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程世勇.地票交易:体制内土地和产业的优化组合模式[J].当代财经,2010(5):5—11.

[2]仇保兴.为什么要走资源节约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J].中国建设信息,2005(7):19—23.

[3]仇保兴.应对机遇与挑战——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主要问题与对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4]方创琳.中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环境保障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5):468—474.

[5]方甲.现代工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6]顾朝林,等.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7]郭叶波,魏后凯,袁晓勐.中国进入城市型社会面临的十大挑战[J].中州学刊,2013(1):33—38.

[8]贺灿飞.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集聚[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9]黄伟,林锦凤.产业升级视角下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问题与对策探讨[J].广东土地科学,2009,13(4):37—41.

[10]黄晓燕,曹小曙.转型期城市更新中土地再开发的模式与机制研究[J].城市观察,2011(2):15—22.

[11]江曼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经济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2]李勋来,李国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刚性及其软化与消解[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6(1):31—36.

[13]刘新卫,吴初国,张丽君.中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土地利用策略[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14]卢为民.工业园区转型升级中的土地利用政策创新[M].广州: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15]闵师林.城市土地再开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6]潘家华,魏后凯.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迈向城市时代的绿色繁荣[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17]沈阳,周生路,李春华等.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初探——以温州市鹿城区为例[J].经济地理,1999,19(3):36—40.

[18]魏后凯.怎样理解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人民日报,2005年1月19日.

[19]魏后凯.中国城镇化和谐与繁荣之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0]徐绍史.国务院关于土地管理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情况的报告[R],2012-12-25.

[21]薛德升,李川,陈浩光,许学强.珠江三角洲乡镇工业空间分布的分散性研究——以顺德市北滘镇为例[J].人文地理,2001,16(3):66—68.

[22]杨天学,席北斗,李翔,等.城镇化过程中的村镇环境问题及污染控制对策[A].2013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13.6.

[23]姚士谋,冯长春,王成新,等.中国城镇化及其资源环境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4]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5]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6]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S].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

[27]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3).新型城镇化——中小城市的路径选择与成功实践[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S],2014-03-16.

[29]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30]周元,孙新章.中国城镇化道路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56—59.

[31]Ali A K.Explaining Smart Growth Applications: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US Capital Region[J].Urban Studies,2014(51):116-135.

[32]Alonso W.Location and Land Us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4.

[33]Ding C.Land Policy Reform in China:Assessment and Prospects[J].Land Use Policy,2003(20):109-120.

[34]Henderson V.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The So What Ques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3,8(1):47-71.

[35]Liu X.Evolution of Transitional Institutions for Urban Land Redevelopment in China Case in Guangzhou[J].China Geographic Science,2009,19(1):1-7.

[36]McCauley S M.Smart Growth and the Scalar Politics of Land Management in the Greater Boston Region, USA[J].Environment and Planning,2013(45):2852-2867.

[37]Yang H and Li X B.Cultivated Land and Food Supply in China[J].Land Use Policy,2000(17):7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