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中国电视综艺节目的形态

文化、艺术的变化发展,突出地表现为文化、艺术主要类型和主导形态的更替及演化。按照此逻辑,不同的综艺节目类型在不同历史时期占据综艺舞台的主导地位,展现着电视综艺节目形态的历史变迁。上文提及,“形态”即指构成事物的元素及其元素的结构方式。就电视综艺节目而言,综艺元素是构成节目的基本单位,这些元素包括题材元素、叙事元素、视觉元素、听觉元素、时间元素、空间元素、技术元素以及娱乐元素等[1],甚至包括由节目衍生而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更为广泛的元素。从理论上来讲,社会生活有多少种面向,就会存在多少种节目元素,不同元素及其不同的编码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节目形态,而这也为综艺节目创新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创新路径。

需要说明的是,随着时代的更替,会产生较前一阶段不同的综艺节目形态,但这绝不意味着原有节目形态的消逝不见。事实是,新的节目形态丰富了综艺节目的样式,同时,新旧节目形态共同建构着综艺节目的新生态。本部分就尝试基于主导元素及其相应的编码方式的转变,来对具有代表性价值的综艺节目进行分析,以此来解读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主导形态的演变历程。

一、综艺晚会时代

在中国内地,1981年元旦广东电视台播出了《万紫千红》节目,开了综艺节目之先河。随后,上海电视台的《大世界》《大舞台》、山西电视台的《场院游戏》、北京电视台的《午夜娱乐城》《蚂蚁啃骨头》《黄金乐园》等省级卫视开始逐渐在电视综艺节目领域进行全新探索。但由于社会文化条件尚未成熟,以上节目均如流星一闪而过,不久就在荧幕中消失了。直到1990年,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综艺大观》和《正大综艺》,成为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电视综艺节目。它使国内受众真正意义上接触到了“综艺”这一词汇,并观赏了综艺节目这一全新的节目形态。

中央电视台于1990年3月推出的《综艺大观》是在《周末文艺》和《文艺天地》两档节目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综艺大观》集音乐、舞蹈、相声、小品、戏曲、杂技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体,经由巧妙的编排风格和短小精悍的艺术表现手法,由相对固定的节目主持人与现场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互动,最终通过直播的方式呈献给电视受众。走过14个年头的《综艺大观》于2004年底“寿终正寝”。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老牌节目也无法逃脱收视率的桎梏,然而在251期节目中,《综艺大观》一直在求新求变,并经历了数次节目改版:1994年,为了使节目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受众,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性,增设了热线电话、综艺寻呼等板块;1995年,为了强化娱乐性与趣味性,《综艺大观》优化了节目的包装,推出了节目片花等宣传手法;1997年,启用先进的卫星传输手段,将节目的艺术性以及纪实性进行充分黏合。与《综艺大观》开播同年,央视与正大集团联合推出的《正大综艺》栏目也成为我国综艺节目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综艺节目。

在央视《综艺大观》《正大综艺》等栏目的带动下,全国省级卫视也纷纷开办了诸如此类的综艺节目。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综艺节目注重强调节目的宣教功能及其审美的艺术功能。“演员+表演”成为该时期的主导节目形态——演员成为节目的绝对主角,舞台表演建构着节目的主要内容,主持人则作为贯穿节目的逻辑元素。可以说演员和主持人成为节目的最大受益者,有许多演员甚至说:上不了“春晚”(指春节联欢晚会,下同),上两次《综艺大观》也是值了。与此相对应的是,受众却仅仅作为“他者”的状态而存在。

