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之路
百年磨难,民族复兴已经不再是美好的愿望,而是正在发生的事情。1978年美国的平均富裕程度是中国人的22倍,而现在不到中国人的5倍,这是在短短30年中发生的事。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但这并不等于我们已经完全复兴了。中国的发展极不平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经济发展很快,却没有文化底蕴的支撑,反而可以说,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逆向而行。最近公布的世界最具潜力的大学,中国大陆一所也没有;最近公布的世界最具创新能力的100家企业,日本占一半,中国则一家也没有。中国专家不少,但大师稀缺。这种令人难堪的事实,证明中国的软实力还相当薄弱,中国还根本不是一个文化大国。
民族复兴不能仅仅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不一定意味着民族复兴。20世初,阿根廷的经济比瑞士都要好,当时全世界只有美国与阿根廷的人均收入在4000美元左右,但阿根廷现在大概比许多欧洲和非欧洲国家要差很多。我不想追究其原因,只是想说明GDP的高速增长不一定就是民族复兴。衡量一个民族复兴与否,比较可靠的指标不是经济,而是文化。各大文明崛起都有文化支撑,西方支配世界三百年,其文化功不可没。
没有强大的文化底蕴支撑,民族复兴是不可能的。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不断,文化受到极大的破坏和摧残。改革开放以来,浅薄短视的功利心态又支配了大众,造成了文化极端不以为然。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非常肤浅并且存在问题,对传统文化又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这就造成了现代中国文化的虚弱和贫困,甚至是无文化。中国文化的这种现状,与它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它的传统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没有一个与之相称的现代中国文化,中国的大国地位就无法奠定,没有文化的崛起其实是很危险的。
记得几年前我在台湾参加一个讨论伦理学问题的哲学论坛,大陆、香港和台湾学者好几位都是用美国学者罗尔斯的观点来立论,来发表意见的。这让我非常吃惊。我们到现在为止还被西方的学术思想和话语所支配,尽管关于正义问题我们的先人也有丰富的思想,却没有什么人会将传统中国思想作为今天我们思考的宝贵资源。这也难怪,近代以来屡败于西方,又对西方文明有点盲目崇拜,使得我们一方面对西方文化既无批判,也无深刻了解,只要一把西方牌子亮出来,就所向无敌了;另一方面则对自己的文化自惭形秽,恨不得连根拔除。这样,造成了我们目前的文化沙漠化和文化危机。
记得当年自学英语,读美国哲人爱默生的散文,他提出美国不但要在政治上独立,而且还要有文化的独立,要有自己的文化,而不是照搬欧洲文化。我当时就觉得,只有现代中国文化建立了,现代中国才算真正建立了。从此,我即以此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我第一部论文集《张汝伦集》的最后,我说,让中国听听世界,让世界听听中国,这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也是我的梦想。所以我为学不分古今中外,力求对中西文化两大传统,都不陌生,都不外行。
当然,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需要持之以恒地长期努力,但我基本做到了。我在一个很好大学的很好哲学系,同时招收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博士研究生,我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和通识类课程,也是横跨中西哲学两大传统。我讲授过十几部中西哲学经典中的经典,如中国的四书、康德的三大批判、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这在世界的大学中恐怕都没有人能做到。
我相信,要复兴中国文化,首先要有文化自信。中国有没有自己的路?能不能走自己的路?这要看它有没有自己的文化,是真正自己创造的文化,而不是山寨文化。要恢复失去已久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己以往的文化有一个新的理解,不是把它看作属于过去某一时代的产物,而把它看作是具有永久普遍意义的文化。要能够看到它的独特价值,要把它的普世意义用现代的话语告诉世界。我在未来将继续为此伟大的目标尽一己绵薄之力。

赵磊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未来商习院导师
国际关系与国家统一研究室(原为国际关系与台港澳研究室)主任、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联合国协会会员、光明网理论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企业青联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特聘教授、中央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撰稿人、中央党校第四届“十杰青年”。中央党校“一带一路”重点研究课题主持人,“一带一路百人论坛”发起人。共青团中央“中国青年网络智库”专家委员,“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先后获得中央党校“教学优秀奖”、中央党校“科研优秀成果奖”,2012年记“三等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