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关于幸福的梦(自序)

教育即民生,建设幸福中国,必须建设幸福教育。教育是人生幸福的基础,可是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教育的过程弄得痛苦不堪,乃至于一想到教育,必想到苦。头悬梁、锥刺股、囊萤夜读、废寝忘食等形容受教育之苦的典故不可胜数,如果读书必定“苦”的话,今天的中国教育绝对没有“数典忘祖”!

努力、刻苦、恒心、毅力等,读书人若能具备这些品德,是比较容易取得成就的,却也并非一定。过去读书而未取得功名,今天读书而未考取大学,恐怕只能感慨“百无一用是书生”,因读书而把自己弄得苦不胜苦,直让人后悔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因为读书苦,故人多厌学,而终因厌学,错过人生成长的黄金时期,又要生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感慨,却是后悔莫及。一味地责备青少年们没有理想、没有志气,或者一厢情愿地鼓励、鞭策,都将于事无补。必得教育工作者反躬自问,从教育自身发现问题,找到根源,寻求突破。

古代读书之考功名,今天读书之考大学,都是教育功能的异化。教育的功能就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仅此而已,有了高素质,便能安身立命。循此而办者即素质教育,亦知中小学决不能以考大学为目的,故此,我呼吁重“会考”、轻“中考”和“高考”,禁止以“中、高考”结果来衡量中小学办学业绩。

今天许多中小学校长、老师,动辄以考取“名牌中学”、“名牌大学”来鼓励学生,又不断地以排名测量学生与该目标的距离来鞭策学生,“有希望”的学生固然会发愤努力、以苦为乐,那些被排名强化了“没希望”的暗示或明示的学生,要他们作无谓的挣扎、学“无用”的知识,摆不脱读书之苦,想不厌学也难。

因此所谓幸福教育,首先便是消除读书之“苦”,创造读书之“乐”。想学的不许学,不想学的逼着学,没有选择的余地,绝大多数人的学习与兴趣爱好无关。倒是有人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却要求学生对本没有兴趣的学习去产生兴趣,这只能用无可奈何来形容。兴趣或会随时产生,却不是想来就能来!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教育不能只给人安排一条或者少数几条出路。如果我们的教育能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追求,甚至在教育不能满足人们的特殊需求时,还能让人们有这样一种选择——我不接受你的“教育”,也不会因此留下遗憾——这样的教育就是幸福的。在西方学校,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不要说这只是梦,我们本也可以做到!

因不能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课程,而忍受枯燥乏味之苦。更多学生,在齐步跑的教学模式下,一时没跟上统一的步调,便陷于一步错、步步错的尴尬,这种苦常伴随着人格的煎熬,又要更“胜”一筹。选课、走班、自由留级跳级、自主支配课外时间,这些素质教育之常识,非不知也,叶公好龙,如之奈何?

幸福教育不是享福教育,是合乎科学、合乎人性的教育,是公平、均衡、优质、普及的教育,幸福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很远,其实他离我们很近很近。这触手可及的幸福梦想,什么时候能够变成现实呢?

本书编织了我从教二十载而渐渐明朗的教育梦想,借博客之力,一一展开。人家都笑我痴,其实正是“痴仁一梦”,“痴心妄想”,是为梦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