电视综艺节目综艺晚会时代的到来为我国电视媒体和百姓生活带来了诸多积极影响。第一,电视媒体对文艺元素的整合开始出现栏目化趋向,“春晚”的新民俗倾向开始在节目中展现。第二,诞生并造就了我国第一代真正意义上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主持人不再仅仅作为节目的报幕员,而是成为节目风格的造就者和代言人。倪萍、杨澜、周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第三,在社会观念不太开放、娱乐方式极其匮乏的时期,综艺晚会的节目形态不仅为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审美体验和享受,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二、游戏娱乐时代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经历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晚会综艺节目被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娱乐游戏节目所取代,成为新的主导综艺节目形态。这种变革绝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动因:一方面,社会经济不断向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这也带动着电视媒体甚至电视综艺节目向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运转;另一方面,受众的审美兴趣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即“看客”的身份不能再满足自我需求,单项化的传播模式表现出被排斥的倾向,打造具有互动性、参与性、娱乐性的节目形态势在必行。当然,电视媒体内部对综艺节目形态的自我创新也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掀起第二次综艺浪潮的《快乐大本营》以其“广泛的参与性、多彩的娱乐性、强烈的刺激感以及巧妙的编排构思”[2]成为游戏娱乐综艺时代的代表性节目。《快乐大本营》于1997年7月开播,其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开创了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的新模式。第一,《快乐大本营》的每期节目都会设置一个主题,无论是嘉宾的选择、环节的设置、主持人的话锋,抑或是舞台的布景以及主持人的妆容都会围绕预设的主题而展开和推进,当然主题也绝对是受众关心并乐于知晓的。第二,节目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快乐的气氛,且笑料百出、接连不断。第三,节目中最是让人尖叫不断的桥段要数各路明星对受众猎奇心理的充分满足了。在这里,明星不再是高高在上、触不可及的神秘人物,在节目中,他们会是充满智慧、多才多艺的精灵,当然也会是“愚钝”“没有脑子”的普通人;他们会在舞台上为受众尽力表演和游戏,更会突然出现在受众席甚至受众家中而为受众带来惊喜与感动。第四,节目设置了诸多吸引受众参与和互动的环节,如参与游戏、热线电话问答等。当然其中的奖品更是让人兴奋。

在开播以来20多年的光景里,《快乐大本营》经历了数次的改版和板块的增减,无论是2004年以活动亮点为改版契机,2005年以创意主题为改版方向,2008年以邀请明星为改版中心,还是增设“啊啊啊啊科学实验站”“天天笨笨碰”“谁是卧底”等节目板块,《快乐大本营》始终秉持青春、快乐的节目宗旨,深谙受众的审美兴趣,时刻走在综艺节目创新的前沿。《快乐大本营》虽不是综艺游戏节目的创始者,却成为游戏综艺时代的标志性节目被电视综艺节目演变史所铭记。据1996年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召开的广播电视文艺研讨会上的资料显示,在其影响下,全国八成省级电视台推出了此类节目,全国上下都被这股欢乐的潮流包围着。节目中,清一色的演员阵容被以明星为主、平民为辅的阵容所取代,文艺表演由之前的“主角”变为节目的点缀,游戏及其参与者的状态则成为节目的重头戏。由此,节目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在很大程度被消解,综艺晚会的宏大主题和叙事也演变为游戏所带来的感官刺激和对猎奇心理的满足。

以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为代表,游戏娱乐综艺节目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横扫大江南北。在当时,游戏娱乐综艺节目几乎成为所有省级卫视周末黄金档的重头戏。此类节目之所以创下收视奇迹,从根本上讲就在于其具有开放式的展示结构,有民间狂欢节的味道,并且充分利用各种电视元素调动了受众的参与感和积极性,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达到了一种亲密性的程度[3]。从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游戏娱乐时代的到来给我国的电视生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一方面,电视综艺节目开始出现向娱乐本质属性的回归倾向。游戏成为关联各方的纽带,明星不再是触不可及的神秘人,受众也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他者”,主持人甚至主持群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悠闲、欢乐更是成为节目的主打元素。另一方面,节目形态的变迁、节目理念的翻新自此成为电视综艺节目生存发展的常态。唯有改变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能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面对游戏娱乐时代所带来的弊端。首先,克隆模仿之风开始盛行。例如,仅《欢乐总动员》一个节目模式就被全国40多家电视台引进,从内容到编排都似曾相识。其次,电视综艺节目开始陷入泛娱乐化的深渊,电视媒体应有的责任担当也在综艺节目中被不断消解和淡化。

