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理念的碰撞

会议结束后,苏晴回到自己的工位,整个人都有些蔫蔫的。项目经理走过来,拍了拍她的肩膀。

“别灰心,苏晴。你的方案很有创意,也很有深度。只是……你知道的,商业项目有商业项目的考量。”经理安慰道。

苏晴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她知道经理是好意,但她心里还是感到很难过。她花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投入了那么多感情,最终可能只是因为“不够商业”而被否决。

“陆总对你的方案有什么评价吗?”她忍不住问道。

经理摇了摇头:“陆总没说什么具体的评价,只是让再详细阐述一下商业价值的部分。不过,他问了你那个问题,说明他对你的想法还是有点兴趣的。”

“是吗?”苏晴心里燃起一丝微弱的希望。

“嗯,陆总很少在会议上直接提问,尤其是问这种比较哲学性的问题。”经理说道,“你当时回答得很好,很有自己的想法。”

苏晴勉强笑了笑。她不知道自己的回答是否真的打动了陆景深,或者只是让他觉得有趣而已。

她打开电脑,重新审视自己的设计方案。她试图站在陆氏集团的角度,从商业利益出发,寻找方案中可以优化的地方。但她发现,如果过度向商业妥协,就会牺牲掉她最看重的那些东西——老城区的历史韵味,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她最初的设计理念。

她感到左右为难。是坚持自己的理想,还是向现实低头?

她想起了老城区那些慈祥的老人,想起了他们在老茶馆里悠闲地喝茶、聊天,想起了孩子们在青石板路上奔跑嬉戏。她不想让这些画面消失,不想让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变成一个冰冷、千篇一律的商业区。

她决定再努力一次。她开始修改方案,不是为了完全迎合甲方的要求,而是在保留核心理念的基础上,加入更多关于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分析,关于如何通过特色吸引高端消费人群,关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她试图用商业的语言,去讲述“情怀”的价值。

接下来的几天,苏晴全身心地投入到方案的修改中。她几乎每天都加班到深夜,甚至周末也泡在办公室里。她查阅了更多的资料,请教了行业内的专家,甚至再次去了老城区,寻找新的灵感。

与此同时,陆景深也在关注着设计院提交的修改方案。程远将苏晴重新提交的方案递给他时,有些意外。

“陆总,这位苏设计师的方案修改了很多,她加入了非常详细的商业分析,甚至还对几个类似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深入研究。”程远汇报道,“看得出来,她非常认真,而且……很坚持。”

陆景深接过方案,翻阅起来。他看到了苏晴在原方案基础上增加的那些内容,那些用数据和图表支撑的商业分析。他能感觉到,她在努力用他的语言,来表达她的理念。

他看到了她对老城区历史文化的深入研究,看到了她对居民生活的细致考量。他甚至看到了她在方案中引用的一段关于城市记忆的诗句。

“她对这个项目,很有感情。”陆景深淡淡地说道。

“是的,陆总。听说她在设计院是出了名的‘工作狂’,尤其对这种有历史文化背景的项目充满热情。”程远补充道。

陆景深的目光停留在方案中一张老城区居民在巷口聊天的照片上。照片上的老人脸上带着温暖的笑容,背景是斑驳的老墙和晾晒的衣物。这是一种他很少在自己的世界中看到的画面——简单、真实、充满人情味。

他想起自己冰冷的公寓,想起那些虚伪的社交场合。他拥有的一切,都无法给他带来照片中那种温暖和满足感。

他将方案放在一边,靠在椅背上,闭上眼睛。脑海中再次浮现出苏晴在会议上回答他问题时的样子。她站在那里,虽然有些紧张,但眼神坚定,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她心中对项目成功的定义——服务于人,积极改变城市,经得起时间考验。

她没有被他的气场吓倒,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立刻去迎合他的想法。她有自己的坚持,有自己的信念。

这让陆景深感到一丝新奇。在他认识的人中,像苏晴这样纯粹而有原则的年轻人,实在太少了。大多数人都在追逐名利,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而她,却愿意为了那些“看不见”的价值而努力。

他想起自己曾经也有过的理想,关于如何通过商业的力量,让城市变得更好,让人们的生活更幸福。只是在现实的洪流中,他渐渐偏离了方向,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冰冷的机器,只知道追求效率和利润。

苏晴的出现,就像在他冰冷的世界里,投下了一束温暖的光。她让他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价值。

他睁开眼睛,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他对苏晴的兴趣,已经不仅仅是好奇,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吸引。他想了解她,想知道是什么让她如此坚持,想知道在她纯粹的外表下,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他拿起手机,翻出苏晴的资料。她的照片,她的学历,她的工作经历,以及她那份充满情怀的设计方案。他看着这些信息,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

“程远,”他拿起内线电话,“安排一下,我要见那位苏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