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人工智能的中国之问

首先,为什么中国尚未涌现出类似AlphaGo和ChatGPT的技术?这是因为,中国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比较晚。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科学研究经历了“教学”和“跟跑”两个阶段,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果。然后,直到2018年贸易战爆发,才迫使我国走上自主创新道路,原创性科研才真正受到重视。长期以来,我们所采用的“打篮球”式追逐策略导致了固有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这并不利于进行原始创新。因此,我们需要打破现有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实施“下围棋”的原创策略,关注整体形势而非局部胜负。

其次,为什么中国2023年出现了百模大战?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国内经历过多次“大战”。所谓“大战”,其实是大家看好某个领域,在资本的驱动下纷纷布局同一热门赛道。在资本和流量的竞争中,只有少数企业幸存下来,成为行业巨头。然而,“大战”的本质是迅速推出仿制品,抢占市场优势地位,并非通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突破。这些“大战”的时间越来越短,结局越来越虎头蛇尾,社会资源浪费过多,而科技和产品服务并未实现本质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中国的人工智能时刻何时到来?第一,我们需要加强科学普及工作,为通用人工智能“正本清源”。第二,我们要确保研究方向正确。通研院的目标是探索通用人工智能的统一理论,以“小数据、大任务”的技术范式,打造兼顾“心”和“理”的价值驱动通用智能体,推动人机共生智能社会的构建。第三,我们需要建立新型组织模式,培养实力雄厚的团队,勇于跳出内卷竞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在某些领域取得引领世界的成果,迎来“中国的人工智能时刻”。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我国到2050年要想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这其中必定要有人工智能领域浓墨重彩的一笔,最终要迎来人工智能的“中国时刻”。如何让中国思想之光成为世界典范,让科技成为承载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一个载体、一面旗帜,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人生课题。

中国的人工智能不但要实现技术上的换道超车,领跑世界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更要从原创性上实现底层逻辑的自主、可控乃至突破;要从中国文化出发,用中国的先进哲学与文化思想去指导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以中国之思想,创世界之科技。关于这部分,我们在《为人文赋理》这本书中进行了更详细的阐述。

回溯我和研究团队的奋斗历程,从线画的研究到智能体、智能测试平台,需要好几十年,但是放在技术革命的历史中,仿佛又是很短时间内发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