三、益智博彩时代

新世纪伊始,快乐的狂潮似乎减缓了前进的步伐,以普通民众参与、知识问答为主导元素的益智博彩节目开始席卷而来。其实,此类节目早在综艺晚会时代的《正大综艺》节目的问答环节中就已崭露头角,只是时机不成熟,尚未形成气候而已。在全国游戏娱乐节目数量骤减的背景下,央视的两大名牌节目《幸运52》和《开心辞典》不负使命,将益智博彩型栏目推向了综艺节目竞争的高地。此时,央视不再是游戏娱乐时代的跟随者甚至是缺位者,而是摇身一变成为该时代的领头羊。

中央电视台于1998年11月推出《幸运52》。该节目是在引入英国BBC“Go Bingo”节目形态的基础上改造而来。在英国,“Go Bingo”是一个纯粹的益智博彩节目,因为高额的奖金是节目的唯一“吸睛”点。但在引进过程中,央视决定对“Go Bingo”进行本土化改造,将游戏与知识进行充分的融合。可以说,广泛的受众定位,寓教于乐的节目形式,公益性的节目说辞,台上台下、场内场外的积极互动以及幽默风趣的主持风格让《幸运52》赢得了受众的一致好评。在2000年《新周刊》等主办的电视节目榜评选活动中,《幸运52》被评为“年度电视节目”,这种殊荣在当时并不多见。在兼顾知识性的同时,《幸运52》集中力量突出节目的趣味性,在2001年进行第一次较大的改版:扩充节目时间、增设节目环节。尤其是“幸运擂台”环节的添置把每期节目关联在一起,而这不仅强化了节目的互动性,更增加了受众对节目的黏性,使其不能错过每期节目。2007年,《幸运52》进行再次改版,此次改版借鉴的是美国福克斯电视网的“Are You Smarter Than a 5th Grader”节目,答题的互动性和冲击性被再次强化。

尝到了益智博彩类综艺节目的甜头,央视趁热打铁,于2000年7月推出了《开心辞典》栏目,该节目模式同样引自国外,其原型为英国塞拉多制作公司于1998年9月推出的《谁想成为百万富翁》与美国广播公司于1999年10月播出的《百万富翁》。与《幸运52》不同的是,《开心辞典》完全依靠选手答题闯关的结果来获得相应的奖励,故节目对选手的知识水平有了较高的要求。除此之外,《开心辞典》对益智博彩类综艺节目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一,首次实现台网互动。《开心辞典》在综艺节目中首次引入网络概念,通过设置专门的网站进行选手的选拔和节目的预告,这不仅扩大了受众的参与度,更突显了节目的公开性和透明性,并实现了节目的双向互动。其二,引入家庭观念。《开心辞典》在对原型节目的改造过程中,首次提出“家庭梦想”这一概念,不仅为普通人提供了参与节目的机会,更提供了情感表达的机会,由此成功解构了原型节目浓重的博彩元素。

从总体上来讲,2000年至2004年的几年间,益智博彩型综艺节目成为时代的主导综艺形态。此类型节目较上一时期具备了以下突出的差异性元素。其一,博彩的刺激性和竞争的激烈性。益智看似精彩,但它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幌子,博彩才是真正的目的。因为,很少有选手是为了增长知识来参加节目,更多的人都是为了获取丰厚的节目奖品。奖品的设置不仅牵动着选手和受众的心弦,更决定着节目环节的设置和走向。为了获得最终的胜利,参赛选手使出浑身解数:既要努力答对题目,又要在特殊时刻“赌一把”以获得翻倍的奖励。从周冠军、月冠军到季冠军、年冠军,竞争的激烈性可想而知。而也正是这种刺激性与激烈性成就了受众对平民选手的角色认同及其自我虚幻的优越感的获得。其二,互动的广泛性与主题的公益性。益智博彩时代的综艺节目最突出的特质就是节目参与主体的变化:平民成为节目的主角。一方面,参加节目的选手都是从普通受众中选拔而来,这就拉近了其与普通受众的距离。另一方面,平民的参与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扩展了互动的概念。再者,受众从之前的有限参与到当时的主动参与,互动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同时,此类节目大多打出公益性的主题,强调不是为了博彩而博彩,而是要让更多的人受益:修缮西藏网络教育基地、关注白血病儿童、为智障儿童募捐……可以说,公益元素的引入将此阶段的综艺节目升华为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的文化自觉,彰显了节目的文化理念和社会责任意识。益智博彩类综艺节目在受众的口碑和掌声中走得还算坚毅,却也没能成为综艺节目形态的最终归宿。新的节目形态来势汹汹,带着几分狂热与喧嚣,传统意义上的综艺概念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大综艺”的概念呼之欲出。

