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语言中的蛛丝马迹

在深入探讨这两个关键问题之前,我们先从另外一个视角来看看人类社会是如何描述和定义创新能力的。一个方法是探讨相关关键词的词源和演变,而“创造力”就是这样的一个关键词。通过识别一些原生态的文化(指人类文明的初始状态保留得比较好的文化现代社会的信息量和信息分支太多,只有一些原生态文化和古文化可以折射出最本真和最原始的观点。)如何描述和定义这样一个关键词,我们会获得一些关于创新能力来源的启示。为了探寻“创造力”一词的社会和语言根源,我咨询了若干少数民族和研究古汉语的亲人与朋友笔者是白族,来自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发现白族、阿昌、拉祜、景颇、纳西这些少数民族最原始的民族语言、汉语文言文和类似闽南话的方言中都没有和“创造力”相关的直译文言文浩如烟海,没有作全面的研究,但至少没有常见的和“创造力”对应的古文表达。比较接近的描述有“心灵手巧”“想法多”“会想也会做”“聪明”“肚里有货”“禀赋过人”“开窍”等,同时这些说法还和语境与上下文有密切的联系。我认为这个现象可能是因为在各个民族发展的早期,思想体系和哲学体系还不成熟,更多的文化关注和社会关注停留在表象。同时人类文明早期的思想体系还不能有效地区分技巧能力和创造力,从而没有将创造力作为一种单独的能力独立出来,并加以阐述。另外一种可能是古代的人类并没有将创造力视为一种特殊的能力,在与自然对抗的过程中,能否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是生存的关键能力,创造力是一种“自然而然”产生的能力。据称,藏语中对于“创造力”的描述和“自然”有非常密切的关系Tom Kelley, David Kelley. Creative Confidence: Unleashing The Creative Potential Within Us All. New York: Crown Business, 2013: 6.

西方文明对创造力的描述也有类似的情况https://en.wikipedia.org/wiki/Creativity.。在古希腊时代,创造力被认为是神特有的能力,古希腊人创造了9位缪斯女神来主管不同类型的创造力,而人类的所有创造行为都被认为是在探索和表达神的意图。柏拉图在回答一个画家是否创造了画作时说:当然没有,他只是在模仿(神的能力)。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逐渐盛行,社会意识开始以人为中心来观察这个世界,创造力才开始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属于个人的能力,而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达·芬奇就是最杰出的代表。我们现在熟知的“创造力”是英文Creativity的翻译,该英文单词的词源来自拉丁语,14世纪开始出现。直到19世纪末期和20世纪初期,一些顶尖的科学家和数学家才开始公开讨论与反思他们的创作过程和创造力产生的过程。

无论是汉族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中国文化此处的中国文化指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少数民族的原生态文化。中并没有将“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提炼出来,并进行大量的思辨和讨论。这可能是因为中华文明的主体是农业文明,它不像工业文明那样强调发明创造,也可能是因为中国文化中缺乏理性思辨,也可能是中国文化更看重集体意识而不太看重个体的表现,也可能是多个微妙的原因共同导致。但是在少数民族对于创造力行为的描述中,还是可以看出这方面思想的一些萌芽。白族有对歌的传统2008年6月14日,云南省剑川县申报的白族石宝山歌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现在的歌手一样,白族传统民歌的歌手也有演唱型和创作型之分。在描述优秀的创作型民歌歌手之时,古老的白族语言会说这位歌手“考曲”“考”字为白族语言的音译,而“曲”字为意译。很强。“曲”指的是传统白族歌曲,而“考”字虽然是音译,却也揭示了作曲有类似“考试”的属性。意即创作过程并不是完全的天马行空不受羁绊,而是有“命题”的成分在其中,作者需要通过调用多方面的知识来呈现一个具有逻辑联系的表达。民歌创作在历史上是白族文化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领域,白族文化逐渐认可了创造力是属于个人的一种特殊能力。这些原生态的语言揭示了人类对创造力的“初心”理解和启蒙的认识。

当创造力,或者更广泛的创新能力,被普遍认为是个人特有的一种能力之时,我们才有了讨论创新能力是如何形成、巩固和加强的基础。当个人组成团队、团队构成组织之时,个人创新能力之间的碰撞和磨合最终展现成为集体的创新能力。

在本章的余下几节中,我们将继续探寻创造力(或者说创新能力)在先天如何形成和后天如何巩固这两个根本问题的答案。