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其他
《蠡海文丛》总序
导论
第一章 梁惠王上译评
1.1 先仁义而后利益
1.2 与民偕乐故能乐
1.3 五十步笑百步与关爱民生
1.4 做老百姓好的父母官
1.5 施仁政于民,才能仁者无敌
1.6 安定天下的关键是民心归附
1.7 保民而王,天下可运于掌
第二章 梁惠王下译评
2.1 与民同乐,才能天下归心
2.2 民以为小与民以为大
2.3 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2.4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2.5 好财与好色
2.6 国家治理不好,君王要负责任
2.7 发现人才、鉴别人才和任用人才
2.8 如何评价以臣弑“君”
2.9 幼而学之与壮而行之
2.10 民心: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2.11 行仁政如降及时雨
2.12 君行仁政,民亲其上
2.13 君王与百姓众志成城
2.14 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
2.15 仁人的从之者效应
2.16 要预防臧仓小人
第三章 公孙丑上译评
3.1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
3.2 浩然之气与孔子出类拔萃
3.3 以德服人,心悦诚服
3.4 贵德、尊贤、尚能
3.5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3.6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7 术不可不慎
3.8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3.9 论伯夷与柳下惠
第四章 公孙丑下译评
4.1 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2 尊德乐道才能有为
4.3 正确对待馈送之礼
4.4 君主和地方官要反思失职
4.5 为官应该尽职进言
4.6 对独断专行者最好是沉默
4.7 棺椁质量、厚度与孝心
4.8 讨伐与杀人的合理性问题
4.9 过则改之与过则顺之
4.10 孟子的富贵观
4.11 卧而不听的骨气
4.12 齐民安与天下之民举安
4.13 欲平治天下,舍我其谁
4.14 无功不受禄
第五章 滕文公上译评
5.1 孟子道性善
5.2 上行下效
5.3 民事不可缓
5.4 论社会分工
5.5 孝子仁人掩其亲
第六章 滕文公下译评
6.1 做人不能枉道而从彼
6.2 何谓大丈夫
6.3 欲仕由其道
6.4 士非无事而食
6.5 救民于水火,无敌于天下
6.6 语言与环境
6.7 气节与礼贤下士
6.8 知其非义,斯速已
6.9 知识分子的使命
6.10 廉洁不能脱离现实
第七章 离娄上译评
7.1 惟仁者宜在高位
7.2 君道、臣道皆法尧舜
7.3 不仁的严重危害性
7.4 反求诸己
7.5 论天下之本
7.6 为政不得罪于巨室
7.7 行仁政才能无敌于天下
7.8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
7.9 得天下有道
7.10 人生不能自暴自弃
7.11 舍近求远,易而求诸难
7.12 诚身有道:善
7.13 善养老者
7.14 反对不行仁政而富
7.1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7.16 恭者和俭者
7.17 男女授受不亲
7.18 教者必以正,出于正
7.19 事亲为大,守身为大
7.20 君仁、君义、君正
7.21 不虞之誉,求全之毁
7.22 不能轻易易其言
7.23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7.24 定舍馆与尊师
7.25 学习古人之道不是为了吃喝
7.26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7.27 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7.28 为人与为子
第八章 离娄下译评
8.1 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8.2 为政者不能每人而悦之
8.3 君视臣如手足、犬马和土芥
8.4 无罪而杀士与无罪而戮民
8.5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
8.6 大人弗为非礼之礼与非义之义
8.7 育人的责任感
8.8 人有不为,而后可以有为
8.9 不要说别人的坏话
8.10 仲尼不为已甚者
8.11 大人惟义所在
8.12 不失其赤子之心
8.13 为父母养老送终者,才可以干大事
8.14 以道深造,左右逢源
8.15 博学与以反说约
8.16 以善服人者与以善养人
8.17 言无实,蔽贤者当之
8.18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8.19 舜自觉践行仁义
8.20 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8.21 丘窃取之
8.22 五世而斩
8.23 勿伤廉、伤惠、伤勇
8.24 授徒要慎重择人
8.25 西子与恶人
8.26 天下言性,以利为本
8.27 行礼有序
8.28 非仁无为,非礼无行
8.29 孔子以禹、稷和颜回为贤
8.30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8.31 曾子、子思同道
8.32 尧舜与人同耳
8.33 丈夫与妻妾
第九章 万章上译评
9.1 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
9.2 舜不告而娶
9.3 他人诛之,弟则封之
9.4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9.5 君权天授
9.6 匹夫有天下,德必若舜禹
9.7 汤三使往聘之
9.8 孔子进以礼,退以义
9.9 百里奚智慧贤良
第十章 万章下译评