四、传统真人秀时代

2000年8月,由CBS制作的《幸存者》栏目在中央电视台的播出,拉开了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序幕。而真正的标志性节目要数湖南卫视于2004年推出的《超级女声》。所谓“真人秀”就是指通过真实的记录以及一定的艺术加工,展现参与者在某种情境中,为了达到预先设定的目的,按照既有规则所进行的具有竞争行为的一种综艺节目形态[4]。节目中,参与者的行为都是其自我的真实展现,而这也正是此类节目的最难之处,也是其魅力所在。

2000年6月由广东电视台推出的野外生存类真人秀节目《生存大挑战》在国内外引发了极大的反响,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甚至邀请节目的参与者进行了一次有关《生存大挑战》的专题讨论。除此之外,我国还曾推出过《完美假期》《玫瑰之约》等室内真人秀节目以及婚恋情感类真人秀节目,但都不过是昙花一现,未能形成潮流。2004年7月,湖南卫视后来者居上。2005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声》不仅创造了超高的收视率,更是将平民选秀类真人秀节目推到了电视媒体的风口浪尖。一时间,“无门槛”“海选”“PK”“短信投票”成为热门词汇,“想唱就唱,唱得响亮”激起了青年人心中那蠢蠢欲动的明星梦。其火热程度至今难以想象:全国五大选区报名总人数超过15万人,电视受众达2000万人,影响了30万青少年,受众短信投票超过1500万条,决赛期间的平均收视率甚至超过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同时,“超级女声”似乎也成为具有某种社会化意义的时尚符号。首先,《超级女声》是众多妙龄少女凭借着才华与青春的集体亮相。她们活泼自信、美丽帅气的青春风采在亿万受众面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其次,“想唱就唱”是青春的权利,更是青春的宣言。是否动听、是否跑调儿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们表达了青春的愿望,喊出了青春的誓言。再次,《超级女声》是亿万受众和粉丝的狂欢。当“超级女声”红遍大江南北之时,“超女”粉丝同样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他们身体力行,不仅自己给偶像投票,甚至自己出资在网络上打广告、走上街头为自己的偶像进行拉票。其实这就是青春,这就是属于“超女”和粉丝们的青春,他们张扬、他们狂热,他们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不顾一切,他们乐此不疲地享受着“超女”所带来的狂欢盛宴。随后2004年开播的《梦想中国》和《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三者便成为2005年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市场的佼佼者。

2004年以来电视综艺节目形态的突出代表便是真人秀节目。而“真人秀”这三个字便可以概括这一形态综艺节目的特质。首先是“真”,即强调节目的纪实性。从节目的组织策划到拍摄播出都必须尊重事实,并进行真实记录。其次是“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节目的参与者不再只是明星,普通百姓同样可以参与其中,甚至成为明星;二是参与者的性格、人格在聚光灯下得到了充分展现。再次是“秀”,同样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节目的表现手法和预设规则,即通过“秀”来展现节目参与者的一切;二是指“选秀”,它为普通人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成为明星的闪耀舞台。总之,真人秀形态将我国的电视综艺节目推向了一个风起云涌的新时代,这一时代仍在继续。

五、慢综艺时代

慢综艺真人秀,在某种程度上是倡导和引领生活态度的真人秀节目。这些节目一改往日真人秀节目的竞赛形式,不以“快”和竞技论英雄,而是着意于“慢”下来品味生活,重构了受众对于综艺真人秀的传统认识。如果说传统综艺的火药味浓和对抗性强是其吸引受众的主要亮点,那么慢综艺则主打自然治愈风,在天然的、没有游戏环节设置的接地气的场景中,尽显生活的原汁原味。慢综艺是治愈现代人风风火火、不停打拼、处处争抢的一剂良药,其小清新的后期制作宛如一杯下午茶,而各种直指人心的旁白、字幕、漫画和配乐,使这杯下午茶饮起来,沁人心脾,身心放松。

