长袍的中年男子,正端坐在主位上。此人正是曹操帐下举足轻重的谋士崔琰,其目光如炬,透过那氤氲的茶香,不动声色地打量着眼前的少年。司马懿蜷缩在软榻之上,形容枯槁,面色苍白如纸。他的头发凌乱地散落在额前,眼眶深陷,唯有那一双眼睛,依旧闪烁着深邃而锐利的光芒。自三年前那场“重病”起,他便深居简出,极少踏出房门一步。如今,他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头那本《韩非子》,书册的边角已经微微卷起,可见翻阅次数之多。

“令兄常道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崔琰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稳重,他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司马懿,“如今看来……”话语未尽,却隐隐透着一丝怀疑与审视。

司马懿微微抬眸,望向窗外。窗外的梧桐叶在寒风中沙沙作响,似在低语着什么。他沉默片刻,忽然开口,声音微弱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力量:“崔公可知,当年乐毅破齐七十余城,为何功亏一篑?”

崔琰闻言,瞳孔微微一缩。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他沉思片刻,缓缓答道:“燕国朝堂掣肘。”

“非也。”司马懿剧烈咳嗽起来,身体因咳嗽而剧烈颤抖。他用手帕捂住嘴,许久才平息下来。待喘息稍定,他继续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沙哑,“乐毅太过仁厚。若换作白起,定教齐国片甲不留。”说到此处,他忽然剧烈喘息,苍白的脸上泛起病态的潮红,仿佛耗尽了全身的力气,“可惜……可惜我这病体,怕是再无机会……”

崔琰静静地看着他,心中暗自思忖。眼前这个少年,虽病容憔悴,但言辞之间,却透着一股非凡的见解与气度。他所提及的乐毅与白起,一个以仁义著称,一个以杀伐果决闻名,司马懿对二人的评价,实则是在影射当下的局势。曹操如今虽势力强大,但行事过于刚猛,四处树敌,与当年白起的风格有几分相似;而若想成就大业,或许也需要乐毅那般怀柔之策。

崔琰心中对司马懿多了几分好奇与赞赏,他放下茶盏,说道:“听闻你自幼聪慧,饱读诗书,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只是这病……”

司马懿微微苦笑,说道:“这病说来也怪,寻了无数名医,皆束手无策。如今我这副模样,怕是要辜负兄长的期望,也让崔公见笑了。”

崔琰摇了摇头,说道:“你不必妄自菲薄。以你的才学,即便身有疾病,若能为曹丞相效力,必能有所作为。”

司马懿心中一动,他知道,崔琰这是在试探他。曹操虽对他拒不出仕之事耿耿于怀,但也并未完全放弃招揽。如今崔琰前来,便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司马懿深知,此时还不是出山的时候。曹操势力虽强,但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强敌环伺,局势依旧动荡不安。他需要继续蛰伏,等待一个真正的时机。

想到此处,司马懿又是一阵剧烈咳嗽,他用手帕捂住嘴,指尖微微颤抖。待咳嗽稍停,他虚弱地说道:“崔公的好意,仲达心领了。只是我这病体,实在无法胜任。如今只盼能养好身体,再为家族、为天下出一份力。”

崔琰见他如此坚决,也不好再勉强。他起身告辞,在二门处遇见了司马朗。司马朗一脸焦急,忙问道:“崔公,我弟弟的病情如何?”

崔琰看着眼前这位忧心忡忡的兄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令弟的病,老夫也无能为力。不过,令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他虽身患重病,但心智非凡,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大业。”

司马朗听了,心中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弟弟得到了崔琰这样的名士认可,担忧的是司马懿的病情依旧不见好转。他望着弟弟房中的灯火,叹了口气,说道:“但愿如此。只是他这病,我实在放心不下。”

崔琰又安慰了几句,便告辞离去。司马朗望着崔琰远去的背影,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弟弟此番装病拒曹,虽暂时躲过了一劫,但也将自己置于了一个极为危险的境地。曹操生性多疑,若日后得知司马懿是装病,必定不会善罢甘休。

而此时,司马懿独坐于幽谧房中,烛火摇曳,映照着他那深邃而沉静的面庞。他修长的手指缓缓放下手中已然被摩挲得略有痕迹的《韩非子》,目光透过雕花木窗,凝望着夜空中那轮高悬的清冷明月,月光如水,洒落在屋内,仿佛为一切都蒙上了一层银纱。

