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开灶试新火,卤香引客忙
- 我在古代开小馆的日子
- 想喝牛奶奶
- 3261字
- 2025-06-29 01:11:31
晨光刺破柳条巷的宁静,也唤醒了“有间小馆”第一日的忙碌。
后院新垒的灶台里,柴火噼啪作响,橘红色的火苗贪婪地舔舐着黝黑的陶罐底。林小满系着一条用破布勉强改成的“围裙”,神情专注,如同指挥一场战役的将军。他手持长柄木勺,这也是赵铁匠用边角料削的,小心地搅动着罐中翻滚的浓稠汤汁。
今天的主打,依旧是经过市场验证、广受好评的“镇店之宝”——卤下水!但这一次,林小满决定升级。
阿福天不亮就去了码头,用那口破渔网和磨破嘴皮子的功夫,加上最后几文钱的“贿赂”,终于从一个相熟的渔夫那里,换来了一小筐杂鱼和几块无人问津的大鱼头、鱼骨。此刻,这些带着河腥气的“边角料”正被林小满充分利用。
鱼头鱼骨被仔细清洗,在另一个小陶罐里用小火慢慢煎至两面焦黄,然后加入足量的井水,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很快,一锅奶白浓郁、散发着纯粹河鲜香气的鱼汤便熬煮出来。这锅鱼汤,就是今天卤水的秘密武器——汤底!
将熬好的鱼汤滤去骨渣,倒入大陶罐中,与之前剩下的、已经浓缩了多次滋味的陈年卤汁,其实也就几天混合。再加入清洗干净、切好的肥肠段和猪肚条。最后,撒入比平时多一倍的、经过仔细配比捣碎的“香草”末。那独特的辛香柑橘气息瞬间被热力激发,与鱼汤的鲜、卤汁的醇猛烈碰撞、融合!
“咕嘟…咕嘟…”
大陶罐里,汤汁欢快地翻滚着,色泽呈现出一种诱人的、融合了酱褐与奶白的浅棕色。更加复杂、更加醇厚、更加霸道的复合香气,如同挣脱束缚的猛兽,从新灶台的罐口喷薄而出!这香气穿透了简陋的后院棚顶,无视了墙壁的阻隔,蛮横地冲进柳条巷的空气中!
如果说之前河边破棚子的卤香是涓涓细流,那么此刻,在相对封闭的巷弄里,这升级版的卤香就如同决堤的洪流,汹涌澎湃!
“嚯!什么味儿?这么冲!”巷口包子铺的老板刚揭开蒸笼,热气腾腾的包子香瞬间被这霸道的卤香压了下去,他惊愕地探出头。
“香!真他娘的香!比昨天还香!”隔壁铜匠铺的叮当声停了一瞬,传出铜匠粗犷的赞叹。
“好像是…新开那家?叫什么…‘有间小馆’?”布庄的老板娘也倚在门框上,好奇地朝着巷子中段张望。
这香气如同无形的广告,迅速吸引了左邻右舍,甚至路过巷口的行人。
第一个循着味儿来的,是老熟人——老张头。他刚卸完早班的一船货,饥肠辘辘,正琢磨着是啃个冷炊饼还是奢侈一把去包子铺,就被这勾魂的香味直接拽了过来。
“小满师傅!阿福!真开张啦?”老张头熟门熟路地推开虚掩的铺门,一股更加浓郁、更加温暖的卤香混合着新木头的清冽气息扑面而来,让他精神一振。他看着焕然一新的铺堂,看着擦得锃亮的货架,看着崭新的木桌木凳,还有门楣上那块炭笔书写的、朴拙有力的“有間小館”匾额,连连点头,“好!好!像个样子了!”
“张叔!快请坐!”阿福立刻迎了上去,脸上带着紧张又兴奋的笑容,努力回忆着林小满教他的“待客之道”,“您…您吃点啥?今天有…有秘制卤下水!配…配炊饼!”
“还用问?当然是卤下水!”老张头一屁股坐在矮凳上,拍着桌子,“炊饼来两个!再来碗热乎的卤汤溜溜缝儿!可馋死我了!”
“好嘞!”阿福响亮地应了一声,小跑着冲向后院厨房。
林小满早已准备好。他从翻滚的陶罐里利索地捞出几段油亮棕红、颤巍巍的肥肠和厚实的猪肚,在砧板,一块厚木板上飞快地切成适口的小段。又从一个盖着湿布的破筐里拿出两个早上翠花婶送来的、还带着余温的粗面炊饼。将切好的卤下水满满当当地堆在一个粗陶盘里,旁边配上掰开的炊饼,再舀上一小碗热气腾腾、浓香四溢的卤汤。
阿福小心翼翼地端着这第一份“堂食”,送到老张头面前。
深褐油亮的卤下水堆成小山,散发着致命的诱惑。炊饼粗糙的表面吸饱了空气中弥漫的油脂香气。乳白色的卤汤上飘着点点金黄的油星和翠绿的香草碎末,林小满特意撒了点新鲜叶子切碎当点缀。
“香!看着就舒坦!”老张头迫不及待地抓起筷子,简陋的细树枝削成,夹起一大块肥肠塞进嘴里。软糯弹牙!升级版的卤汁滋味更加醇厚,鱼汤的鲜甜如同画龙点睛,让酱香和肉香层次更加丰富!那恰到好处的辛香在舌尖跳跃,彻底激活了味蕾!再咬一口吸饱了汤汁的粗面炊饼,扎实的麦香混合着卤味的咸鲜,简直是绝配!
