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传达出什么样的内容

毛泽东的诗情豪气从哪里来?不仅来自他深厚的文化修养、博大的内心世界、超迈的人格气象,更来自他和人民一道创造新的历史的波澜壮阔的生动实践。

毛泽东一生探索,一路有诗。

回忆“五四”大潮和长沙求学前后岁月,他写“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大革命洪流里,他写“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指挥千军万马,他写“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遭敌“围剿”,他写“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跨越雄关,他写“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万里长征,百折千回,他写“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西望莽莽昆仑,他写“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长征胜利前夕,他写“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革命就要胜利了,他写“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创建了新中国,他写“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面对新中国的建设热潮和建设成就,他的诗情更是不断倾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毛泽东的诗词,在描写历史的时候,总是彰显着丰富的人生哲理。比如,若干年后,回想学校生活,你是不是有一种“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的感觉?人的一生就是探索前行留下的脚印,我们应有的心态恰恰是“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身处复杂局面或各种诱惑、各种选择,一旦选定了,是不是需要有“乱去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呢?遭遇困难和压力,面对挑战和逆境,一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或许就能激励起自己的应对意志和信心。在群体中完成了一项工作任务,干成了一件自己满意的事情,如果能有“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心态,人们会说你的格局大,风格高。作为永远的奋斗者,目标总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接近的,应该有的心态是什么呢?正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还有,有大气魄、大视野、大格局的人,有大时代观、大世界观、大宇宙观的人,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来形容,是不是很有味道?……这些诗句,是不会过时的,对人们更好地为人处事,总是有启发的。

台湾海峡那边有个叫余光中的诗人,称赞李白的诗,说他“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意思是,李白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朝辉煌与衰落的历史气质。按这样的评价思路,我们完全可以说,毛泽东诗词,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一部辉煌史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改天换地不懈奋斗的精神气象。可以说,“绣口一吐就是一片新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