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职工文化学的学科定位

一、职工文化学的研究对象

职工文化学是研究企业中职工文化产生和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职工文化作为提升职工素质的新型企业管理工具,是客观存在的企业管理要素。这种企业管理要素伴随着企业管理的产生而产生,伴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而发展,具有自身的运动规律性。职工文化学的任务就是从各种企业管理要素入手,探寻其内在的规律性,并运用其规律性创造科学的职工文化管理模式。

职工文化学是从职工素质层面研究企业管理问题。职工文化学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目标而进行的活动:提升职工素质和激发职工的自主管理潜能,并引导企业管理者群体由管理和控制职工的管理主体角色转变为服务和依靠职工的管理客体角色。显然,职工文化管理活动是围绕职工素质的提升,为实现职工目标而进行的决策与管理过程。这是对传统企业管理提出的新挑战和新要求,是信息化时代和职工素质日益提升形势下的必然产物。这就像传统媒体在网络时代面临的挑战一样:“人人都成了媒体人”,自媒体突出了大众的主体地位。现代企业管理也遇到类似的挑战。职工文化学就是应对这一挑战的产物。

因为职工文化学还很年轻;所以,编者在撰写本书时没有现成的系统理论可供借鉴,只能根据目前的研究现状,对一些较为稳定、成熟的观点加以总结、归纳和必要的提升,尽量做到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职工文化理论成果的全貌。

二、职工文化学的学科性质

职工文化学是一门年轻且充满活力的管理学分支学科,其研究对象“职工文化”吸引了来自不同专业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分别从哲学、政治学、工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伦理学、文化学、劳动关系学、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文化学,以及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等角度探索职工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性和实践方法;并从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领导学、人学、文艺学、美学等众多学科中吸收大量营养,使得这一学科领域中的各种思想表现活跃,极大充实了职工文化学的理论知识体系,同时也丰富了这门学科的内涵与外延。

职工文化学源于实践,其理论正确与否必须得到实践的检验;离开实践,职工文化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职工文化学是一门融理论性与实践性为一体的新兴学科。

三、职工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职工文化学作为系统化的知识,归根结底是来自职工的有关实践。因此,职工群众尤其优秀职工群体的成功实践经验,是建立职工文化学值得重视的第一手资料。经验总结法是职工文化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研究方法。企业先进职工群体的经验之谈、优秀职工文化的个案研究、各种专题调查等,对于职工文化学来说是多多益善。

但是,职工文化学不是个别经验的简单总和,它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有系统的理论和严密的逻辑。因此,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同样是职工文化学必须运用的研究方法。没有思维、没有逻辑、没有理论,便不会有科学。

职工文化学作为一门正在形成中的学科、一门初创的学科,特别需要多视角的研究,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活跃人们的思想,引起深入研讨的兴趣,使职工文化学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