比如湖南卫视推出的生活服务纪实节目《向往的生活》、青春合伙人经营体验节目《中餐厅》、芒果TV自制的夫妻观察治愈节目《妻子的浪漫旅行》、东方卫视从韩国TVN电视台引进的明星旅行真人秀节目《花样姐姐》等,都能使嘉宾可以在一个放松的环境里,抽离自己日常忙碌的身份,投身到一个全新的时空里,和或陌生、或熟悉的其他嘉宾一起度过一段镜头下的“闲适生活”。在《向往的生活》第一季的“农夫篇”中,何炅和黄磊共同领衔打造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情的“蘑菇屋”,这个“蘑菇屋”就像宝藏一样,吸引了各路明星前来观光,但每一个明星在经过“蘑菇屋”的人间烟火的熏染之后,都能够重新找到生活的真谛。“《向往的生活》给明星和嘉宾提出的要求只是:自己去田地里采摘,搭炉灶,利用农居里仅有的传统生活用品,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如果再有额外的需求则需要他们用相应的劳动来交换。美好的生活都是用双手劳动换来的,节目通过让嘉宾们回归生活本身,来讲述一些简单的朴实的道理,比如要珍惜一顿饭的价值,讲讲中国人的待客之道。”[5]

当然,在上述较为成功的慢综艺节目的示范之下,又跟风出现了一批类似的节目,却逐渐暴露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打着“慢综艺”的旗号,不断制造明星嘉宾之间的不和甚至“互撕”的尴尬场景,让受众有无所适从的感觉。

六、文化综艺新时代

与那些娱乐性强、以流量明星作为主要噱头的综艺节目相比,文化类综艺节目完全可以被称作“一股清流”。在陆续问世的文化综艺节目中,受众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文化滋养”,并在不断的收视中感受到、建立起强烈的文化自信,这也正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叫好又叫座”的根本原因所在。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经典咏流传》《朗读者》,再到《国家宝藏》,一系列高水平、高质量的文化综艺节目开始“霸屏”,并富有创造性地突破了之前传统综艺节目的发展瓶颈。应该说,从创意到最终执行,文化类综艺节目设置了比普通综艺节目更高的文化门槛,参与其中的观众也好、主持人也好、专家也好,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方能开启良性的互动,比如节目中的很多环节,会涉及文化、历史、文学、艺术等的专业知识,不仅需要独具匠心的设计,更需要严谨的学术态度,这也正是这类节目被津津乐道、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

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火爆,一方面体现了在泛娱乐化时代市场对于这种稀缺性节目形态的认可和喜爱,另一方面也说明,受众的收视趣味和收视需求是可以被引导甚至是被塑造出来的。这在很多年轻观众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曾几何时,业界普遍认为年轻人只喜欢娱乐性质的东西,因此一味迎合所谓的年轻人的“口味”,殊不知年轻人的收视可塑性极强,这从B站上年轻人可以对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播放量、弹幕数量贡献和发言积极性上便可见一斑。在这方面,中央电视台近些年的表现可谓是达到了“国家水准”,展现了国家台的风范。曾经,中央电视台的文化节目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受众虽然喜爱其中的内容,但看起来也觉得吸引力不足。而最新的一批节目创意,可谓是充分考虑了各种类型受众普遍的心理需求,寻找到了以综艺节目增强和梳理受众文化品位和文化自信的适宜方式和路径。

注释

[1]蔡慧:《电视民生新闻娱乐化的实践与反思——以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拉呱〉为例》,《现代视听》2009年第8期。

[2]胡智锋:《电视审美文化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16页。

[3]陈默:《电视文化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4]尹鸿,等:《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5]《〈向往的生活〉营造“世外桃源”,黄磊何炅大展厨艺》,人民网,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6/0913/c40606-28711048.html,2016年9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