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创新以人为本

创新能力的本源问题探讨的是创新能力到底从何而来。是上天的恩惠,是父母的遗传,还是来自后天的环境和努力?

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5岁的方仲永无师自通,提笔写诗,震动乡里。明道二年(1033年),与方仲永同龄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回金溪探亲,在舅舅家遇见了方仲永。他请方仲永作了几首诗,但他有些失望,因为“神童”并不像传说中那么聪明。康定元年(1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亲,发现方仲永已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庆历三年(1043年),王安石从扬州回到临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写下《伤仲永》一文。文章提到仲永的故事可以给我们提供思考创新能力本源问题的一些线索。

仲永毫无疑问是一个蒙受上天恩惠的极具天赋的孩子,在从来没有接触过教育甚至教具的情况下,他第一次接触纸笔就写出了一首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为主题的诗,并题名。但由于其父亲贪图利益,整天带着仲永四处走穴赚钱,不给他继续学习的机会,使仲永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对仲永能力的一种现代解读。写诗需要大量的创意,是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持续下降,13岁的时候已经写不出像样的作品,到了20岁左右,天赋已经耗尽,仲永完全沦落成了一个普通人。仲永的故事告诉我们创新能力毫无疑问有来自天赋(以目前已知的科学称为遗传)的成分,而留给我们思考的问题就有:

· 个体早期的创新能力是如何形成的?

· 怎么样的后天环境和行为可以维系并加强个体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