这漫长的三年蛰伏时光,如荆棘缠身,艰苦异常。每日,他都需在谨小慎微中度过,时刻警惕着外界的风吹草动,以防被政敌抓住把柄。但他也并非一无所获,在这看似沉寂的岁月里,他宛如一只隐匿于黑暗中的猎豹,暗中敏锐地观察着各方势力的动向。朝堂之上,曹爽集团的日渐膨胀,与皇室宗亲之间微妙的权力博弈,他皆尽收眼底;民间江湖,那些心怀壮志的侠义之士、智谋之士的传闻,他也悉心留意。

与此同时,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眼光与非凡的交际手腕,悄然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或于山林间与贤才把酒言欢,共商天下大势;或在市井茶馆中,与奇能异士低声交谈,探讨谋略计策。这些朋友,有的来自朝堂底层,熟知官场运作的种种细节;有的来自民间,拥有丰富的阅历与独特的见识。他们宛如一颗颗散落的棋子,被司马懿巧妙地纳入棋局之中,为日后的崛起默默积蓄着磅礴力量。

他深知,在这风云变幻、弱肉强食的乱世之中,冲动与鲁莽只会如飞蛾扑火,唯有隐忍待机,如深埋于地下的种子,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破土而出,方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接下来的日子里,司马懿依旧深居简出,对外宣称病情未愈。他每日除了研读经史子集,便是与一些密友书信往来,探讨天下局势。他的身体看似愈发虚弱,但他的眼神却愈发坚定。他知道,那一天迟早会到来,他要在这漫长的蛰伏中,磨砺自己的心智,提升自己的能力,等待那个足以改变他命运、改变天下格局的时机。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过去了四年。这四年间,天下局势风云变幻。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破袁绍,势力愈发壮大;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逐渐站稳脚跟;江东的孙权,也在周瑜等一干能臣武将的辅佐下,稳固了自己的统治。而司马懿,依旧在司马府中蛰伏着,等待着那个属于他的机会。

终于,在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爆发。这场战役,改变了天下的格局,也为司马懿的出山,拉开了序幕……

第五节 暗涌无声

建安十三年(208年)春,暖煦的阳光穿透稀薄云层,洋洋洒洒地倾洒在广袤大地上,却难以驱散长江沿岸那丝丝缕缕、仿若顽疾般的寒意。彼时,长江正值水势渐涨之际,浑浊江水如一条挣脱束缚的黄龙,裹挟着大量泥沙,以磅礴之势滚滚东流,每一朵翻涌的浪花,都似在低吟岁月的沧桑变迁。岸边连绵不绝的芦苇荡,在微风轻抚下,似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拨动的琴弦,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交织成一首低沉且略带哀伤的乐章,为这风云变幻的时代奏响一曲独特的前奏。司马懿身着一袭深色长袍,外裹狐裘,身姿挺拔地站在芦苇荡中。他的目光越过层层芦苇,望向江面。只见曹军战船密密麻麻,犹如一片黑云,向着江东方向压境。那些战船高大雄伟,船身漆成黑色,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冰冷的光泽。船上的旗帜随风猎猎作响,“曹”字格外醒目。

七年前的刺客事件,如一道阴影,始终笼罩在司马懿的心头。自那以后,他每隔三个月,都会悄然来到此处,观察水情。他深知,长江天险在这场即将爆发的大战中,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情的变化,关乎着战争的胜负,也关乎着他所谋划的未来。

“公子,该回去了。”随从小心翼翼地提醒道。他的声音低沉而谨慎,生怕惊扰了陷入沉思的司马懿。

司马懿听闻曹爽之言,并未立刻回应,他负手而立,身姿挺拔如松,目光仿若被磁石吸引,牢牢停留在那广阔的江心。此时,江心之处,因江水湍急碰撞,竟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涡,江水如同一头咆哮的巨兽,打着旋儿,疯狂地不断向下吞噬着一切敢于靠近之物。看着这惊心动魄的漩涡,司马懿忽然毫无征兆地轻笑一声,那笑声悠悠扬扬,穿过江风,其中带着一丝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又仿若蕴藏着历经沧桑、洞察世事的了然。“你看这江水,”他微微仰头,目光深远,声音沉稳而有力,“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底下却暗流涌动,危机四伏。”他一边说着,一边缓缓转身,宽大的衣摆随风飘动,轻轻扫过岸边茂密的芦苇,那沙沙作响间,惊起一群原本栖息在此的白鹭。白鹭们扑棱着洁白的翅膀,振翅高飞,在湛蓝的天空中划过一道灵动优美的弧线,恰似一幅流动的画卷。“就像当今局势,看似曹操独大,实则……”司马懿的话语戛然而止,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深邃的光芒。他心中清楚,曹操虽然势力强大,麾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但内部矛盾重重。朝堂之上,各方势力明争暗斗,为了权力和利益,不择手段。外部,孙权据守江东,根基稳固;刘备虽暂居荆州,但在诸葛亮的辅佐下,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天下局势,就如同眼前的长江水,表面波澜不惊,实则暗藏汹涌。

