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去参加市里的美食大赛了,他说一等奖很诱人,可以让个人或者自有品牌形象在地标性建筑文峰立交桥LED大屏上滚动播放三天!这对于一心想把“渺渺西餐厅”这块招牌推广到全球的老林而言太有吸引力了!
于是,他拿出了一星期的时间去准备比赛。在这期间,渺渺西餐厅大堂的事物全权交由我负责,后厨的事情我帮不上忙,再说有李叔在,老林很放心。
老林跟李叔打小就在一起玩儿,用老林的话讲就是“臭味相投”。不过我觉得,他俩的性格倒是界限挺分明的,我爸喜欢激昂文字、指点江山,李叔大多时候沉默多一些,更多的是用做事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记得小时候,我腺样体肥大,医生建议做手术,当时把老林心疼的不得了,可他只能听从医嘱。但李叔就不一样了,他跟老林说可以再看看中医。看中医的结果就是,暑假两个月的煎药全是李叔一个人完成的。再去检查时,医生也就建议保守观察治疗了。
久而久之,我渐渐地学会了李叔的这种关爱方式,受益者,是我爸。这些都是后话了。尽管俩人的处事风格迥异,但他俩对美食的看法非常一致。
有一次听到老林和李叔喝茶时谈论道:看待美食,就是看待我们自身——我们的感官、我们的记忆、我们的关系、我们的文化根源、我们的创造力,以及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美食是通往人性深处的一条独特而芬芳的路径。每一次认真的品尝,都是对“生而为人”这一奇妙体验的一次致敬!
他们俩的话让我明白,我们应该从人的角度看待美食,它远不止是果腹之物,而是生命体验、文化密码、情感纽带与自我表达的复杂交织体。
它以一种独特而深刻的方式,定义着我们作为“人”的存在。
美食首先是一场感官盛宴。馥郁的香气、丰富的口感、和谐的滋味、悦目的色彩、甚至烹饪时的声响,都直接刺激我们的感官神经,带来最原始、最强烈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本能体现;
同时,享受美食,是对生命得以延续的一种庆祝和感恩。当我们品尝美味时,潜意识里也在确认“活着真好”。美食的丰盛感,往往象征着生活的富足与安定;
然而,特定的味道与气味还具有强大的情感唤起能力。一道家常菜、一种街头小吃,往往承载着童年的记忆、家乡的温暖、亲人的关爱。它成为情感的密码,一口下去,便能瞬间穿越时空,慰藉心灵。美食是乡愁最具体、最可感的化身。
从古至今,美食在社交中,在与人的情感链接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一起吃饭”是最基本也最有效的社交活动。无论是家庭聚餐的温馨、朋友聚会的欢笑、商务宴请的沟通,还是情侣约会的浪漫,美食都是共享的焦点。它营造氛围,拉近距离,传递心意(比如为爱人精心准备晚餐)。共同分享美食的经历,往往成为人际关系中重要的情感纽带和共同记忆。
当然,美食还是文化的身份与历史的传承,尤其在我们中国。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烹饪技法、特色食材、饮食礼仪,是其文化最直观、最深刻的体现。川菜的麻辣、粤菜的清鲜、法餐的精致、日料的禅意……每一种风味体系都讲述着一个族群的历史、地理、气候、物产、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吃,就是在体验一种文化。
不仅如此,美食还是活态的文化遗产。传统菜谱、烹饪技艺、节日食俗、饮食禁忌,都是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习制作一道传统菜肴,或者遵循特定的饮食仪式,就是在参与文化的传承,确认自己的文化身份。
对于像老林和李叔这样的人而言,美食还是他们创造力的舞台与自我表达。烹饪即艺术,对厨师而言,美食是创作的成果。选材、调味、火候、摆盘,每一步都蕴含着匠心和创意。一道精心设计的菜肴,如同画家的画作、音乐家的乐章,是个人审美、技艺和理念的表达。我一直觉得,那碗经典麻辣地狱面里有老爸的情绪表达,也一定有故事。
而对于我们大多数食客,美食是我们个人品味的彰显。选择吃什么、去哪里吃、如何评价美食,也是个人品味和生活态度的体现。是追求极致体验的食客,还是钟爱街头烟火气的饕客,抑或是注重健康养生的实践者?饮食选择成为个人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尝试从未吃过的食材、异域的风味,是对世界好奇心的满足,也是一种小小的冒险。它拓宽了认知边界,丰富了人生体验;在压力、疲惫、悲伤时,一碗热汤、一块甜点、一份熟悉的味道,往往能带来难以言喻的抚慰和安全感。美食提供了一种温暖的、感官上的拥抱,暂时驱散阴霾,给予力量;在繁忙或平淡的生活中,一顿精心准备的早餐、一杯香浓的咖啡、一块刚出炉的面包,都能成为点亮一天、提升幸福感的小小仪式和慰藉。
所以,在渺渺西餐厅里,美食的创作者和享用者都是有故事的人。这是老林告诉我的,我没想到的是,我终将也融入到了这个故事里。
忧郁的时候,会如何用美食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在用味觉的“自虐”式表达,用刺激掩盖麻木吗?应该不会,因为他打球后的样子还是挺阳光的;是在用味觉的“怀旧疗法”,寻找记忆中的避难所?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开始用美食观的理论,来猜想他了。他是突然渴望特定人曾为自己做的菜吗?麻辣地狱面的味道能激活他被爱、被保护的感受,提供心理退行的避风港?能够通过味觉与逝去的时光或远方的人建立虚幻联结,缓解当下的孤独感?在动荡情绪中抓取稳定的自我认知锚点——“他还是那个被疼爱的孩子”?……
我想认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