10.1 孔子集大成,金声而玉振
10.2 周室班爵禄
10.3 交友之道
10.4 人际交往互相恭敬
10.5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为耻
10.6 举而加诸上位
10.7 欲见贤而必以其道
10.8 以善士为友与知人论世
10.9 君有过则谏
第十一章 告子上译评
11.1 人性与仁义
11.2 人性与水性
11.3 牛之性,非人之性
11.4 对“仁内义外”的反驳
11.5 再辩“义内”还是“义外”
11.6 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
11.7 论人的共同性
11.8 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
11.9 一曝十寒与专心致志
11.10 舍鱼取熊掌与舍生取义
11.11 学问之道,求其放心而已
11.12 指不若人与心不若人
11.13 树木与树人
11.14 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
11.15 心之官则思
11.16 天爵与人爵
11.17 欲贵者,人之同心
11.18 爱仁不能杯水车薪
11.19 仁亦在乎熟之
11.20 后羿与大匠率先垂范
第十二章 告子下译评
12.1 反对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12.2 人皆可以为尧舜
12.3 亲亲为仁
12.4 仁义相接,何必曰利
12.5 人际交往是否需要回访
12.6 用贤而霸,不用贤则亡
12.7 养老尊贤,俊杰在位
12.8 君子务引其君以当道
12.9 良臣与民贼
12.10 税收标准
12.11 禹以四海为壑
12.12 诚信是君子的重要操守
12.13 好善优于天下
12.14 君子何如则仕
12.1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16 教亦多术
第十三章 尽心上译评
13.1 尽心知性,存心养性
13.2 正命与非正命
13.3 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或矛盾
13.4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13.5 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
13.6 人不可以无耻
13.7 耻之于人大矣
13.8 乐其道而忘人之势
13.9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3.10 待文王而后兴
13.11 虽富而自视欿然
13.12 佚道与生道
13.13 上下与天地同流
13.14 仁声优于仁言,善教优于善政
13.15 良能与良知
13.16 闻善言,见善行,若决江河
13.17 无为与无欲
13.18 忧患者,其虑患也深
13.19 大人正己而物正
13.20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13.21 仁义礼智根于心
13.22 关心民生与老有所养
13.23 薄其税敛,民可使富
13.24 观于海者难为水
13.25 善与利是判断舜与跖的标准
13.26 杨子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
13.27 饥者甘食,渴者甘饮
13.28 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13.29 有为者不能浅尝辄止
13.30 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
13.31 放太甲和太甲贤,民皆大悦
13.32 高度重视君子的社会作用
13.33 士的使命在于居仁由义
13.34 不能以其小者信其大者
13.35 弃天下犹弃敝蹝
13.36 居移气,养移体
13.37 君子不可虚拘
13.38 圣人可以践形
13.39 正确对待守孝的时间
13.40 君子的五种教育方法
13.41 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13.42 以道殉身与以身殉道
13.43 要以礼请教老师
13.44 其进锐者,其退速
13.45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13.46 当务之为急
第十四章 尽心下译评
14.1 仁者与不仁者
14.2 春秋无义战
14.3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14.4 国君好仁,天下无敌
14.5 规矩与技巧
14.6 舜不忘初心
14.7 杀人亲之重
14.8 御暴与为暴
14.9 身不行道,不能使人以道
14.10 周于利者与周于德者
14.11 好名之人与苟非其人
14.12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
14.13 不行仁,无法得天下
14.14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4.15 圣人是百世之师
14.16 仁也者,人也
14.17 孔子去鲁和去齐的不同感情
14.18 孔子困在陈蔡之间
14.19 坦然面对别人的非议
14.20 贤者昭昭,使人昭昭
14.21 介然用之而成路
14.22 追蠡≠尚文王之声
14.23 不做冯妇
14.24 性与命
14.25 善、信、美、大、圣、神
14.26 逃墨归于杨与逃杨归于儒
14.27 君子用其一,缓其二
14.28 诸侯三宝
14.29 闻君子大道的重要性
14.30 往者不追,来者不拒
14.31 达于所忍与达于所为
14.32 言近旨远,守约施博
14.33 经德不回,言语必信
14.34 吾何畏彼哉
14.35 养心莫善于寡欲
14.36 曾子不忍食羊枣
14.37 不忘其初与同流合污
14.38 历史文化的传承性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更新时间:2025-04-28 16:4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