“唔!好!太好了!”老张头吃得满嘴流油,含糊不清地赞叹,“比河边那会儿更香!更入味儿!小满师傅,你这手艺,绝了!”
老张头满足的咀嚼声和赞叹,就是最好的活广告。很快,第二个、第三个客人被香气吸引,探头探脑地走了进来。
“老板,这…这卤味怎么卖?”一个穿着短褂、像是小商贩模样的中年人问道。
“卤下水,配炊饼,五文钱一份!单要卤汤,两文一碗!”阿福挺起胸膛,努力把林小满教的价格喊得响亮清晰。这个定价,是他们反复核算成本,主要是猪下水和豆酱后定下的,比河边摆摊时稍贵一点,但有了铺面,提供了桌椅,也算合理。
“五文?倒是不贵!闻着太香了,来一份尝尝!”小商贩爽快地坐下。
“我也来一份!汤也要一碗!”另一个苦力打扮的汉子也跟着坐下。
小小的铺堂里,三张桌子很快坐满了两张。阿福像个陀螺一样,在铺堂和后院厨房之间穿梭。端盘、上菜、收钱、招呼新来的客人…动作虽然还有些笨拙慌乱,但那份发自内心的热情和努力,却感染着每一个人。
柳文清也没闲着。他端坐在唯一一张空着的桌子旁,权当账台,面前摊着记账的石板和炭笔。每当阿福收钱或林小满报出用了什么食材,他便神情肃穆、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
“雍和十七年,三月初十,晴,开灶大吉。
入项:售卤下水炊饼三份,得钱十五文。(张、王、李)
售卤汤两碗,得钱四文。(王、赵)
出项:购杂鱼鱼头鱼骨一筐,费钱三文。(码头刘渔夫)
购粗面炊饼十个,费钱十文。(炊饼张)
购井水三担,费钱一文。(巷尾水夫)”
他那文绉绉的措辞和极其认真的态度,与这烟火气十足的小店形成了奇特的对比,引得食客们频频侧目,却也无形中给这新开的小店增添了几分“正规”的感觉。
后院厨房,烟火升腾。林小满守着两口陶罐,忙而不乱。大罐卤着下水,小罐熬着备用的鱼汤。汗水顺着他的额角滑落,滴在灶台上,发出“滋”的一声轻响。他手中的木勺如同指挥棒,精准地控制着火候和味道。阿福不时跑进来,带着前厅的点单和食客的反馈。
“小满哥!张叔说汤不够咸!”
“王老板夸肥肠炖得烂乎!”
“李大哥问明天还有没有!”
林小满根据反馈,适时地在卤汤里点入几滴融化的猪油,或者撒入一小撮珍贵的粗盐。他脸上沾着烟灰,眼中却闪烁着明亮而专注的光芒。锅铲碰撞的叮当声,汤汁翻滚的咕嘟声,前厅传来的食客谈笑声和阿福的吆喝声,交织成一曲充满生机的、属于“有间小馆”的开业交响。
当午市接近尾声,最后一位客人打着饱嗝、心满意足地离开时,阿福抱着那个沉甸甸的破瓦罐,激动得手都在抖。
“小满哥!钱!好多钱!”他献宝似的把瓦罐捧到林小满面前。
林小满擦擦手,接过来。里面黑乎乎的铜钱堆了小半罐!叮叮当当倒出来,在记账的石板旁堆起一座小山。
柳文清立刻进入状态,神情肃穆地开始清点、核算。炭笔在石板上划出沙沙的声响。
“今日售出卤下水炊饼八份,计四十文;售出卤汤五碗,计十文;总计入项五十文整!”柳文清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
“出项:购鱼骨三文,炊饼十文,井水一文,粗盐两文,午间补充,合计十六文。”
“结余:铜钱三十四文!昨日结余十七文,今日收支相抵,存三十四文”
三十四文!
一天!仅仅半天!就挣了十七文纯利!
这还不算应付赵三的三十文已经包含在昨日的结余里!也就是说,开张第一天,他们就赚到了足以支付头月租金一百文的三分之一!更重要的是,那锅升级版的卤味,得到了食客们的一致好评!“有间小馆”的名声,随着那霸道的卤香,第一次真正在柳条巷乃至西市口传开了!
林小满看着那堆在夕阳下闪烁着微光的铜钱,看着累得满头大汗却笑容灿烂的阿福,看着一脸郑重仿佛完成了什么伟业的柳文清,再看着这间虽然简陋却充满了希望的小店,一股巨大的暖流涌上心头。
他拿起木勺,舀起一勺浓香四溢的卤汤,轻轻吹了吹,小心地喝了一口。汤汁滚烫,咸鲜醇厚,带着鱼汤的清甜和香草的辛香,顺着喉咙滑下,温暖了四肢百骸。
这滋味,是汗水,是智慧,是绝境中的挣扎,更是新生的希望。
“阿福,柳秀才,”林小满放下勺子,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无比坚定,“明天,咱们得准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