话音未落,远处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马蹄声如鼓点般密集,由远及近。司马懿脸色微变,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鹰。他迅速隐入芦苇丛中,动作敏捷而悄然,仿佛一只潜伏的猎豹。

片刻后,只见一队曹军骑兵疾驰而过。骑兵们身着黑色铠甲,手持长枪,威风凛凛。为首之人,正是曹操麾下的猛将许褚。许褚身材魁梧,满脸络腮胡,一双眼睛炯炯有神,透着一股剽悍之气。他骑着一匹高大的黑马,马身上披着黑色的战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

司马懿负手而立,目光紧锁许褚渐行渐远的背影,那背影逐渐模糊,隐没于宫墙暗影之中。他眼中的温度,恰似残阳西沉,悄然冷却。七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刺客之乱,虽已尘封于岁月深处,可真相却如他心底的刺,日夜提醒着他。他暗中查明,那刺客竟是许褚的心腹,背后隐隐浮现出曹操的身影。那一刻,他便洞悉,曹操对他的猜忌与不满,已如暗潮涌动,随时可能将他吞没。这漫长的七年,于他而言,是在荆棘丛中艰难前行。朝堂之上,他每一次建言献策,都需字斟句酌,权衡利弊;府邸之内,他对下人言行皆有把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蛰伏于这看似平静的岁月,步步为营,只因他深知,稍有不慎,自己和整个司马家族,都将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生死存亡,全系于他的每一个举动之间。待曹军骑兵远去,司马懿从芦苇丛中走出。他整理了一下衣衫,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然后,他带着随从,踏上了归程。

回到温县时,暮色已然四合。天空中,一轮明月缓缓升起,洒下清冷的光辉。司马懿站在庄园高处,俯瞰着万家灯火。温县的夜晚,宁静而祥和,然而,司马懿心中却清楚,这宁静之下,隐藏着无尽的暗流。

他摸出怀中的羊皮地图,地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州郡的兵力部署。这是他七年来,耗费了无数心血,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来的情报。在这七年蛰伏中,他暗中培养的死士,已遍布中原。这些死士,忠诚不二,武艺高强,犹如一把把隐藏在黑暗中的利刃,只待时机成熟,便会出鞘。

忽然,一阵剧痛从心口袭来。司马懿脸色苍白,踉跄着扶住廊柱。他的额头布满了汗珠,牙关紧咬。七年来,为了装病骗过曹操,他每日服用假死药。这些药物,虽能让他看似身患重病,但也在一点点侵蚀着他的身体。如今,他的身体早已千疮百孔,每一次呼吸,都仿佛带着疼痛。

然而,司马懿的眼神却无比坚定。他望着夜空,轻声呢喃:“父亲,您说我是司马家的希望,可您知道吗?我要的不仅仅是家族荣耀,我要的是……”他的话语被一阵惊雷打断。一道闪电划破夜空,紧接着,惊雷滚滚而来。春雨倾盆而下,豆大的雨点打在司马懿的身上,瞬间将他的衣衫湿透。

司马懿却浑然不觉,他站在雨中,任由雨水冲刷着脸庞。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与他眼中的泪水交织在一起。他心中清楚,属于他的时代,就要来临了。赤壁之战,即将爆发,这将是天下局势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也将是他司马懿登上历史舞台的契机。他要在这乱世之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谋略,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实现自己的抱负,让司马家成为这天下的主宰。

雨越下越大,温县的夜晚在风雨中显得愈发深沉。而司马懿,在这风雨中,犹如一颗即将闪耀的星辰,等待着破晓的那一刻。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了荆棘与挑战,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的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和无尽的野心。在这乱世的洪流中,他将如同一艘勇往直前的巨轮,冲破一切阻碍,驶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