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机器立心(通用人工智能的中国蓝图系列)
- 朱松纯
- 10字
- 2025-07-03 17:11:34
02 不是鹦鹉,而是乌鸦
未来目标:一只乌鸦给我们的启示
在自然界中,乌鸦和鹦鹉都是鸟类,它们在体型和大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在智能行为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鹦鹉以其卓越的语言模仿能力而闻名,它们能够通过反复听同一个短句来学习并复述它。这种能力与现代数据驱动的聊天机器人有相似之处,它们都能够“说话”,但鹦鹉和聊天机器人都缺乏对语境和语义的理解。
换句话说,鹦鹉无法将听到或说出的话语与物理世界和社会环境中的具体物体、场景或人物联系起来,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和逻辑。
相比之下,乌鸦展现出了更为高级的认知能力。它们不仅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还对物理规律和社会行为有一定的理解。鹦鹉范式与乌鸦范式的特点见图2-1。

图2-1 鹦鹉范式与乌鸦范式
注:人工智能研究中存在两种范式,一种是“大数据、小任务”范式,目前基于深度学习的很多大语言模型(如ChatGPT)均属此类,其特点是需要海量数据,只能完成有限任务,不能实现现实的因果逻辑,无法泛化,类似擅于学舌但无法进行认知推理的鹦鹉;另一种是“小数据、大任务”范式,其特点是数据量小、无须监督、可以泛化,类似能在复杂情境中进行认知推理的乌鸦。
AI奇点未来触手可及 乌鸦的智能
下面,我将介绍一只生活在繁忙都市中的乌鸦,它与人类共存并与周围的环境互动(见图2-2)。网上也有不少展示乌鸦生存智慧的视频,大家不妨找来看看。我个人认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者们也应该设计一个“乌鸦图腾”,因为我们都必须认真地向乌鸦学习。

图2-2 乌鸦利用“智能”解决问题的过程
图2-2(a)呈现了一只被研究人员在日本发现并跟踪拍摄的乌鸦。作为一只野生乌鸦,它没有人类的照料与教导,必须依靠自己的观察、感知、认知、学习、推理和行动能力来独立生存。若将其比作机器人,那么它的目标便是在现实世界中生存下去。
首先,这只乌鸦面临一个任务:寻找食物。很快,它找到了坚果,但需要砸开它们以获取里面的果仁。暂且不论它是如何发现坚果内含有可食用部分的,我们关注的是它如何砸开坚果。这一任务超出了乌鸦自身物理能力的范围。一些动物,比如大猩猩,会利用工具来砸开坚果,但乌鸦只能尝试从高空抛下坚果。它很快意识到,仅凭自己的力量无法完成这一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它巧妙地发现了一个解决方案:将坚果放在马路上,让过往的车辆轧碎它们,实现了一种“鸟与机器的交互”,见图2-2(b)。
后来它发现,虽然坚果被轧碎了,但飞到路中间吃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路上车水马龙,它随时有可能被车碾压。我这里要强调一点,乌鸦是没有经过大数据训练的,也没有所谓的监督学习,乌鸦的一生没有第二次学习机会。这一点与当前很多机器学习,特别是深度学习,是完全不同的机制。
如何在繁忙的车流中安全地取食呢?它又开始观察了。它发现在红绿灯路口,车辆和行人会在某些时刻停下来。这时,乌鸦必须进一步理解红绿灯、斑马线、行人信号灯、车流和人流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甚至可能需要弄清楚不同信号灯对不同对象的作用,见图2-2(c)。
经过观察和学习,乌鸦选择了一根位于斑马线上方的电线,蹲守在上面,见图2-2(d)。这里我要强调另一点,也许在观察和学习后它选择了一个地点,但那个地点没有蹲守的条件。它必须相信,同样的因果关系也可以复制到当前蹲守的地点。乌鸦展现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是许多当前机器学习模型难以比拟的。例如,在强化学习领域,尽管算法可以在特定任务上训练机器人抓取固定位置的物体,如积木玩具,但当这些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时,机器人往往需要重新训练以适应新的环境。同样,针对特定游戏设计的人工智能算法,如果游戏的画面或规则发生改变,算法可能就无法正常工作,需要重新学习和调整。
最后,乌鸦将坚果抛到斑马线上,等待车辆轧过,然后在行人信号灯亮起时行动,见图2-2(e)。这时,所有车辆都停在斑马线之外,乌鸦可以从容不迫地走过去,吃到地上的果仁,见图2-2(f)。你说这个乌鸦有多聪明,这才是我们所期望的真正的智能。
这只乌鸦带给我们以下3点启示:
· 启示1:自主智能的典范
乌鸦展现了完全自主的智能,具备感知、认知、推理、学习和执行的能力。它向我们证明了,即便是世界顶级科学家面临的难题,自然界中也有生物能够找到解决方案。
· 启示2:高效的学习机制
在解决问题时,乌鸦并没有依赖于大数据或大量的人工标注训练数据。它仅通过少量的观察和经验就能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无须外部教导。
· 启示3:节能的智能处理
乌鸦的大脑容量有多大?不到人脑的1%。人脑功耗大约是10~25瓦,乌鸦的功耗极低,只需0.1~0.2瓦,就能够有效地进行思考和决策了。这一点对硬件芯片设计者提出了挑战,提示我们应该追求更高效的计算方式。十几年前,我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开讲座,就前瞻性地提出要开发视觉处理器(VPU)。最近,在一个设计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大项目中,我也重申了这一目标。
这些启示提示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存在着巨大的机遇。乌鸦的智能处理方式表明,有效的智能解决方案是存在的,但学术界还不知道怎么用科学的手段去实现这个解决方案。
通俗一点讲,我们要寻找“乌鸦智能”,而不是“鹦鹉智能”。当然,我们必须也要看到,“鹦鹉智能”在商业领域,特别是针对特定的垂直市场时,或许更加实用和有效。
我并不认为要等到所有智能问题都被解决之后,才能开始做商业应用。实际上,一旦某项技术成熟并能够实际应用,它就可能带来显著的商业价值。我在这里强调的,主要是以科学研究为目标,追求更深层次的智能技术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