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楚学术文集:王梵志诗校注(修订本)
- (唐)王梵志著 项楚校注
- 2221字
- 2025-02-21 06:02:45
撩乱失精神甲一、甲四、大正藏、校輯、詩集
撩乱[1]失精神〔一〕,無由見家裏。妻是他人妻,兒被後翁使[2]〔二〕。奴事新郎君〔三〕,婢逐後娘子[3]〔四〕。駟馬被金鞍,鏤鐙銀鞦轡[4]〔五〕。角弓無主張〔六〕,寶劒抛[5]著地。設却百日齋[6]〔七〕,渾家忘却你〔八〕。錢財他人用,古來尋常事。前人多貯積,後人無慙愧〔九〕。此是守財奴〔一〇〕,不免[7]貧窮死。(〇〇九)
【校勘】
[1]“撩”,甲四、大正藏作“橑”。 “乱”,校輯作“亂”,按“乱”即“亂”字别體,干祿字書去聲:“乱亂上俗下正。”碑别字去聲十五翰,魏鄭羲碑“亂”作“乱”。
[2]此二句大正藏作“妻是兒被他人□後翁使”,蓋因原卷“他人妻”係補寫於行隙間,遂誤録也。
[3]“後”,大正藏作“度”。 “娘”,校輯作“孃”。
[4]“轡”,原作“”,甲四本作“
”,皆形誤字。
[5]“抛”,原作“”,大正藏作“□”,按即“抛”字别體。變文集舜子變“百鳥銜子
田”,與此類似。
[6]“齋”,原作“”,即“齋”字别體。變文集父母恩重經講經文:“
場上謝座早從。”按“早從”當乙作“從早”,“
場”即“齋場”。
[7]“免”,原作“兑”,形誤字。
【注釋】
〔一〕撩乱:同“繚亂”。王昌齡從軍行:“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韋應物答重陽:“坐使驚霜鬢,撩亂已如蓬。”元稹兔絲:“荆榛易蒙密,百鳥撩亂鳴。” 失精神:謂死。禮記曲禮下“庶人曰死”,鄭玄注:“死之言澌也,精神澌盡也。”按佛教淨土宗認爲人命終時,精神不亂,一心念佛,則可往生淨土天堂。衆經撰雜譬喻卷下:“諸學道者,臨欲壽終,心不亂者,所生不墮惡道苦痛之處。”佛說阿彌陀經:“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此首云“撩乱失精神”,已暗示此人不得生天,當墮惡道之意。
〔二〕後翁:後父。“翁”即父。史記項羽本紀:“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三〕郎君:本是奴僕對主人之子的稱呼,亦有泛稱主人者。如朝野僉載卷三:“隋開皇中,京兆韋衮有奴曰桃符,每征討將行,有膽力。衮至左衛中郎,以桃符久從驅使,乃放從良。桃符家有黄,宰而獻之,因問衮乞姓。衮曰:‘止從我姓爲韋氏。’符叩頭曰:‘不敢與郎君同姓。’”廣記卷三三三黎陽客(出廣異記):“客曰:‘日暮,前路不可及,輒寄外舍可乎?’奴曰:‘請白郎君。’乃入。”
〔四〕逐:跟隨。 娘子:奴僕對女主人之稱。廣記卷四八六無雙傳:“塞鴻曰:‘郎君見知此驛,今日疑娘子在此,令塞鴻問候。’”文中“郎君”、“娘子”分别是對男女主人的稱呼。梵志詩二六七首:“奴富欺郎君,婢有陵娘子。”亦作“孃子”。廣記卷一六張老(出續玄怪録):“義方偶遊揚州,閒行北邸前,忽見張家崑崙奴前曰:‘大郎家中何如?孃子雖不得歸,如日侍左右,家中事無巨細,莫不知之。’因出懷金十斤以奉曰:‘孃子令送與大郎君。’”司馬光書儀卷一上內外尊屬:“古人謂父爲阿郎,謂母爲孃子。……其後奴婢尊其主如父母,故亦謂之阿郎、孃子。”
〔五〕鏤鐙:雕刻爲飾的馬鐙。 銀鞦轡:以銀爲飾的馬韁與股帶。
〔六〕角弓:詩魯頌泮水“角弓其觩”,朱熹集傳:“角弓,以角飾弓也。” 張:以手輓弓。詩小雅吉日:“既張我弓,既挾我矢。”鮑照出自薊北門行:“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七〕百日齋:舊時迷信爲死者祈福,除初七至七七日做法事外,滿一百日亦請僧設齋。北齊書孫靈暉傳:“從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恒爲綽請僧設齋,轉經行道。”宋俞文豹吹劍録:“世俗信浮屠,以初死七日至七七日、百日、小祥、大祥,必作道場功德,則滅罪生天,否則入地獄。”參看〇〇三首篇後按語所引佛說閻羅王授記勸修生七齋功德經。
〔八〕渾家:全家。戎昱苦哉行五首之四:“身爲最小女,偏得渾家憐。”變文集鷰子賦:“雀兒怕怖,悚懼恐惶;渾家大小,亦總驚忙。”敦煌曲校録十二時:“性命惟憂頃刻間,渾家大小專看侍。”五燈會元卷一六智海本逸禪師:“此夜一爐火,渾家身上衣。”
〔九〕慙愧:感激。大方廣佛華嚴經卷二八:“未嘗慚愧丈夫恩,縱意邪思心不絕。”慧立、彦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卷一:“初,法師在蜀,見一病人,身瘡臭穢,衣服破污,愍將他寺,施與衣服飲食之直。病者慚愧,因授法師此經。”唐袁郊甘澤謠:“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變文集伍子胥變文:“更蒙女子勸諫,盡足食之,慚愧彌深,乃論心事。”又鷰子賦:“一冬來居住,温暖養妻兒,計你合慙愧,却被怨辯之。”
〔一〇〕守財奴:亦作“守錢虜”、“守錢奴”、“看錢奴”。後漢書馬援傳:“因處田牧,至有牛馬羊數千頭,穀數萬斛。既而歎曰:‘凡殖貨財產,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錢虜耳。’乃盡散以班昆弟故舊。”分别善惡所起經:“佛言人於世間得財產,慳貪不肯布施,不愛視諸家,貧窮者不給與之,不供事沙門明經道士,不匄不與乞兒若病人,食飲不敢自飽,衣被不敢自完,從是得五惡。……人皆呼爲守錢奴。”意林卷五引唐子:“守財不施,謂之錢奴。”祖堂集卷八曹山和尚:“到這裏不分貴賤,不别親疏,如大家人守錢奴相似。”廣記卷三六〇鄧差(出廣古今五行記):“寸光可惜,人生在世,終止爲身口耳。一朝病死,安能復進甘美乎?終不如臨沮鄧生,平生不用,爲守錢奴耳。”元鄭廷玉有看錢奴買寃家債主雜劇,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録卷一七引錢素庵哨遍:“試把賢愚窮究,看錢奴自古呼銅臭。”按“看”讀平聲,亦“守”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